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刘喜坤:学生们眼中的良师益友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喜坤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2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刘喜坤,男,1973年10月生,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具有22年丰富生产实践工作经历,2019年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任科研岗专任教师。他多年投身科技和教育事业,积极奉献社会,解决了大量基层现场实践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取得较多的科研创新成果并实践应用,为徐州市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江苏省“333人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工匠、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立足本职钻研苦干 做创先争优的模范者
  刘喜坤老师在不同岗位均做到兢兢业业、勇担工作重任,不断追求技术技能的创新提升,不断超越进取,树立了立志奋进的先进典范。他围绕所从事专业领域,重点专注于利用水资源、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等发展方向,致力于绿色低碳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地区水生态修复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刘喜坤先后主持承担省、市级技术创新项目18项,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1项、淮海科学技术奖6项、省水利科技进步奖3项、省环保科技奖1项、省优秀水资源成果奖2项、徐州市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主持的水利部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徐州矿井废水综合生态治理示范技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地下水源饮用水卤代烃及硬度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徐州市区地下水水质演化及污染控制研究”等项目,经权威部门鉴定,项目成果总体上达到所在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
  刘喜坤还注重强化学习提升,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经组织选拔先后参加了清华大学“创新管理高层次人才”研修班、江苏省“333人才”土木交通国土清华大学培训班、江苏省水利优秀科技人才河海大学培训班、江苏省名师名匠及“双师型”团队研修国家级培训班等学习研修,进一步开拓视野,掌握不同层面的知识技能,不断提升了业务能力水平。
  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勇于创先争优,他先后荣获徐州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徐州市劳动模范、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淮海科技英才、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工匠、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荣获徐州市政府首届“徐州市优秀专利发明人奖”。
  开拓创新科技攻关 做产教融合的践行者
  刘喜坤善于在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通过持续开展技术革新改造或项目研发,形成先进工艺工法、论文专著,并获授权一系列知识产权。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36篇,其中第一作者15篇;出版专著4部,其中主编2部;参与制订地方标准4项,获授权国际专利9项、国内专利32项;承担校企合作横向课题5项,经费超过100万元。
  他将钻研多年的技术精髓无私奉献出来,在产教融合发展中付出的努力结出累累硕果,为推动企业及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开发的“车载式可移动高铁锰矿井水处理系统”专利,以及矿井水生态治理新技术、新工艺等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徐州孔庄、姚桥、三河尖、新河、李堂矿等多个矿区,解决了这些矿区普遍存在的矿井水排放严重浪费和带来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矿井水年利用量超过5700万吨,每年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项目成果为助推徐州市老工业基地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研发了四氯化碳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并开发了“挥发性有机污染水处理系统”及“曝气-喷淋-过滤”组合工艺,在解决地下水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处理技术方面取得创新突破,成功应用于徐州、济南等水源地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治理,实现了受污染地下饮用水的治理回用超过2万m3/d,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带动了本地区水生态修复产业低碳、绿色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国内水污染治理和保护的发展及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做好本职教学及科研工作之余,刘喜坤还积极投身于促进产教融合的各类社会活动。带动组建了“全国智慧水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并担任秘书长职务。作为发起人,协助徐州市工信部门主导成立了“徐州低碳科技学会”,并担任副理事长职务。投身徐州市环保局组建的“徐州市环境科学学会”,并担任理事。参与徐州市水务局组建的“徐州市水资源研究会”,并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此外,还受聘担任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科协派驻企业首席专家、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多家企业的指导顾问等职务。通过积极参与各类社会组织活动,为徐州市产教融合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大力推动了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个人连年被评为“徐州市优秀学会工作者”。
  发挥工匠引领帮带 做技艺传承的带路人
  基于多年的技术经验和实践积累,刘喜坤老师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江苏工匠”称号,在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他非常注重发扬传承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作为领衔人组建技术团队获批承担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水生态低碳修复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项目,以促进节能低碳发展为目标,瞄准水生态低碳修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培养了大量适应水生态低碳修复技术领域需求的高素质技艺技能专门人才,提升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在他的带动引领下,我校打造了水生态低碳修复技艺技能师资团队,完成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国家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建设等项目,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省教学成果奖3项;带动开展了“技艺传承行动”,实施“教授/大师—青年教师结对培养”,通过每年开展访学进修、企业实践、工匠大师带徒传技、自我提升等多渠道多维度有序培养,促进团队青年教师全面快速成长,培养出行业有权威、国内国际有影响的水生态低碳修复技艺技能传承人;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赛项一等奖5次,培养了大批在水利、环境一线工作的水生态低碳修复高素质技艺技能专门人才;鉴于工匠传承人的丰富实践经历,他受邀参编了“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为传承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大学生教育事业贡献了自身的力量。
  在刘喜坤老师的示范带动和倾心指导下,先后培养了校内外20余名具有发展前景的中青年人才。开展技术研发过程中,带领项目团队成员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多数成员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部分成员成为本部门的学术带头人。其中2人获江苏省“333人才”称号,1人获徐州市拔尖人才称号,3人获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人晋升为正高级工程师,3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5人晋升为副教授。
  初心不改教书育人 做关怀学生的贴心人
  无论课堂内外,刘喜坤老师都是学生们眼中的良师益友。课堂上,他总是能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案例,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他的教学评价连年获得优秀等次,所带的学生有多人荣获省级优秀毕业生、全国大学生发明杯奖、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等奖项。他还以江苏工匠的成长经历亲身示范,为大学生们作了多场“工匠精神”主题讲座,激励大学们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弘扬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工匠精神”,立足平凡工作,敢于追逐梦想,实现自身价值。课堂外,他更是对学生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在2023年建筑类专业社会就业岗位总体不足的情况下,他多方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积极联络中国铁建公司,一次性招录学校建筑工程、道路桥梁等专业毕业生25人。他还主动帮助所带水利工程专业未落实就业的毕业生,成功签约徐州市及淮安市的水利设计院、施工、监理等企业,很多学生逐步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

责任编辑:周灵

刘喜坤:学生们眼中的良师益友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喜坤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4-09-29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刘喜坤,男,1973年10月生,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具有22年丰富生产实践工作经历,2019年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任科研岗专任教师。他多年投身科技和教育事业,积极奉献社会,解决了大量基层现场实践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取得较多的科研创新成果并实践应用,为徐州市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江苏省“333人才”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工匠、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立足本职钻研苦干 做创先争优的模范者
  刘喜坤老师在不同岗位均做到兢兢业业、勇担工作重任,不断追求技术技能的创新提升,不断超越进取,树立了立志奋进的先进典范。他围绕所从事专业领域,重点专注于利用水资源、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等发展方向,致力于绿色低碳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地区水生态修复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刘喜坤先后主持承担省、市级技术创新项目18项,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1项、淮海科学技术奖6项、省水利科技进步奖3项、省环保科技奖1项、省优秀水资源成果奖2项、徐州市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主持的水利部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徐州矿井废水综合生态治理示范技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地下水源饮用水卤代烃及硬度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徐州市区地下水水质演化及污染控制研究”等项目,经权威部门鉴定,项目成果总体上达到所在领域的国际先进水平。
  刘喜坤还注重强化学习提升,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经组织选拔先后参加了清华大学“创新管理高层次人才”研修班、江苏省“333人才”土木交通国土清华大学培训班、江苏省水利优秀科技人才河海大学培训班、江苏省名师名匠及“双师型”团队研修国家级培训班等学习研修,进一步开拓视野,掌握不同层面的知识技能,不断提升了业务能力水平。
  通过多年坚持不懈、勇于创先争优,他先后荣获徐州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徐州市劳动模范、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淮海科技英才、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苏工匠、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荣获徐州市政府首届“徐州市优秀专利发明人奖”。
  开拓创新科技攻关 做产教融合的践行者
  刘喜坤善于在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通过持续开展技术革新改造或项目研发,形成先进工艺工法、论文专著,并获授权一系列知识产权。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36篇,其中第一作者15篇;出版专著4部,其中主编2部;参与制订地方标准4项,获授权国际专利9项、国内专利32项;承担校企合作横向课题5项,经费超过100万元。
  他将钻研多年的技术精髓无私奉献出来,在产教融合发展中付出的努力结出累累硕果,为推动企业及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开发的“车载式可移动高铁锰矿井水处理系统”专利,以及矿井水生态治理新技术、新工艺等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徐州孔庄、姚桥、三河尖、新河、李堂矿等多个矿区,解决了这些矿区普遍存在的矿井水排放严重浪费和带来的水环境污染问题,矿井水年利用量超过5700万吨,每年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项目成果为助推徐州市老工业基地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研发了四氯化碳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并开发了“挥发性有机污染水处理系统”及“曝气-喷淋-过滤”组合工艺,在解决地下水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有效处理技术方面取得创新突破,成功应用于徐州、济南等水源地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治理,实现了受污染地下饮用水的治理回用超过2万m3/d,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带动了本地区水生态修复产业低碳、绿色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国内水污染治理和保护的发展及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做好本职教学及科研工作之余,刘喜坤还积极投身于促进产教融合的各类社会活动。带动组建了“全国智慧水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并担任秘书长职务。作为发起人,协助徐州市工信部门主导成立了“徐州低碳科技学会”,并担任副理事长职务。投身徐州市环保局组建的“徐州市环境科学学会”,并担任理事。参与徐州市水务局组建的“徐州市水资源研究会”,并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此外,还受聘担任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科协派驻企业首席专家、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多家企业的指导顾问等职务。通过积极参与各类社会组织活动,为徐州市产教融合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大力推动了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个人连年被评为“徐州市优秀学会工作者”。
  发挥工匠引领帮带 做技艺传承的带路人
  基于多年的技术经验和实践积累,刘喜坤老师获得了省政府颁发的“江苏工匠”称号,在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他非常注重发扬传承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作为领衔人组建技术团队获批承担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水生态低碳修复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项目,以促进节能低碳发展为目标,瞄准水生态低碳修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培养了大量适应水生态低碳修复技术领域需求的高素质技艺技能专门人才,提升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撑。在他的带动引领下,我校打造了水生态低碳修复技艺技能师资团队,完成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国家职业教育专业资源库建设等项目,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省教学成果奖3项;带动开展了“技艺传承行动”,实施“教授/大师—青年教师结对培养”,通过每年开展访学进修、企业实践、工匠大师带徒传技、自我提升等多渠道多维度有序培养,促进团队青年教师全面快速成长,培养出行业有权威、国内国际有影响的水生态低碳修复技艺技能传承人;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赛项一等奖5次,培养了大批在水利、环境一线工作的水生态低碳修复高素质技艺技能专门人才;鉴于工匠传承人的丰富实践经历,他受邀参编了“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为传承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大学生教育事业贡献了自身的力量。
  在刘喜坤老师的示范带动和倾心指导下,先后培养了校内外20余名具有发展前景的中青年人才。开展技术研发过程中,带领项目团队成员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多数成员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部分成员成为本部门的学术带头人。其中2人获江苏省“333人才”称号,1人获徐州市拔尖人才称号,3人获徐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人晋升为正高级工程师,3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5人晋升为副教授。
  初心不改教书育人 做关怀学生的贴心人
  无论课堂内外,刘喜坤老师都是学生们眼中的良师益友。课堂上,他总是能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案例,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他的教学评价连年获得优秀等次,所带的学生有多人荣获省级优秀毕业生、全国大学生发明杯奖、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等奖项。他还以江苏工匠的成长经历亲身示范,为大学生们作了多场“工匠精神”主题讲座,激励大学们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弘扬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工匠精神”,立足平凡工作,敢于追逐梦想,实现自身价值。课堂外,他更是对学生们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在2023年建筑类专业社会就业岗位总体不足的情况下,他多方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积极联络中国铁建公司,一次性招录学校建筑工程、道路桥梁等专业毕业生25人。他还主动帮助所带水利工程专业未落实就业的毕业生,成功签约徐州市及淮安市的水利设计院、施工、监理等企业,很多学生逐步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