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合肥四中:智慧赋能开启未来教育新篇章

作者:方梦宇 发布时间:2025-09-10 来源: 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合肥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合肥四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探索AI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近年来,该校通过引入AI智慧课堂、构建智能教育系统、创新教学模式等举措,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近日,该校在AI赋能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成果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全国智慧教育的标杆案例。 

  AI赋能课堂:打破传统边界,构建“智+人文”教学新生态 

  在合肥四中的科创实验室,一群学生正用AI像识别技术调试“智能病虫害监测系统”。这套由高二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设备,能在田间自动识别作物病虫害,并在2024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AI让我们突破了学科边界!”项目组负责人陈林说,他们用AI算法分析数千张病虫害图片,最终构建出识别准确率超过90%的模型。而在AI+艺术”课程中,学生创作的AI数字艺术作品《未来城市》被安徽省美术馆收藏,展现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无限可能。 

  “过去总觉得AI离中学生很远,现在它成了我们探索世界的‘新工具’。”学生们纷纷表示,跨学科实践让他们真正触摸到了创新的脉搏。 

  近年来,合肥四中始终秉持“为未知而学,为未来而教”的办学理念,将AI技术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在语文课堂上,AI生成图景与数字媒体工具结合,将文言文抽象意象直观化,激发学生的深度分析与批判性思维;数学课通过AI即时评价系统,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精准推送个性化习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生物课上,AI虚拟实验室模拟生物反应过程,降低试错成本,引导学生体验“数据驱动科学发现”的现代科研范式。 

  在智慧课堂建设中,合肥四中引入AI课堂分析系统,通过实时捕捉学生课堂行为数据,如举手次数、专注度、互动频率等,帮助教师精准诊断课堂效果。例如,数学教师翟芳芳利用AI系统发现,部分学生“三角函数”章节的学习中存在普遍困惑。通过分析系统生成的“知识薄弱点图谱”,翟芳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设计分层练习和互动答疑环节。一学期后,班级数学平均分提升12%,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该校教师普遍反映,AI系统提供的数据支持让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了因材施教。 

  校长毛晓斌表示:AI技术不是替代教师,而是释放教师的创造力。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设计者’,教师得以聚焦个性化教学与情感互动,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智慧体育与健康:科技助力体质提升与心理健康精准管理 

  在体育教学中,合肥四中引入AI智慧操场系”,通过智能腕表和电子眼设备实时采集学生运动数据,自动分析动作姿态并生成训练建议。例如,100米短跑测试中,系统自动识别起跑反应时间、平均速度等指标,帮助教师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使课堂密度提升40%。在100米短跑测试中,AI统自动识别起跑姿势、分析肌群状态,精准反馈跑步技巧;立定跳远项目则通过三维动作捕捉,量化评估腾空高度、摆臂幅度等参数,助力学生针对性改进。 

  心理健康方面,学校首创“青葱对话”线上平台,依托AI心理测评系统实时采集学生情绪数据,心理教师通过匿名互动留言、个性化反馈等方式,将心理健康干预前置。学生成长发展中心陈园园老师指出:AI打破了传统心理咨询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及时的情感支持。 

  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心理教师黄莹正通AI系统生成的“情绪波动曲线”分析学生状态。去年11月,系统预警某高一学生连续两周情绪低落,课堂互动减少。结合AI行为数据分析,学校迅速启动干预:班主任通过“心理沙盘游戏”疏导,家校联动解决家庭矛盾,最终帮助学生重拾笑容。 

  AI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隐形守护者’。”黄莹介绍,学校AI心理测评系统已为3000余名学生建立动态档案,通过日常行为数据捕捉情绪变化,干预成功率达95%。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高二学生小林,更在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逆袭”——佩戴智能手环监测专注度,配合“15分钟微课+即时反馈”方案,他的课堂专注时长从10分钟提升至30分钟。“以前总被说‘不认真’,现在老师说我找到了‘节奏感’!”小林的变化让家长感到欣慰。 

  数据驱动治理:构建全场景智能教育体系 

  青年教师廖祥蕾的经历,折射出合肥四中教师群体的成长轨迹。过去备课需熬夜查资料、设计教案,如今AI教学设计助手能快速生成课程框架,推荐优质资源,备课效率提升50%。更让她惊喜的是,AI文本分析工具能精准定位学生作文中的逻辑漏洞,将批改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 

  AI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启发与引导。”毛晓斌说。通过“AI教师成长计划”,学校教师不仅掌握了AI工具的应用,而且在虚拟教研活动中通过AI系统观摩全国优秀课堂,碰撞出教学灵感。语文教研组甚至开发AI古诗文赏析模型”,让学生在互动中感悟传统文化之美。 

  近年来,合肥四中以“教、学、评、研、管、服六维度为切入点,打造覆盖全流程的智能教育体系。 

  教师利用AI备课系统实现跨学科资源共享,智能批改系统自动分析学生作业,生成错题图谱与个性化辅导方案;学校通过学情分析平台动态追踪学习轨迹,精准定位薄弱点,推动“大规模因材施教”。 

  2025年,该校发布的《AI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提出,目标构建“人人想用、人人会用、人人善用”的AI教育生态,推动教育从“经验驱动”“数据驱动”转型。目前,全校已实现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全覆盖,AI技术渗透率超过90%。 

  从智慧课堂的精准把脉,到个性化学习的千人千面;从心理健康的数据守护,到跨学科创新的火花迸发——合肥四中的AI教育改革,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教育生态。这里没有炫目的科技堆砌,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踏实探索;没有哗众取宠的概念炒作,只有用数据与案例书写的教育答卷。 

  “我们不是在培养‘AI 时代的人’,而是在用AI培养‘未来的人’。”毛晓斌的话语道出了改革的核心:技术赋能教育,最终是为了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责任编辑:朱璐

合肥四中:智慧赋能开启未来教育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9-10   
来       源: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  
作       者:方梦宇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合肥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合肥四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探索AI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径。近年来,该校通过引入AI智慧课堂、构建智能教育系统、创新教学模式等举措,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近日,该校在AI赋能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成果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全国智慧教育的标杆案例。 

  AI赋能课堂:打破传统边界,构建“智+人文”教学新生态 

  在合肥四中的科创实验室,一群学生正用AI像识别技术调试“智能病虫害监测系统”。这套由高二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设备,能在田间自动识别作物病虫害,并在2024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AI让我们突破了学科边界!”项目组负责人陈林说,他们用AI算法分析数千张病虫害图片,最终构建出识别准确率超过90%的模型。而在AI+艺术”课程中,学生创作的AI数字艺术作品《未来城市》被安徽省美术馆收藏,展现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无限可能。 

  “过去总觉得AI离中学生很远,现在它成了我们探索世界的‘新工具’。”学生们纷纷表示,跨学科实践让他们真正触摸到了创新的脉搏。 

  近年来,合肥四中始终秉持“为未知而学,为未来而教”的办学理念,将AI技术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在语文课堂上,AI生成图景与数字媒体工具结合,将文言文抽象意象直观化,激发学生的深度分析与批判性思维;数学课通过AI即时评价系统,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精准推送个性化习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生物课上,AI虚拟实验室模拟生物反应过程,降低试错成本,引导学生体验“数据驱动科学发现”的现代科研范式。 

  在智慧课堂建设中,合肥四中引入AI课堂分析系统,通过实时捕捉学生课堂行为数据,如举手次数、专注度、互动频率等,帮助教师精准诊断课堂效果。例如,数学教师翟芳芳利用AI系统发现,部分学生“三角函数”章节的学习中存在普遍困惑。通过分析系统生成的“知识薄弱点图谱”,翟芳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设计分层练习和互动答疑环节。一学期后,班级数学平均分提升12%,学生参与度显著提高。该校教师普遍反映,AI系统提供的数据支持让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了因材施教。 

  校长毛晓斌表示:AI技术不是替代教师,而是释放教师的创造力。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设计者’,教师得以聚焦个性化教学与情感互动,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智慧体育与健康:科技助力体质提升与心理健康精准管理 

  在体育教学中,合肥四中引入AI智慧操场系”,通过智能腕表和电子眼设备实时采集学生运动数据,自动分析动作姿态并生成训练建议。例如,100米短跑测试中,系统自动识别起跑反应时间、平均速度等指标,帮助教师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使课堂密度提升40%。在100米短跑测试中,AI统自动识别起跑姿势、分析肌群状态,精准反馈跑步技巧;立定跳远项目则通过三维动作捕捉,量化评估腾空高度、摆臂幅度等参数,助力学生针对性改进。 

  心理健康方面,学校首创“青葱对话”线上平台,依托AI心理测评系统实时采集学生情绪数据,心理教师通过匿名互动留言、个性化反馈等方式,将心理健康干预前置。学生成长发展中心陈园园老师指出:AI打破了传统心理咨询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及时的情感支持。 

  在学校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心理教师黄莹正通AI系统生成的“情绪波动曲线”分析学生状态。去年11月,系统预警某高一学生连续两周情绪低落,课堂互动减少。结合AI行为数据分析,学校迅速启动干预:班主任通过“心理沙盘游戏”疏导,家校联动解决家庭矛盾,最终帮助学生重拾笑容。 

  AI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隐形守护者’。”黄莹介绍,学校AI心理测评系统已为3000余名学生建立动态档案,通过日常行为数据捕捉情绪变化,干预成功率达95%。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高二学生小林,更在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逆袭”——佩戴智能手环监测专注度,配合“15分钟微课+即时反馈”方案,他的课堂专注时长从10分钟提升至30分钟。“以前总被说‘不认真’,现在老师说我找到了‘节奏感’!”小林的变化让家长感到欣慰。 

  数据驱动治理:构建全场景智能教育体系 

  青年教师廖祥蕾的经历,折射出合肥四中教师群体的成长轨迹。过去备课需熬夜查资料、设计教案,如今AI教学设计助手能快速生成课程框架,推荐优质资源,备课效率提升50%。更让她惊喜的是,AI文本分析工具能精准定位学生作文中的逻辑漏洞,将批改时间从3小时缩短至1小时。 

  AI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启发与引导。”毛晓斌说。通过“AI教师成长计划”,学校教师不仅掌握了AI工具的应用,而且在虚拟教研活动中通过AI系统观摩全国优秀课堂,碰撞出教学灵感。语文教研组甚至开发AI古诗文赏析模型”,让学生在互动中感悟传统文化之美。 

  近年来,合肥四中以“教、学、评、研、管、服六维度为切入点,打造覆盖全流程的智能教育体系。 

  教师利用AI备课系统实现跨学科资源共享,智能批改系统自动分析学生作业,生成错题图谱与个性化辅导方案;学校通过学情分析平台动态追踪学习轨迹,精准定位薄弱点,推动“大规模因材施教”。 

  2025年,该校发布的《AI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三年规划》提出,目标构建“人人想用、人人会用、人人善用”的AI教育生态,推动教育从“经验驱动”“数据驱动”转型。目前,全校已实现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全覆盖,AI技术渗透率超过90%。 

  从智慧课堂的精准把脉,到个性化学习的千人千面;从心理健康的数据守护,到跨学科创新的火花迸发——合肥四中的AI教育改革,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教育生态。这里没有炫目的科技堆砌,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踏实探索;没有哗众取宠的概念炒作,只有用数据与案例书写的教育答卷。 

  “我们不是在培养‘AI 时代的人’,而是在用AI培养‘未来的人’。”毛晓斌的话语道出了改革的核心:技术赋能教育,最终是为了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的光芒。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