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未来教室里“学军大脑”项目的数据化可视大屏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杭州市学军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张军林介绍,“学军大脑”这一智慧化系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校园管理模式转向更有温度、更有效率的AI治理模式。这座有着百年历史又具现代气息的学校,融合AI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生态体系,实现了校园管理、教学评估、学生发展的全方位智能化升级。
理念赋能:关注教育本原,激发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内驱力
“在小学阶段,AI与教育的结合一定要理性。”张军林认为,AI赋能教育首先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而后应从校园管理着手,再次是教学课堂中AI技术的应用,最后是学生观念的转变,通过这样的逻辑顺序可以利用AI为学校带来全方位的智能化升级。
在学军小学,数字化意识已经成了学校的传承。学校早在1998年就成为教育部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之一。一代代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赛、网络同步课堂等比赛活动中,斩获了多个大奖。同时,学校的信息化案例还入选了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典型案例。这种追求数字化能力提升的想法已经根植在教师的思想里,融入工作氛围里,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张军林也特别强调,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比其他行业都要更加复杂,教育的本原——情感与爱是不可替代的。“技术人员强调最多的是‘AI+教育’,而我们更注重的是‘教育+AI’,在这两者之间一定要找到平衡。”张军林表示。如何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意愿,激发教师应用数字化新科技的内驱力,是学校始终考虑的问题。能够减轻师生、家长负担的应用程序,一定是受欢迎的,而且教师还会主动要求学校开发、引进。
例如,批阅作文会占用语文教师极大的精力,对于学生们的作文提高效果也有限,因此学校开发了“AI作文册”系统。通过AI系统,教师可以快速获取学生作文的评分和反馈,同时该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写作思路,提供一篇优秀的范文支持学生学习。这就像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一位专业语文助教,进行一对一辅导。
具象化的数字技术能力,让教师对提升数字素养也逐渐产生兴趣,开始期待更有效的多样化信息技术工具。
管理增效:有温度有效率,让AI科技真正服务于师生成长
“让儿童成为幸福的儿童”是学军小学一直追寻的办学愿景。学校通过“童心教育”实践,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基于“学军大脑”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得这一目标有了更清晰的实现路径。
“‘学军大脑’项目,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校园内的应用,推动校园管理模式从传统忙碌迟延的人治向更有温度、更有效率的AI治理转变。”张军林介绍,“学军大脑”项目历经了三个大版本的开发和迭代。学校开发了大量的应用、数据化可视大屏,还构建了学校的数据中枢——“AI校长”。
信息科技教师梁一盛介绍,“AI校长”作为校园管理的智能中枢,实时获取教学运行、学生出勤、校园安全等关键指标,每一天校长的手机上都能够收到当天学校整体运行的AI数据报告,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深度融合,为学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另一个智能系统“校长驾驶舱”则将复杂的校园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可视化图表,使管理者能够快速把握学校整体运行态势,实现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的转变。
目前,学军小学已开发40余款应用,涵盖了教育教学、教学管理、教务运行、后勤管理、家校互通等方方面面。每一款应用都切实帮助师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优化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流程。在每款应用的基础之上,还制作了数据分析的大屏。
以家访系统为例,在“学军大脑”家访系统的数据大屏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每天、每周有多少老师进行了家访。“AI校长”还会自动对家访积极的老师进行表扬,对家访比较少的老师进行提醒,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到家访工作中。
在单个应用的开发到了比较深的层次之后,学校开始思考如何打通不同业务之间所关联的管理系统。梁一盛介绍,比如,考虑到老师们在去家访之前,需要更加详尽地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学校把学生心理健康系统当中的数据关联到家访系统中来。老师们可以及时获取学生心理健康的数据,了解孩子是否存在心理上需要干预的状况,从而可以联合家长的力量,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的建设和干预。
在教学创新上,学校开发了多款智能化教学工具,如听评课系统通过采集教师授课的多维度数据,对教学方式、课堂互动等进行深度分析,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行政巡堂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课堂实况,支持巡查与精准评估。
“过去这项工作非常耗费学生发展中心主任的时间。以往每次都是要提前通知老师交听评课的记录本,从通知到收齐到清点完成,往往要耗时一周时间。现在,他只需要打开数据后台,便能够实时浏览可视化的数据图表,不仅听评课工作最积极的老师在图表中一目了然,也可以在一分钟之内找到听评课得分最高的老师和需要帮扶的老师。”张军林分享道。
这一系列创新应用构建了智能、高效的教育管理新范式,更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了教育教学的精准化、个性化,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师生成长。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数字校园示范校、浙江省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示范校、浙江省教育机器人示范校、浙江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校。
教学实践:AI助力,让学生成长更加多彩
“半灰半百合色的火烧云到底是什么颜色?”“还有很多表示颜色的词汇,这些颜色的火烧云会是什么样子?”不久前,在语文教师陈莉丽在讲述《火烧云》这篇课文时,不少学生提出了这两个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陈莉丽使用AI工具,现场生成了绚烂梦幻的火烧云,并通过希沃投屏,呈现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当火烧云真实灿烂地在眼前上演,学生们一片惊呼。“这样的方式比老师用文字解释更直观更清晰,学生的疑问得到迅速解决,课堂效率也提高了。这就是AI让课堂更加美好,为学习助力的作用。”陈莉丽感慨道。
在“四边形为什么不叫四角形?”这节数学课上,数学教师周英组织学生围绕这一问题不断地与通用大模型进行对话,引导学生们通过分析对边的关系、长短,继续追问AI或者自己动手验证⋯⋯“这节课,学生不仅对问题本身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数字技术素养。”周英分享道。
学校自主开发的“AI作文册”扮演着“个人写作助教”的角色。以单元大作文为例,人工批阅一本作文本一般需要5~8分钟,但是AI几分钟就可以批完全部作文,从工作效率的角度,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的批改作业时间。
“但我们也发现,从全班整体批改的情况来看,AI批改的作文比较呆板,修改润色后的文章相差不大,个性化的内容很少,有时候还不如孩子自己写的有童趣、有生命力。”学校语文教师周文央表示,目前,学校老师们对“AI作文册”持比较理性的看法:“对于习作比较落后的孩子来说,AI作文批改可以帮助提升习作基本能力,对于相对能写的孩子来说,可以少用或不用。我们也会选择更优质、更智能的AI工具,不断优化教学实践,同时也会做好家长和学生的引导工作,让AI工具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2023年,学校开展了一项小小的实验——引入电子奖状,原本需要三位教师用两天时间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半小时即可全部分发给学生和家长。但家长说:“电子奖状虽然方便,但我们的孩子没有仪式感、光荣感。孩子们还是希望捧着纸质奖状,站在教室的前面,让老师拍张照,让其他同学为他鼓鼓掌。”
这件事给了张军林很大的触动,有时候教育需要“速度”,但更要“温度”。“教育+AI”的旅程充满了荆棘和挑战,张军林表示,希望AI与爱携手共进,让技术的进步伴随爱的脚步,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拥有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东方教育时报》记者 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