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第四中学前身为1929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六女子中学,2018年于滨湖新区重启办学。近年来,学校以AI赋能教育,在教学、管理、评价等场景深度应用,构建全场景智能教育体系,探索“人机协同” 育人新范式,成为智慧教育领域的创新典范。
自2019年起,学校在AI教育领域佳绩频传,获评“全国AI+虚拟现实教育应用示范校”;2020年,先后在合肥市、安徽省智慧校园建设会上分享经验;2021年,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一行专程莅临合肥四中,就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等开展专题调研;同年,学校受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3年,《数字技术赋能学生体育评价》案例入选教育部综改司汇编案例集;2024年,学校获评“合肥市智慧校园示范校”。
特色课程彰显创新活力
合肥四中的科创中心,犹如一座给予学生知识与创新平台的宝库,人工智能、3D打印、机器人、智能造物、智木工坊等特色课程琳琅满目。学生们现场大显身手,熟练地演示着3D打印设计、无人机飞行、机器人舞蹈、人工智能对话等项目,并自信地与记者分享课程学习对自身创新能力与跨学科思维提升的显著作用。
在现场操作无人机的魏雨航同学告诉记者:“通过编程实现无人机避障,让我对编程和人工智能技术有了更深理解,希望未来能学习相关专业。”
合肥四中校长毛晓斌介绍,为推进AI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通过“三节课”提升师生信息素养。面向中层以上干部,开展前沿技术研修,围绕“AI+教育”组织专题研讨,如2024年3月全体中层干部就AI技术应用场景开展集中研讨,凝聚了数字化转型的决策共识;面向全体教师,借助常态化教研活动提升教师AI工具应用能力,2024年4月面向各学科组及全体教师开展AI应用培训及案例分享,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借鉴;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开足开齐人工智能通识课,还自2020年起开设人工智能校本选修课,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学生获人工智能领域省级以上奖项128人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AI深度融入为教师助力
在学校的四为楼(教学楼),记者采访团实地深入了解AI在教学场景中的落地应用情况。在办公室内,教师正借助实时学情分析系统,如同拥有了一双“慧眼”,能够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并巧妙利用生成式AI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在教室里,依托智慧课堂,教师们开展着高效且趣味盎然的课堂互动,生成式AI宛如神奇画笔,为学生呈现出一幅幅动态画卷;课后,智能批阅机高效运转,为所有学生批阅英语作文,并逐一生成个性化评价;教研室里,英语教研组正依据自动生成的评价数据,开展精准教研。
在英语教研组一角,记者看到由科大讯飞打造的智能批阅机正在快速处理全年级英语作文。这款搭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设备,不仅能精准识别语法错误,还能从篇章结构、情感表达等维度生成个性化评语。英语老师姚云展示着系统生成的班级写作能力分析报告:“过去批改120篇作文需要半天,现在AI只需一小时,而且针对每位学生给出的评价相当细致到位。教师腾出的时间可以深入分析学生的思维瓶颈,设计针对性训练方案。”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学校数学组已形成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精准备课流程——教师输入教学目标后,AI自动生成多版本教学设计、跨学科拓展案例和分层习题,经教研组二次开发后形成个性化教案,备课效率提升40%以上。数学教师张笑磊感慨道:“AI工具能根据学生反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开展分层教学,让备课更高效。”
在语数外之外的教学场景中,AI也带来了新气象。以学校的地理学科为例,教师运用AI工具及智慧课堂等,带领学生开展超级月亮观测项目,利用AI模拟软件,为学生直观、生动地演示月相变化规律,软件精准模拟出月亮在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的形态变化,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月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何导致月相的周期性变化。
据悉,学校自2019年实现智慧课堂全覆盖,教师常态化使用率达75%,学生使用率达92%,形成了“资源推送—课堂互动—数据采集—精准反馈”的闭环教学模式,为AI技术的深度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场景支撑。同时,以“预习单+智慧课堂”为载体,建立“三段式”学习模型。课前,推送个性化预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中,依托智慧课堂实时采集分析课堂行为数据,增强师生互动质量;课后,基于错题数据自动生成分层巩固练习,实现精准学习闭环。目前,该模式已在语文、数学等9大学科形成系统化实践成果,并汇编成9册教学案例集。
此外,通过智慧作业系统采集学习数据,AI算法自动归类高频错题并推送变式训练,教师根据系统反馈开展分层辅导,有效提升作业讲评的针对性,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形成“数据诊断—精准干预—效果追踪”的辅导机制。构建AI驱动的立体化评价系统,生成学生个性化知识掌握图谱,支持其自主查漏补缺;通过分析教学行为数据,为教师输出课堂效率评估报告;挖掘学科共性薄弱点,指导教研组优化教研主题设计,全面升级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成长发展中心 AI 赋能开展“青葱对话”
学生成长发展中心呈现了AI赋能心育的显著突破。中心主任陈园园介绍,学校依托“525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借助智慧课堂、心理测评平台实时采集学生心育数据,AI分析生成预警报告,再结合特色活动“青葱对话”,实现了心理健康干预的精准化与前置化。“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让心育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关怀。”她强调。
智慧体育对接体测数据,辅助教师开展精准教学、个性辅导;智慧心育实现每学期全体学生心理测评全覆盖,结合AI心理课程自动匹配干预方案;“青葱对话”特色活动为学生打造倾诉树洞,三年来收到学生留言超30000条,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形成危机预警,为学校“525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支撑。
合肥四中学生成长发展中心建成于2019年,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共10间功能室,主要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三个方面工作。
陈园园介绍道,中心每周定时发布一期“青葱对话”活动,学生可以在线给心理教师留言,表达自己的困扰、问题、心情等。心理教师则给予一对一个性化回复,给学生提供一个私密的抒发情绪、寻求帮助的通道。“心理教师的回复在化解问题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及时的心理支持,避免心理困扰严重化。同时,我们还会梳理出各年级共性问题,在每周的行政会上通报,为年级部的教育教学管理助力。”
AI时代的教育想象与挑战
针对“AI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后,空余时间应如何安排”的提问,毛晓斌表示:“技术解放的是重复性劳动,而非教师的核心价值。腾出的时间应聚焦于更具创造性的工作——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深化师生情感互动、开展跨学科教研,以及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对于“如何推动技术基础薄弱的教师积极拥抱AI”这一问题,毛晓斌表示:“变革需要过程,学校坚持‘分层培训+场景驱动’策略。”他介绍,学校已建立“骨干引领、全员共进”的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全面应用的良好氛围,“让教师从‘想用’到‘会用’,最终实现‘善用’”。
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主任姚江龙表示,合肥四中以人工智能为重要抓手,构建了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教育生态,不仅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而且为区域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切实可行、可落地的参考范式。
作为智慧教育的勇敢探路者,合肥四中以AI为强劲羽翼,在传承与创新中奋力书写教育新篇章。这场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精彩展示,不仅充分彰显了学校的前瞻视野,更为区域教育数字化升级提供了极具价值、可借鉴的范式。未来,随着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的持续深化,AI赋能教育的“四中经验”必将激荡出更为广阔、深远的回响。
《少年日报》记者 顾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