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肖薇:潜心气象研究 服务国家需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肖薇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0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肖薇,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导,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执行主任;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江苏省科技创新十大女杰、江苏省“十行百星”巾帼创业创新典型等。

  潜心前沿科研,产出创新成果

  肖薇长期从事陆地碳水循环和气候变化领域研究,围绕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水汽和温室气体交换的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以“观测技术—理论模型—控制机理”为主线开展研究。肖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15项。在Nature Geo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131篇,出版专著3部。担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同位素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等。

  肖薇研发的陆地碳水通量梯度监测方法被全球大气汞监测网络用于南极洲大气汞循环监测,被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大涡模拟系统采用,相关成果被国内外多个科学家团队借鉴和引用,获得联合国减灾办公室和相关媒体关注。湖泊碳通量观测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湖泊甲烷排放增多的质疑。科研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果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拓宽国际视野,推进科教融合

  肖薇积极推进“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的建立,并担任执行主任。该中心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在陆地碳水循环研究领域的发展,也为学校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作出重要贡献。肖薇充分利用中心这一国际顶级学术平台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建成了全球首个中尺度涡度通量网——太湖中尺度涡度通量网,已经有数十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基于这些观测平台开展研究工作。

  该中心育人成效显著,博士生赵磊、张可儿和曹畅在读期间分别以唯一作者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博士生范美益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22年度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心组建的“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获2021年度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支持。太湖中尺度涡度通量网科研成果于2023年入选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十大科学进展。

  坚定理想信念,潜心立德树人

  肖薇坚持开展应用气象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已培养本硕博学生80余人。在课程教学中她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在培养学生方面,她注重三全育人,培养的多名本科生在国内在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深造,硕士研究生扎根全国各地,留学生已成为所在国家气象事业的业务骨干。她负责的课程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本人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面向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建设

  肖薇带领团队积极服务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打造的太湖中尺度涡度通量网是“中国通量观测网”重要站点,建成的“杭州城市温室气体高密度观测网”被纳入“生态环境部碳监测评估试点”,带领团队协助雄安新区建成了全国首个城市多下垫面类型的中尺度涡度通量网,构建了雄安新区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系统。她参与杭州第19届亚运会杭州亚运会气象保障服务,进行亚运会前中后期城市近地面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观测。

  肖薇担任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专家、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科技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参与气象科普工作,开展了“教授进中学”“尚贤论坛”等特色活动,参与中国气象局2023年“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第60届高等教育博览会科普活动、全国科技活动周“气象与生活”亲子科普活动、节能减排暑期三下乡科普宣传等活动。

责任编辑:陈路

肖薇:潜心气象研究 服务国家需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肖薇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4-09-02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肖薇,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现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导,生态与应用气象学院副院长,“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执行主任;获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江苏省科技创新十大女杰、江苏省“十行百星”巾帼创业创新典型等。

  潜心前沿科研,产出创新成果

  肖薇长期从事陆地碳水循环和气候变化领域研究,围绕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水汽和温室气体交换的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以“观测技术—理论模型—控制机理”为主线开展研究。肖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15项。在Nature Geo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131篇,出版专著3部。担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稳定同位素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同位素分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等。

  肖薇研发的陆地碳水通量梯度监测方法被全球大气汞监测网络用于南极洲大气汞循环监测,被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大涡模拟系统采用,相关成果被国内外多个科学家团队借鉴和引用,获得联合国减灾办公室和相关媒体关注。湖泊碳通量观测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湖泊甲烷排放增多的质疑。科研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果基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拓宽国际视野,推进科教融合

  肖薇积极推进“耶鲁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的建立,并担任执行主任。该中心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在陆地碳水循环研究领域的发展,也为学校大气科学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作出重要贡献。肖薇充分利用中心这一国际顶级学术平台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建成了全球首个中尺度涡度通量网——太湖中尺度涡度通量网,已经有数十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基于这些观测平台开展研究工作。

  该中心育人成效显著,博士生赵磊、张可儿和曹畅在读期间分别以唯一作者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博士生范美益的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22年度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心组建的“陆地碳水循环与气候变化”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获2021年度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支持。太湖中尺度涡度通量网科研成果于2023年入选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十大科学进展。

  坚定理想信念,潜心立德树人

  肖薇坚持开展应用气象学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已培养本硕博学生80余人。在课程教学中她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在培养学生方面,她注重三全育人,培养的多名本科生在国内在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深造,硕士研究生扎根全国各地,留学生已成为所在国家气象事业的业务骨干。她负责的课程入选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本人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面向国家战略,服务社会建设

  肖薇带领团队积极服务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打造的太湖中尺度涡度通量网是“中国通量观测网”重要站点,建成的“杭州城市温室气体高密度观测网”被纳入“生态环境部碳监测评估试点”,带领团队协助雄安新区建成了全国首个城市多下垫面类型的中尺度涡度通量网,构建了雄安新区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系统。她参与杭州第19届亚运会杭州亚运会气象保障服务,进行亚运会前中后期城市近地面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观测。

  肖薇担任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专家、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科技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参与气象科普工作,开展了“教授进中学”“尚贤论坛”等特色活动,参与中国气象局2023年“世界气象日”开放活动、第60届高等教育博览会科普活动、全国科技活动周“气象与生活”亲子科普活动、节能减排暑期三下乡科普宣传等活动。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