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淮安市

薛帆:坚守文化根脉 铸就非遗辉煌

——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教师薛帆先进事迹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1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28年前,她走出家乡,毕业后她又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28年来,她坚持将非遗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传播,在社区中绽放,用非遗艺术架构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她,就是薛帆,一位扎根乡村教育28年的非遗艺术专家型教师,她将足迹深深烙印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中,在艺术与教育的交汇点上,绘就了独特的职业生涯。

  让非遗“温暖”校园

  在拥有5000名师生的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有一群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缺失了父母陪伴的温暖。面对这样一群孩子,薛帆不忘从教初心,精心构建一套非遗特色课程体系,以美育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她带领孩子们参加幸福文化节、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她主持省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家乡非遗文化视角下的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团队成员在其引领下进行深入的探索。

  她带领一支充满爱心的团队,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出发,创立了包括面塑、陶艺、剪纸、皮影、烧箔画、古法蓝晒在内的20多个非遗特色工作坊。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充满关爱与温暖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还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找寻自我价值,培养文化自信。

  雨轩是留守儿童,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她内向、寡言,成绩也不理想。在薛帆的引导下,她加入学校的面塑社团,找到了久违的自信,变得开朗活泼,在省级艺术节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并获奖。现在,已上初中的她每学期都要回到母校,与薛帆畅谈未来、人生,交流学习面塑艺术的心得。这样的转变,不仅发生在雨轩一个人身上,许多留守儿童都与她一样,拥有着类似的经历。薛帆努力为留守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让他们在非遗艺术的熏陶下,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薛帆和她的团队也因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面塑”项目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面塑、皮影工作坊均获省展一等奖,4个非遗社团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红领巾小社团,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让非遗“牵线”社区

  薛帆除了将工作室建在学校,还建在美丽乡村红窑镇、保滩镇、成集镇等等。她通过这些工作室积极开展活动,将面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自2014年起,薛帆每年参加公益性宣传、展演活动总计200多次。她认真履行非遗项目传承、传习和传播义务,不仅让美育的光芒穿透校园的围墙,也将其带进了社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这正是她实践幸福教育的初衷。

  滨河社区的方阿姨满怀喜悦地说:“自从跟随薛委员学习了面塑,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不仅学到了一门手艺,还收获了快乐。”的确,面塑艺术不仅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也陪伴了社区的孤寡老人,甚至渗透到了涟水县的街头巷尾。团队的老师们也纷纷加入到推广本土传统文化的行列,在加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做出了贡献。

  让非遗“出圈”海外

  作为“江苏青年友好使者”,薛帆两次参与国际友好交流活动,传播华夏文明,弘扬中华文化。学校与印尼巴中三语学校、比利时华协中文学校、德国纽伦堡中文学校等签订了友好学校协议书,并与这些学校互派代表团开展友好访问。

  薛帆是一位文化的守护者,更是一位文化的传播者。她的工作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和赞誉。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201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办在感谢信中这样说:“薛帆同志以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的工作态度,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植根于海外华裔青少年心间,以对海外侨胞和华文教育工作的真情与热忱赢得了各方的一致赞誉!”

责任编辑:汤雯

薛帆:坚守文化根脉 铸就非遗辉煌
——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教师薛帆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4-09-11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

  28年前,她走出家乡,毕业后她又回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28年来,她坚持将非遗传统文化在校园中传播,在社区中绽放,用非遗艺术架构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她,就是薛帆,一位扎根乡村教育28年的非遗艺术专家型教师,她将足迹深深烙印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中,在艺术与教育的交汇点上,绘就了独特的职业生涯。

  让非遗“温暖”校园

  在拥有5000名师生的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有一群留守儿童,他们的成长历程中缺失了父母陪伴的温暖。面对这样一群孩子,薛帆不忘从教初心,精心构建一套非遗特色课程体系,以美育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她带领孩子们参加幸福文化节、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她主持省重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家乡非遗文化视角下的小学美术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团队成员在其引领下进行深入的探索。

  她带领一支充满爱心的团队,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出发,创立了包括面塑、陶艺、剪纸、皮影、烧箔画、古法蓝晒在内的20多个非遗特色工作坊。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充满关爱与温暖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还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找寻自我价值,培养文化自信。

  雨轩是留守儿童,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她内向、寡言,成绩也不理想。在薛帆的引导下,她加入学校的面塑社团,找到了久违的自信,变得开朗活泼,在省级艺术节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并获奖。现在,已上初中的她每学期都要回到母校,与薛帆畅谈未来、人生,交流学习面塑艺术的心得。这样的转变,不仅发生在雨轩一个人身上,许多留守儿童都与她一样,拥有着类似的经历。薛帆努力为留守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让他们在非遗艺术的熏陶下,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薛帆和她的团队也因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面塑”项目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面塑、皮影工作坊均获省展一等奖,4个非遗社团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红领巾小社团,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让非遗“牵线”社区

  薛帆除了将工作室建在学校,还建在美丽乡村红窑镇、保滩镇、成集镇等等。她通过这些工作室积极开展活动,将面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自2014年起,薛帆每年参加公益性宣传、展演活动总计200多次。她认真履行非遗项目传承、传习和传播义务,不仅让美育的光芒穿透校园的围墙,也将其带进了社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这正是她实践幸福教育的初衷。

  滨河社区的方阿姨满怀喜悦地说:“自从跟随薛委员学习了面塑,我感觉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不仅学到了一门手艺,还收获了快乐。”的确,面塑艺术不仅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也陪伴了社区的孤寡老人,甚至渗透到了涟水县的街头巷尾。团队的老师们也纷纷加入到推广本土传统文化的行列,在加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做出了贡献。

  让非遗“出圈”海外

  作为“江苏青年友好使者”,薛帆两次参与国际友好交流活动,传播华夏文明,弘扬中华文化。学校与印尼巴中三语学校、比利时华协中文学校、德国纽伦堡中文学校等签订了友好学校协议书,并与这些学校互派代表团开展友好访问。

  薛帆是一位文化的守护者,更是一位文化的传播者。她的工作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和赞誉。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201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办在感谢信中这样说:“薛帆同志以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的工作态度,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植根于海外华裔青少年心间,以对海外侨胞和华文教育工作的真情与热忱赢得了各方的一致赞誉!”

责任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