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他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躬耕实践,他是农民的暖心教授。淮阴师范学院王新风把课堂搬到了田间大地,交出了完美的时代答卷,生动诠释了师者的风范,谱写出一曲赓续教育初心、担当育人使命的动人乐章。
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王新风在40年的一线教学中,坚持教书与育人并举,他常对学生说:“我教给你们的是科学思想、是方法论。”他也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这一理念,他的实验室一直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地方,学生周斯文说:“王老师让我们在他的课上学到了探究问题的方法,让我们在实践中培养科学素养。”从他的实验室走出了众多优秀的毕业生,有的还考上了全国知名高校的研究生。他主持的“基础生物学实验”是江苏省精品课程,“食用菌栽培学”被评为江苏省一流课程。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他指导的大学生“蕈海食用菌志愿服务团队”,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在社会实践一线。团队成员为贫困户研发的“杏鲍菇工厂废弃菌棒仿生态栽培技术”,让淮安、宿迁等地众多贫困户实现脱贫。团队帮扶的涟水县黄营镇守阳村贫困户李桂平,2个多月就收获4500斤鲜菇,实现1.8万元销售额和1万元纯利润,得到省、县两级扶贫办的肯定,相关事迹被江苏电视台报道。“蕈海食用菌志愿服务团”被江苏团省委授予“2021年度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提名奖”“变废为宝:食用菌工厂废弃菌棒仿生态栽培”获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菌草集:菌菇和虫草脱贫致富路上的美丽佐使”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赛铜奖,“秸生菇:淮河流域稻菇轮作农业产业新模式”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赛铜奖。
王新风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了学生与社会的肯定,他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第二届感动淮安教育十大人物、江苏省教育基金会“淮阴师范学院首届高尚师德奖教金”。从他的实验室走出的学生有多人服务在地方农技推广一线。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将论文写在大地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王新风多年来在做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坚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他常说:“高校教师做科研的热情要变成助推地方经济的动力,让小研究展现大价值。”近年来,他一直以服务社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己任,带领团队为金湖县老龙窝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研发的“荷系列产品保鲜加工关键技术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相关成果获2019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二等奖。老龙窝荷叶茶现已成为江苏省名牌农产品。2019年以来王新风带领的团队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开展“稻菇轮作”栽培农业产业新模式研究,在省、市两级科技计划等项目资助下,经3年多推广,“稻菇轮作”现已成为淮安市淮阴区淮高镇特色产业,校地共建的“淮阴区淮高镇刘河村、淮阴师范学院稻菇轮作产学研基地”获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100万元资助,基地种植规模近500亩。余成美同学是来自贵州黔西南大山里的孩子,在跟随王新风教授开展“赤松茸菌丝低温促生长技术”研究过程中,希望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能助力家乡经济发展,王新风带领学生团队来到黔西南大山深处调研,在2023年坝上“稻菇轮作”栽培技术示范展示成果落地,当季实现每亩增效3000元。
因服务地方成绩显著,王新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江苏省科协选派的“企业首席专家”。《中国教育报》两次专题报道了王新风服务地方的先进事迹,淮安电视台以《博士教授来到贫困村》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王新风劳模工作室2014年成立,2016年被评为首批淮安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创业工作室”,2018年又荣获首批江苏省教科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工作室成员将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为己任。工作室与淮安市国家农业科技园签订服务协议,为园区企业解决科技难题,2017年园区一家企业的金针菇生产车间出现了严重病害,王新风带领团队成员只用了2天时间就找到了病害原因,拿出解决方案,帮企业挽回300万元损失。团队成员王刚在担任淮安区博里镇陶舍村第一书记期间,将工作室成员的益生菌鸡蛋、仿生态杏鲍菇、虾稻混养等技术成果在当地推广,带动村民致富,相关事迹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江苏电视台报道。
因服务地方成绩显著,王新风入选江苏“40年40人”劳模事迹展播,被江苏电视台“劳模故事”栏目专题报道,“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出《王新风:奔走在田间的大学教授》,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栏目以《江苏淮安:大学教授奔走田间12年助农脱贫 55岁已满头白发》为题进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