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校园里飞出一群“科技蝶”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以“H·AI”人工智能+课程群探索未来教育

作者:王志鹏 发布时间:2025-09-10 来源: 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

   一路向东,当记者从氤氲着徽风皖韵的合肥,来到波光粼粼的黄浦江畔,脚步丈量之处,不仅是地域的转换,而且藏着对教育的疑问:城市发展能级的跃升,是否必然推动学校人工智能教育走向更高峰?   

  走进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记者试图从短暂的采访中窥见答案,当看见学校宛如展翅蝴蝶的“H·AI”人工智能+课程群框架示意图,听着校长何莉的讲解,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在这里破茧成蝶、为什么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一翼通向科学教育树人 

  “休息时间去哪玩?” 

  “上九楼!” 

  九楼有什么?记者好奇地跟着学生的脚步走上了综合楼九楼的人工智能实验区,一下子被气派的设备震惊了:1000平方米的“立芯·展翼”空间内,无人机实验室、机甲大师竞技场、智能救援训练区、无人快递模拟系统应有尽有,宛如一座微型科技博览馆。 

  学生李秋豪是学校机器人社团的社长,在这个未来感十足的实验空间里,他和20余名社团成员一道上网查资料、找零件组装、打磨足球机器人的编程设计。 

  2021年,上海获批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眼下,上海教育系统更是把推进人工智能正向赋能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相较于市内其他学校,卢湾高级中学启动人工智能教育更早些,2018年便开始探索培养既具有人工智能素养,又具有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学校在梳理、盘整、优化科学教育原有特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科技的变化,开发“人工智能+”课程群,不断优化科学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使人工智能课程成为学校科学教育课程的新亮点。 

  记者仔细观察蝴蝶形状的“人工智能+”课程群框架示意图,发现位于蝴蝶身体中部的一行字:H·AI”素养。HHolistic首字母,代表全人发展,AI人工智能,这是学校人工智能教育追求的目标。 

  “蝴蝶”的双翼有六大课程群,皆分为“体验、实践、创新”三个层次,从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课程,到为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修课,再到面向有特长学生的跨学科、跨领域人工智能课题研究,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兴趣、不同特长学生的发展需求。 

  右翼分为AI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Python语言等;AI+学科课程群,全息、MRVRAR 等技术与化学、地理、思政等学科教育融合,提供互动式、沉浸式的课堂教学体验,让传统课堂焕发新生;AI+城市课程群,则聚焦城市交通无人驾驶、基于机器视觉的快递配送等项目化学习。 

  让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教师高欣在体育课“勤观察  善配合  快传球——足球传接配合”中,利iPad和无人机跟拍,通过希沃(seewo)交互智能平板实时呈现视频,发现学生在战术配合中存在的问题,用更直观和有效的方式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比赛中合理地运用技战术的配合。 

  在2023年“AI未来”创新峰会上,学生卞跃霖展示的《基于Dlib的虚拟形象面部表情识别系统》引发关注。该系统通过实时捕捉学生面部情绪来驱动虚拟形象,有效缓解了网课中因关闭摄像头导致的师生互动僵局。

  科技总辅导员张晓骏说:“所有学生学习的知识并非以老师教授的内容作为终点,而是作为起点。”

  一翼指向人文精神立魂 

  “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技能,同时又要注重挖掘他们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情感、沟通、审美、创意等。何莉校长对记者强调。 

  这一理念,正是对应着那只“蝴蝶”的左翼——AI+审美课程群、AI+情感课程群、AI+创意课程群。 

  当机器能模仿齐白石画虾时,人类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教师童嘉文的人工智能审美课程从“道”系统在国画领域的应用视角出发,指出在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力,从而推动审美进入更高层次;教师刘金艳的人工智能情商课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旨在从情绪力、沟通力和共情力三方面不断提升人类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应对能力⋯⋯ 

  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与AI协作创作的过程闪耀着温暖的光辉。在智慧图文中心,朗读亭里传来学生练习诗歌朗诵的声音;电子书法桌上笔锋流转,人机对弈围棋盘前围坐着沉思的少年;在“蜻蜓心天地”心理咨询中心,VR心理舒缓舱正引导学生进行冥想训练,墙面上展示着学生创作的心理海报。这种人文关怀甚至延伸到校园机器狗——能握手、会“比心”、会跳舞,在交流互动时成为情感联结的媒介。 

  今年4月,美国青少年代表团走进该校“创意·无”未来学习中心,惊叹声不绝于耳。学生瑞安·詹姆斯·科克利感慨道:“楼层特别多,还有一整层专门用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真的特别贴心。 

  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给学生们带来厚积薄发的从容;关注内心、全面发展为他们注入面向未来的自信与豁达。迄今为止,卢高学子荣获科技类世界级奖项23项、国家级奖项306项、上海市奖项1607项。2名学生的名字被国际小行星组织用以命名小行星,4人次获得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17人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 

  优秀毕业生姚天杨在2020ROBOCUP青少年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中国赛区上海地区选拔赛中,代表学校取得殿军的好成绩。回忆起在卢湾高级中学的三年时光,他十分感谢学校提供的多层次教学课程和宽广的舞台,正是这些帮助他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 

  当记者走出黄浦江畔这所科技感十足的校园时,关于“未来人才”的疑问已然有了答案:城市的大能量固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关键的是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翼共振,青春破茧成蝶方成为必然。 

责任编辑:朱璐

校园里飞出一群“科技蝶”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以“H·AI”人工智能+课程群探索未来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10   
来       源: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  
作       者:王志鹏

   一路向东,当记者从氤氲着徽风皖韵的合肥,来到波光粼粼的黄浦江畔,脚步丈量之处,不仅是地域的转换,而且藏着对教育的疑问:城市发展能级的跃升,是否必然推动学校人工智能教育走向更高峰?   

  走进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记者试图从短暂的采访中窥见答案,当看见学校宛如展翅蝴蝶的“H·AI”人工智能+课程群框架示意图,听着校长何莉的讲解,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在这里破茧成蝶、为什么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一翼通向科学教育树人 

  “休息时间去哪玩?” 

  “上九楼!” 

  九楼有什么?记者好奇地跟着学生的脚步走上了综合楼九楼的人工智能实验区,一下子被气派的设备震惊了:1000平方米的“立芯·展翼”空间内,无人机实验室、机甲大师竞技场、智能救援训练区、无人快递模拟系统应有尽有,宛如一座微型科技博览馆。 

  学生李秋豪是学校机器人社团的社长,在这个未来感十足的实验空间里,他和20余名社团成员一道上网查资料、找零件组装、打磨足球机器人的编程设计。 

  2021年,上海获批全国首个“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眼下,上海教育系统更是把推进人工智能正向赋能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相较于市内其他学校,卢湾高级中学启动人工智能教育更早些,2018年便开始探索培养既具有人工智能素养,又具有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学校在梳理、盘整、优化科学教育原有特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科技的变化,开发“人工智能+”课程群,不断优化科学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使人工智能课程成为学校科学教育课程的新亮点。 

  记者仔细观察蝴蝶形状的“人工智能+”课程群框架示意图,发现位于蝴蝶身体中部的一行字:H·AI”素养。HHolistic首字母,代表全人发展,AI人工智能,这是学校人工智能教育追求的目标。 

  “蝴蝶”的双翼有六大课程群,皆分为“体验、实践、创新”三个层次,从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课程,到为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修课,再到面向有特长学生的跨学科、跨领域人工智能课题研究,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兴趣、不同特长学生的发展需求。 

  右翼分为AI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图像识别、语音识别、Python语言等;AI+学科课程群,全息、MRVRAR 等技术与化学、地理、思政等学科教育融合,提供互动式、沉浸式的课堂教学体验,让传统课堂焕发新生;AI+城市课程群,则聚焦城市交通无人驾驶、基于机器视觉的快递配送等项目化学习。 

  让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教师高欣在体育课“勤观察  善配合  快传球——足球传接配合”中,利iPad和无人机跟拍,通过希沃(seewo)交互智能平板实时呈现视频,发现学生在战术配合中存在的问题,用更直观和有效的方式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比赛中合理地运用技战术的配合。 

  在2023年“AI未来”创新峰会上,学生卞跃霖展示的《基于Dlib的虚拟形象面部表情识别系统》引发关注。该系统通过实时捕捉学生面部情绪来驱动虚拟形象,有效缓解了网课中因关闭摄像头导致的师生互动僵局。

  科技总辅导员张晓骏说:“所有学生学习的知识并非以老师教授的内容作为终点,而是作为起点。”

  一翼指向人文精神立魂 

  “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技能,同时又要注重挖掘他们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情感、沟通、审美、创意等。何莉校长对记者强调。 

  这一理念,正是对应着那只“蝴蝶”的左翼——AI+审美课程群、AI+情感课程群、AI+创意课程群。 

  当机器能模仿齐白石画虾时,人类创造力的本质是什么?教师童嘉文的人工智能审美课程从“道”系统在国画领域的应用视角出发,指出在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类的创造力,从而推动审美进入更高层次;教师刘金艳的人工智能情商课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旨在从情绪力、沟通力和共情力三方面不断提升人类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应对能力⋯⋯ 

  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与AI协作创作的过程闪耀着温暖的光辉。在智慧图文中心,朗读亭里传来学生练习诗歌朗诵的声音;电子书法桌上笔锋流转,人机对弈围棋盘前围坐着沉思的少年;在“蜻蜓心天地”心理咨询中心,VR心理舒缓舱正引导学生进行冥想训练,墙面上展示着学生创作的心理海报。这种人文关怀甚至延伸到校园机器狗——能握手、会“比心”、会跳舞,在交流互动时成为情感联结的媒介。 

  今年4月,美国青少年代表团走进该校“创意·无”未来学习中心,惊叹声不绝于耳。学生瑞安·詹姆斯·科克利感慨道:“楼层特别多,还有一整层专门用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真的特别贴心。 

  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给学生们带来厚积薄发的从容;关注内心、全面发展为他们注入面向未来的自信与豁达。迄今为止,卢高学子荣获科技类世界级奖项23项、国家级奖项306项、上海市奖项1607项。2名学生的名字被国际小行星组织用以命名小行星,4人次获得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17人获得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 

  优秀毕业生姚天杨在2020ROBOCUP青少年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中国赛区上海地区选拔赛中,代表学校取得殿军的好成绩。回忆起在卢湾高级中学的三年时光,他十分感谢学校提供的多层次教学课程和宽广的舞台,正是这些帮助他变得更加开朗和自信。 

  当记者走出黄浦江畔这所科技感十足的校园时,关于“未来人才”的疑问已然有了答案:城市的大能量固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更关键的是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翼共振,青春破茧成蝶方成为必然。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