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扬州市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中杰出的一员;他,在填写援疆申请的那一刻就牢记援疆使命;他,援疆结束后,仍心系新源教育。一年半浅浅的光阴,五百多静水流深的日月,四千多公里的奔赴,近两百名少数民族学生,鬓角初生的华发,勾画出他教育生涯中最靓丽的风景线。他,就是扬州市广陵区新坝中学支教老师嵇庆法。
鸿雁传书增情谊
鸿雁传书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传播增进民族情谊。他认真开展江苏、伊犁两地青少年“万里鸿雁传真情”手拉手书信交友活动,将“哈萨克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与汉语规范表达、两地学生书信交流结合起来。他鼓励新源县学生参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书信和扬州学子交流。扬州市教科院助力这一活动,扬州中学、树人学校、扬大附中的学生积极给新源三中的学生写回信,将江苏的乡土文化通过优美的文字传达给少数民族学生。两地学生的书信交流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对华夏文化认同感,也加深了彼此间民族情谊。他开展的“鸿雁传书”活动受到了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
教研教改促提升
支教期间,他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主动承担公开课教学,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开放自己的课堂,毫无保留地分享研究成果,指导青年老师上教研课。他还积极组织新源三中语文老师,参加江苏省基教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语言规范:教、学、用”课题研究,马依莎、张巍巍等六位老师获得该课题研究“优秀个人”称号。他依托扬州教育平台,开展两地线上教学活动,他线上执教《语言逻辑和情境推理》获得好评。
为了促进新源县高中语文教学的提升,帮助年轻老师迅速成长,他多次应邀开设讲座,多次被邀请担任赛课评委,他的工作得到了新源县教育局认可,他先后被评为新源县第三中学“优秀援疆老师”、新源县“优秀援疆老师”、伊犁州“优秀援疆教师”。
三尺杏坛沐春风
临近期中考试,他照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同学们,我们应该发扬胡杨精神,考出理想的成绩。对于考试出色的同学,我们将给予奖励!”“奖励”两个字可真有魔力,他明显感觉到学生眼里闪烁着光芒。“老师,奖励什么?”平时课上时常无精打采的同学叶德力不紧不慢地问。“你说奖励什么?”他故意挑衅般地看着那孩子。叶德力说:“如果我考试及格了,老师,请奖励我一公斤牛肉吧!”看着叶德力有些搞怪又有些得意的脸庞,他有点措手不及:宿舍里刚买的一些新书可以奖励,带来的扬州特产也可以奖励,他就从没有想过奖励牛肉。“可以啊,叶德力同学考试进步,老师奖励他牛肉一公斤。”全班顿时炸开了锅。那次期中考试,他将“一公斤牛肉”和十本《红楼梦》新书作为奖励,送给了有进步的学生。
“谢谢您,扬州老师!”
网课期间,他的课堂里有一名学生异常活跃。通过交流,他知道了这名学生的爷爷是常州人。孩子渴望来江苏常州“寻根”,并希望以后能考到江苏的大学,将来再回新疆工作。于是,他竭尽所能地指导这个孩子。每次聊到最后,这名学生总会附上一句:“谢谢您,扬州老师!”他被这个称呼深深打动了。从这一个称呼中,他听出了自己的使命,也感知到了自己的荣光。“援疆”,如同色彩绚烂的水墨画,永远留存在嵇庆法老师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