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黎丽,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扬州市育才幼儿园教师。她基于幼儿生命成长,连续35年实践探索,主持构建“亲自然园本课程”,从“情、行、力”三方入手,提出“四亲体验、六度探究”实践方式,获评多个奖项填补了扬州幼教的空白,发表40多篇论文,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从怀揣梦想的青年教师到江苏省教学名师,郑黎丽身上贴上了一个又一个荣誉标签,但是她最喜欢的标签依然是孩子们口中的“郑老师”。用郑黎丽的话来说,从教35年,她就坚持做了“爱生”一件事,与孩子真心相伴每一天,努力成为孩子心田里的一束光。
青春逐梦 择一事终一生
“永远精神饱满,永远积极肯干,身体里像藏着一个小太阳”是扬州市育才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对郑黎丽的印象。不管是开展日常教学、带孩子们游戏,还是主持园本研修活动,郑黎丽都尽心尽力,用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影响、带动身边人一起奋斗。
“择一事,终一生!”郑黎丽感慨地说,这些年来,她也曾有过看似更好的选择,但思虑再三,她依然坚定不移地去追逐自己的幼教梦。1989年毕业分配时,扬州中学就曾来她就读的高邮师范学校招聘文书,成绩优异的她被一眼“相中”,引来周围很多同学的羡慕。大家纷纷劝她:“去吧,去吧,中学机会多、收入高,肯定比幼儿园好。”但想到要放弃所学专业,放弃梦想,郑黎丽果断拒绝了对方抛出的“橄榄枝”。毕业后,她毅然回到生她养她的农村,成为当地唯一一名科班出生的幼儿园教师。扎根田野15年,为了让农村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她和同事们努力探索出一条乡土游戏的实践之路。
“人生总是会面临一道又一道选择题,是当教师还是当文书,是奔赴城市还是留守乡村……幸运的是,我每次都做对了选择。”郑黎丽感慨地说,“只要心中有灯塔,每一段旅程都会带来不一样的风景,认准了,坚持了,人生就是最圆满的。”
从“融”前行 让每一个特殊孩子受益
融合教育作为推进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关系到众多特殊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此,郑黎丽坚持学习,与时俱进。每当园所里来了特殊孩子,她坚持接纳与尊重的态度,带领孩子从“融”前行。
胆怯的宣儿刚入园时常待在角落里,不说话、不吃饭。郑黎丽以专业眼光和敏锐视角,捕捉到宣儿对“数字”特有的敏感性,为其量身定制“以数学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的支持策略,通过陪伴指引、盯梢督促、拥抱鼓励等方法,帮助其战胜恐惧,慢慢学会自主入园、主动吃饭、合作玩耍、主动表达。
轻度自闭且患有多动症的豆儿,吃饭、上下楼梯都依赖教师。为了帮助孩子尽快融入班级,郑黎丽根据其好奇心强、记忆力强的优点,带他去果园观察昆虫,请他代替老师在班级点名,帮助他树立自信,提升班级归属感……桩桩件件平凡的小事,体现了郑黎丽对孩子浓浓的爱。
授之以渔 助推更多教师专业发展
“予之妙者,莫始乎渔。”12年前,郑黎丽辞去园长职务,重新当起了普通教师——她要站在离孩子最近的位置,为他们托起一片天地。
这些年,在江苏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过程中,有着多年课程实践经验的郑黎丽,敏锐地发现自己园所的园本课程中存在“自然缺失”的问题。于是,十三五期间,她主动请缨,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以生命成长为旨归的亲自然课程实践”,和领导、同事们共同创生了亲自然课程模式,以“四亲体验”“两个追随”“六度探究”的实践方式,让资源活起来、让幼儿动起来、让课程深起来,拓宽幼儿“亲自然”渠道,深化幼儿自然体验,助力幼儿“物质自然和精神自然的共生共长”。
郑黎丽深知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才能推动幼儿园高质量发展。她组建“亲自然”实践共同体,领衔工作室、培育站,开设专题讲座,开展“一对一、一对多”传帮带活动,对省内外同行进行课程引领。近几年,她的团队陆续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30多人获评市、区级教学骨干,50多篇科研论文在省级专业期刊发表。
解好“爱生”这道题,郑黎丽至今还在努力着。如今,她又担当了许多新角色:陪伴留守儿童、帮扶困难职工的热心志愿者;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策略指引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以及助推无数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摆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