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卢湾高级中学:锚定“H·AI”素养,锻造AI时代的“未来脊梁”

作者:杨 辉 发布时间:2025-09-1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个高中生应具备何种能力,方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不被AI所替代?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以其前瞻性的探索,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培养学生“H·AI”素养(H为Holistic首字母,代表全人发展,AI即人工智能)。在2025年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联合采访活动中,记者走进卢高,深入探访这所科学教育强校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为未来人才培养描绘出清晰的“卢湾蓝图”。
  理念筑基:技术洪流中校准“人性”罗盘
  2018年,何莉接任卢高校长。面对这所底蕴深厚的科学教育名校,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成为她思考的焦点。彼时,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何莉敏锐洞察到,人工智能教育绝非追逐时髦,而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必然使命。可贵的是,在技术洪流之下,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育人定力:“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人性’始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教育底线。育人的本质是什么?归根结底还是培养人——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基于这份深刻的思考,何莉带领教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群,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融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于一体的“H·AI”素养。
  “‘H·AI’素养强调全人发展(Holistic)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何莉阐释道,“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AI、善用AI工具,成为技术的‘驾驭者’,而且要着力培养那些AI难以企及的人类专属素养——审美、情感、创意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才是学生不被替代的‘硬核’软实力。”
  为了将这一理念扎实落地,卢高精心构建了领域清晰的“人工智能+”课程群。课程群围绕“体验—实践—创新”三个螺旋上升的能力层级,科学划分AI基础课程、AI+学科课程、AI+城市课程、AI+审美课程、AI+情感课程、AI+创意课程六大课程领域。每个课程领域都有培养侧重点,例如“AI+创意课程域”就重在鼓励学生把想法和创意进行产品化设计和制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这六大领域绝非课程的简单叠加或负担的增加。”何莉强调其设计精髓在于“将AI作为赋能工具,深度渗透到选修课程体系之中”。学校采取了分层递进的实施策略:通识类AI基础课程“广覆盖”,确保全体学生具备AI基础知识;AI项目实践课程“深培养”(如AI+城市),为学有兴趣的学生提供项目化实践平台;精修类AI高阶研究课程“精引领”(如AI+创意),则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高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和导师资源。
  为了支撑这一庞大的课程体系有效运行,学校同步构建了基于AI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开发了18个跨学科项目化学习(PBL)课程资源包,通过“师生合创、学生研创、校企多方共创”的实践创新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课堂革命:“火花学院”点燃AI教学意识
  步入卢高校园,智能化的气息无处不在。在开放的公共空间,学生可以戴上轻巧的AR眼镜,体验惊险刺激的虚拟过山车,感受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或是在午休时分,静坐于智能棋桌旁,与训练有素的AI棋手展开一场无声的智力博弈;抑或置身虚拟空间,“走入”梵高的《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感受艺术的震撼力。这些精心布置的AI应用场景,不仅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余放松身心的“科技乐园”,更是他们零距离感知人工智能魅力的“启蒙课堂”。
  然而,卢高对AI技术的应用远不止于点缀和体验,其更深远的变革力量在于重塑教与学的核心场景。学校打造了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立芯·展翼”人工智能样板实验场,作为实施“人工智能+”课程群的主战场。在这里,机器人足球赛激战正酣,无人机编队模拟空中对抗,智慧城市沙盘在学生的编程下“活”了起来⋯⋯“‘立芯·展翼’寓意‘立科学教育之心,展科学教育之翼’,旨在打造一个可感、可触、可见的智慧学习场域。”何莉介绍,场内设有多个功能实验室和创新孵化室,涵盖机甲大师、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开启感知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教育新范式。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更深层次地赋能日常教学变革。卢高将AI、VR、AR等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打造虚拟化学、地理等实验室和全息教室,枯燥难懂的平面知识跃然成为生动的交互场景。例如,在化学课上,学生戴上眼镜,“虚拟教师”便清晰演示化学实验步骤;摘下眼镜,现实中的教师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原理。
  面对“懂教育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教育”这一普遍困境,卢高选择了“开放办学”的破局之路。学校课程研发部主任张燕静介绍:“我们主动对接高校资源,携手业界领先企业,从让教师‘先学起来’开始,重塑内部教学结构。”为此,学校成立了独特的教师成长共同体——“火花学院”跨学科团队。
  “火花学院”摒弃了传统的讲座式培训,采用灵活自由的沙龙形式,教师汇聚一堂分享各自学科与AI融合的教学尝试,进行跨界的思维碰撞。“我们成立‘火花学院’的初衷,就是希望点燃教师心中探索的‘火种’,”何莉校长形象地比喻,“让一部分先行者成为‘发动机’,通过持续的思想激荡(火花),相互启发、共同成长,最终点燃全体教师的‘AI教育意识’。”
  这一机制成效斐然,入职仅一年的地理教师黄译萱已能娴熟地将AI融入教学。她曾利用VR全景云平台,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研学”。“我们‘实地’考察了贵州省峰林和织金洞景区,分析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差异。技术打破了时空壁垒,让地理课堂变得无比辽阔和富有吸引力。”
  生态赋能:“数智学谷”重塑学习新图景
  “入学前的科技营是我AI的启蒙。在卢高,我利用OpenMV和AI模块开发了自动瞄准程序,深刻感受到AI的潜力。这份经历让我在上海科技大学参加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时游刃有余,最终摘得国家级一等奖。”2019级毕业生郭奕添的感言,是卢高育人成果的生动注脚。
  在卢高,像郭奕添这样从对AI懵懂好奇的“小白”,成长为“技术大拿”的学生并非个例。据统计,近三年卢高学生硕果累累:揽获23项国际奖项、306项全国奖项及1607项上海市奖项。
  值得一提的便是学校精心打造的创新学习生态“数智学谷”——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个性化学习生态圈。“‘数智学谷’旨在成为学习者的‘硅谷’。”何莉校长阐释其理念,“它将创造性学习和创业式实践在这里交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自己学习旅程的‘首席设计师’和‘创业CEO’。”
  在“数智学谷”,传统的班级界限被打破,代之以充满活力的“大社区+小部落”学习组织模式。学生基于兴趣,自发组建涵盖无人驾驶、仿生机器人、AIGC智能体等领域的30个学习部落。学习方式在这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例如,辩论部落成员已不再满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锋,他们与智能体部落成员合作,开发出能言善辩的AI辩手,再与之进行“人机辩论”。
  高二学生李秋豪是足球机器人部落的佼佼者。在2025年RoboCup青少年世界杯中国赛区的激烈角逐中,他和队友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巧妙的战术配合,最终勇夺机器人足球重量组亚军,刷新校史最佳战绩。回顾竞赛之路,李秋豪感慨万千:“从最初学习基础视觉定位、激光雷达建图,到逐渐掌握视觉追踪和边缘计算等尖端AI技术,在此过程中,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我们在部落中不断突破,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
  “在部落里,课堂的围墙被彻底打破,教师不再是知识上限。”学校科技总辅导员张晓骏精辟地总结道:“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只是‘一碗水’,也不只是教师手中的‘一桶水’,而是教师所指向的那片浩瀚‘汪洋’。在这种学习生态中,学生也常常成为教师的启发者与合作者。”
  展望未来,何莉目光温暖而坚定:“在人工智能时代,卢高的教育初心始终如一: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被应试压弯的‘稻草’,而是具有丰富情感和卓越创造力的‘直立的人’!而‘H·AI’素养,就是我们赋予学生赢取未来的密钥。我们深信,当技术拥有了‘人性’的温度和‘全人’的底蕴,学生将真正成为AI时代不可替代的‘未来脊梁’。” 

责任编辑:周灵

卢湾高级中学:锚定“H·AI”素养,锻造AI时代的“未来脊梁”
发布时间:2025-09-10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杨 辉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个高中生应具备何种能力,方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不被AI所替代?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以其前瞻性的探索,给出了掷地有声的答案:培养学生“H·AI”素养(H为Holistic首字母,代表全人发展,AI即人工智能)。在2025年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联合采访活动中,记者走进卢高,深入探访这所科学教育强校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为未来人才培养描绘出清晰的“卢湾蓝图”。
  理念筑基:技术洪流中校准“人性”罗盘
  2018年,何莉接任卢高校长。面对这所底蕴深厚的科学教育名校,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成为她思考的焦点。彼时,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何莉敏锐洞察到,人工智能教育绝非追逐时髦,而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必然使命。可贵的是,在技术洪流之下,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育人定力:“无论技术如何迭代,‘人性’始终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教育底线。育人的本质是什么?归根结底还是培养人——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基于这份深刻的思考,何莉带领教师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群,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融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于一体的“H·AI”素养。
  “‘H·AI’素养强调全人发展(Holistic)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何莉阐释道,“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AI、善用AI工具,成为技术的‘驾驭者’,而且要着力培养那些AI难以企及的人类专属素养——审美、情感、创意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才是学生不被替代的‘硬核’软实力。”
  为了将这一理念扎实落地,卢高精心构建了领域清晰的“人工智能+”课程群。课程群围绕“体验—实践—创新”三个螺旋上升的能力层级,科学划分AI基础课程、AI+学科课程、AI+城市课程、AI+审美课程、AI+情感课程、AI+创意课程六大课程领域。每个课程领域都有培养侧重点,例如“AI+创意课程域”就重在鼓励学生把想法和创意进行产品化设计和制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这六大领域绝非课程的简单叠加或负担的增加。”何莉强调其设计精髓在于“将AI作为赋能工具,深度渗透到选修课程体系之中”。学校采取了分层递进的实施策略:通识类AI基础课程“广覆盖”,确保全体学生具备AI基础知识;AI项目实践课程“深培养”(如AI+城市),为学有兴趣的学生提供项目化实践平台;精修类AI高阶研究课程“精引领”(如AI+创意),则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高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和导师资源。
  为了支撑这一庞大的课程体系有效运行,学校同步构建了基于AI的研究性学习平台,开发了18个跨学科项目化学习(PBL)课程资源包,通过“师生合创、学生研创、校企多方共创”的实践创新模式,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创新精神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课堂革命:“火花学院”点燃AI教学意识
  步入卢高校园,智能化的气息无处不在。在开放的公共空间,学生可以戴上轻巧的AR眼镜,体验惊险刺激的虚拟过山车,感受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或是在午休时分,静坐于智能棋桌旁,与训练有素的AI棋手展开一场无声的智力博弈;抑或置身虚拟空间,“走入”梵高的《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感受艺术的震撼力。这些精心布置的AI应用场景,不仅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余放松身心的“科技乐园”,更是他们零距离感知人工智能魅力的“启蒙课堂”。
  然而,卢高对AI技术的应用远不止于点缀和体验,其更深远的变革力量在于重塑教与学的核心场景。学校打造了占地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立芯·展翼”人工智能样板实验场,作为实施“人工智能+”课程群的主战场。在这里,机器人足球赛激战正酣,无人机编队模拟空中对抗,智慧城市沙盘在学生的编程下“活”了起来⋯⋯“‘立芯·展翼’寓意‘立科学教育之心,展科学教育之翼’,旨在打造一个可感、可触、可见的智慧学习场域。”何莉介绍,场内设有多个功能实验室和创新孵化室,涵盖机甲大师、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开启感知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教育新范式。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更深层次地赋能日常教学变革。卢高将AI、VR、AR等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打造虚拟化学、地理等实验室和全息教室,枯燥难懂的平面知识跃然成为生动的交互场景。例如,在化学课上,学生戴上眼镜,“虚拟教师”便清晰演示化学实验步骤;摘下眼镜,现实中的教师则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原理。
  面对“懂教育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教育”这一普遍困境,卢高选择了“开放办学”的破局之路。学校课程研发部主任张燕静介绍:“我们主动对接高校资源,携手业界领先企业,从让教师‘先学起来’开始,重塑内部教学结构。”为此,学校成立了独特的教师成长共同体——“火花学院”跨学科团队。
  “火花学院”摒弃了传统的讲座式培训,采用灵活自由的沙龙形式,教师汇聚一堂分享各自学科与AI融合的教学尝试,进行跨界的思维碰撞。“我们成立‘火花学院’的初衷,就是希望点燃教师心中探索的‘火种’,”何莉校长形象地比喻,“让一部分先行者成为‘发动机’,通过持续的思想激荡(火花),相互启发、共同成长,最终点燃全体教师的‘AI教育意识’。”
  这一机制成效斐然,入职仅一年的地理教师黄译萱已能娴熟地将AI融入教学。她曾利用VR全景云平台,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研学”。“我们‘实地’考察了贵州省峰林和织金洞景区,分析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差异。技术打破了时空壁垒,让地理课堂变得无比辽阔和富有吸引力。”
  生态赋能:“数智学谷”重塑学习新图景
  “入学前的科技营是我AI的启蒙。在卢高,我利用OpenMV和AI模块开发了自动瞄准程序,深刻感受到AI的潜力。这份经历让我在上海科技大学参加TI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时游刃有余,最终摘得国家级一等奖。”2019级毕业生郭奕添的感言,是卢高育人成果的生动注脚。
  在卢高,像郭奕添这样从对AI懵懂好奇的“小白”,成长为“技术大拿”的学生并非个例。据统计,近三年卢高学生硕果累累:揽获23项国际奖项、306项全国奖项及1607项上海市奖项。
  值得一提的便是学校精心打造的创新学习生态“数智学谷”——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个性化学习生态圈。“‘数智学谷’旨在成为学习者的‘硅谷’。”何莉校长阐释其理念,“它将创造性学习和创业式实践在这里交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自己学习旅程的‘首席设计师’和‘创业CEO’。”
  在“数智学谷”,传统的班级界限被打破,代之以充满活力的“大社区+小部落”学习组织模式。学生基于兴趣,自发组建涵盖无人驾驶、仿生机器人、AIGC智能体等领域的30个学习部落。学习方式在这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例如,辩论部落成员已不再满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锋,他们与智能体部落成员合作,开发出能言善辩的AI辩手,再与之进行“人机辩论”。
  高二学生李秋豪是足球机器人部落的佼佼者。在2025年RoboCup青少年世界杯中国赛区的激烈角逐中,他和队友凭借精湛的技术和巧妙的战术配合,最终勇夺机器人足球重量组亚军,刷新校史最佳战绩。回顾竞赛之路,李秋豪感慨万千:“从最初学习基础视觉定位、激光雷达建图,到逐渐掌握视觉追踪和边缘计算等尖端AI技术,在此过程中,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我们在部落中不断突破,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
  “在部落里,课堂的围墙被彻底打破,教师不再是知识上限。”学校科技总辅导员张晓骏精辟地总结道:“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只是‘一碗水’,也不只是教师手中的‘一桶水’,而是教师所指向的那片浩瀚‘汪洋’。在这种学习生态中,学生也常常成为教师的启发者与合作者。”
  展望未来,何莉目光温暖而坚定:“在人工智能时代,卢高的教育初心始终如一: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被应试压弯的‘稻草’,而是具有丰富情感和卓越创造力的‘直立的人’!而‘H·AI’素养,就是我们赋予学生赢取未来的密钥。我们深信,当技术拥有了‘人性’的温度和‘全人’的底蕴,学生将真正成为AI时代不可替代的‘未来脊梁’。” 

责任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