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扬州市

柏翠虹:千里无悔支教路,播种人工智能梦

——扬州市梅岭小学教师柏翠虹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8-0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柏翠虹是扬州市梅岭小学的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同时她也是扬州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2021年10月18日,为响应国家号召,柏翠虹克服重重困难,毅然跟随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扬榆援横工作队一行,来到了横山区城关小学,开启了她的支教生涯。她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东西部对口合作的支教工作中,组建了该县首个学校机器人社团,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人工智能”的子。柏翠虹的支教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她被评为2022年度扬榆对口协作人才支援先进个人、扬榆对口协作优秀教师。 

  一张床撑起陕北的“家”,她倾心点亮陕北娃的科技梦 

  因陕北地区气候干燥、海拔高,柏翠虹鼻子经常出血;因学校没有教师宿舍,柏翠虹只好住在学校的档案室,简单支起一张床,这成了她在陕北的“家”,每天睡前洗澡更成了奢望;由于不适应陕北的饮食习惯,她便以汤泡饭,还乐观地调侃这正是减肥的好机会;听不懂陕北方言,与家长和孩子沟通困难,她就主动跟学生交流,与学生约定:学生教她陕北方言,她教学生扬州方言,这一来不仅拉近了与当地学生的距离,还使柏翠虹的课堂更具吸引力。孩子们只要上她的课就兴奋不已,课堂上热情高涨,孩子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喜爱和对柏翠虹的崇拜,使得她的信息技术课堂富有了别样的生命力。 

  在困难面前,柏翠虹从不退缩,她通过积极调整心态,迅速融入到陕北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听从学校安排,柏翠虹担任5、6年级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学校编程社团的教学任务。从孩子们的身上,她感受到了那份纯真和朴实,也看到了培养陕北孩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契机。她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自主动手动脑去探索人工智能的奥妙。

  人工智能“开窗”人,她组建了山区第一个机器人社团 

  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柏翠虹开始忘我地投入工作。她主动请缨组建机器人社团,尽全力协调学校现有各方教学资源,并得到校方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城关小学首个机器人社团成功组建,这也是横山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机器人社团。 

  2021年的冬天,机器人社团正式开课后,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一问三不知,到能熟练地运用电脑编程,动手组建机器人,孩子们眼睛里的光越来越亮了。孩子们总认为课堂的时间太短,强烈要求延长社团时间。柏翠虹被孩子们感动了,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利用休息日陪社团孩子们练习,结束后再将学生挨个儿送到家长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12月,她带领社团的10名成员参加2021年陕西省科协举办的青少年创智大赛线上体验活动——Enjoy AI 3D虚拟机器人比赛,在比赛中,成员们收获满满,其中,纪博超同学获得了一等奖,城关小学荣获优秀组织奖。 

  辐射影响,搭建交流平台 

  随着城关小学机器人社团影响力越来越大,横山县很多学校邀请她去教学。她结合当地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走进机器人》课程,制定了送教计划,“机器人教学”博得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当地老师们的围观学习。所授之课都得到了应邀学校的一致肯定和表扬,也引来了多家新闻媒体的争相报道。 

  2022年4月12日,由她组织并策划的榆扬三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网络教研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参与活动的老师们纷纷表示对学科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活动得到了三区教育局领导及所在学校领导的高度认可。活动赢得网易新闻、九派新闻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她利用学科特色,积极为学校的社团工作指路子、搭台子,树梯子。利用学校的编程社团课,积极申请给当地的老师上示范课,并把自己积累的教学资料毫无保留地赠送给了当地的社团老师。 

  在横山工作之余,她还为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带货,向扬州的亲朋好友大力推荐横山的苹果、羊肉等农产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 

  美名远扬,光照人工智能梦

  当远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问及她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已经获得了那么多的成绩,为什么还在不惑之年,选择支教于千里之外的陕北时,她的回答坚定朴实:“我想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机器人梦想的窗户。虽然我不知道孩子们最终能长成什么样子,但我相信,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机器人的种子,使他们知道如何去思考,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去探秘人工智能。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是我给他们带来的一束光。

  正是这样的一束光,照亮了那片黄土高原,也照进了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她跨越千里山河,在黄土高原驻足,她要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梦之窗,让孩子们走进人工智能的新世界,心里装着责任,衣襟上沾满晨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用温暖的手,真诚的心,即使道路崎岖蜿蜒,但心怀光亮,完成了脱贫攻坚扬榆合作中扶贫扶智的接力,为陕北地区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铺就一条人工智能的道路。   

责任编辑:耿美琳

柏翠虹:千里无悔支教路,播种人工智能梦
——扬州市梅岭小学教师柏翠虹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3-08-07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柏翠虹是扬州市梅岭小学的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同时她也是扬州市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2021年10月18日,为响应国家号召,柏翠虹克服重重困难,毅然跟随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扬榆援横工作队一行,来到了横山区城关小学,开启了她的支教生涯。她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东西部对口合作的支教工作中,组建了该县首个学校机器人社团,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人工智能”的子。柏翠虹的支教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她被评为2022年度扬榆对口协作人才支援先进个人、扬榆对口协作优秀教师。 

  一张床撑起陕北的“家”,她倾心点亮陕北娃的科技梦 

  因陕北地区气候干燥、海拔高,柏翠虹鼻子经常出血;因学校没有教师宿舍,柏翠虹只好住在学校的档案室,简单支起一张床,这成了她在陕北的“家”,每天睡前洗澡更成了奢望;由于不适应陕北的饮食习惯,她便以汤泡饭,还乐观地调侃这正是减肥的好机会;听不懂陕北方言,与家长和孩子沟通困难,她就主动跟学生交流,与学生约定:学生教她陕北方言,她教学生扬州方言,这一来不仅拉近了与当地学生的距离,还使柏翠虹的课堂更具吸引力。孩子们只要上她的课就兴奋不已,课堂上热情高涨,孩子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喜爱和对柏翠虹的崇拜,使得她的信息技术课堂富有了别样的生命力。 

  在困难面前,柏翠虹从不退缩,她通过积极调整心态,迅速融入到陕北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听从学校安排,柏翠虹担任5、6年级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学校编程社团的教学任务。从孩子们的身上,她感受到了那份纯真和朴实,也看到了培养陕北孩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契机。她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自主动手动脑去探索人工智能的奥妙。

  人工智能“开窗”人,她组建了山区第一个机器人社团 

  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柏翠虹开始忘我地投入工作。她主动请缨组建机器人社团,尽全力协调学校现有各方教学资源,并得到校方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城关小学首个机器人社团成功组建,这也是横山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机器人社团。 

  2021年的冬天,机器人社团正式开课后,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一问三不知,到能熟练地运用电脑编程,动手组建机器人,孩子们眼睛里的光越来越亮了。孩子们总认为课堂的时间太短,强烈要求延长社团时间。柏翠虹被孩子们感动了,主动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利用休息日陪社团孩子们练习,结束后再将学生挨个儿送到家长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12月,她带领社团的10名成员参加2021年陕西省科协举办的青少年创智大赛线上体验活动——Enjoy AI 3D虚拟机器人比赛,在比赛中,成员们收获满满,其中,纪博超同学获得了一等奖,城关小学荣获优秀组织奖。 

  辐射影响,搭建交流平台 

  随着城关小学机器人社团影响力越来越大,横山县很多学校邀请她去教学。她结合当地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走进机器人》课程,制定了送教计划,“机器人教学”博得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也吸引了当地老师们的围观学习。所授之课都得到了应邀学校的一致肯定和表扬,也引来了多家新闻媒体的争相报道。 

  2022年4月12日,由她组织并策划的榆扬三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网络教研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参与活动的老师们纷纷表示对学科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活动得到了三区教育局领导及所在学校领导的高度认可。活动赢得网易新闻、九派新闻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她利用学科特色,积极为学校的社团工作指路子、搭台子,树梯子。利用学校的编程社团课,积极申请给当地的老师上示范课,并把自己积累的教学资料毫无保留地赠送给了当地的社团老师。 

  在横山工作之余,她还为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带货,向扬州的亲朋好友大力推荐横山的苹果、羊肉等农产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助力当地经济的发展。 

  美名远扬,光照人工智能梦

  当远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问及她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已经获得了那么多的成绩,为什么还在不惑之年,选择支教于千里之外的陕北时,她的回答坚定朴实:“我想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机器人梦想的窗户。虽然我不知道孩子们最终能长成什么样子,但我相信,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机器人的种子,使他们知道如何去思考,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去探秘人工智能。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是我给他们带来的一束光。

  正是这样的一束光,照亮了那片黄土高原,也照进了每一个孩子的世界。她跨越千里山河,在黄土高原驻足,她要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梦之窗,让孩子们走进人工智能的新世界,心里装着责任,衣襟上沾满晨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用温暖的手,真诚的心,即使道路崎岖蜿蜒,但心怀光亮,完成了脱贫攻坚扬榆合作中扶贫扶智的接力,为陕北地区未来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铺就一条人工智能的道路。   

责任编辑:耿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