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15分钟教育圈”提升课后服务品质

作者: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各地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学生课后在校可支配时间更多、更灵活。如何进一步巩固成果、提质增效且常态长效,让课后时光成为“暖记忆”而非“新负担”?南京市玄武区着力推进“15分钟教育圈”校社家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在统筹资源、场景开发和科学实施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破解“课后服务提质”面临的新堵点:一是挖掘和统整在地育人资源,建立多主体协同参与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解决课后实践育人“能去哪”的问题;二是推进学校课程实施与学生课后学习“一盘棋”,打破学科边界、融通校内外场域,赋予社会资源教育性,解决实践育人“学什么”的问题,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三是激发学生在联结社会、统整生活的真实情境下主动学习,解决实践育人“怎么学”的问题,促进学生在有机融合的课后实践体验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相关经验被央视及《中国教育报》报道,入选“教育部双减典型案例”。主要举措如下:  

  一、全域协同,优化“15分钟教育圈”资源供给 

  “15分钟教育圈”的构建,需将学生走出校门、步行约15分钟可到达的公益性教科文体场域或空间,作为学生课后实践、体验的教育资源加以整体开发与运用,形成实践育人便捷、丰富的学习空间和实践场景。区域统筹协调,是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资源供给的有力支撑。 

  汇聚梳理资源。玄武区地处南京市主城核心区,山水城林、科教文博资源丰富。由区教育局牵头,协同科技局、文旅局等多部门,梳理区内60个科技、文博、体育、红色教育资源场馆,挂牌40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以1个主要场馆匹配多个其他资源空间的“1+N”模式,形成覆盖全区多层级、均衡化的资源圈,同时依托南京教育政务平台上线“15分钟教育圈”智慧地图,方便学生及家长查询具体位置 

  纳入民生实事。玄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印发《玄武区关于全面深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其中,“15分钟教育圈”作为重要内容写入方案,并连续2年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3次纳入人大、政协重点督办项目;每年都组织多部门参与专题调研、现场反馈及整改督查,督促“15分钟教育圈”相关各单位、各部门履行职责。 

  建立协调机制。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全面、全体、全域育人,凝聚教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社会资源及相关主体为教育办实事的共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定期组织召开“双减”工作协调会,落实工作进展周报告制度,建立每次会议就“15分钟教育圈”进行多部门协同沟通机制,对“15分钟教育圈”资源场馆的开放方式、时间安排、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协调,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经费支持,促进“15分钟教育圈”资源有序对学生免费开放,主题文旅策展优先供给。 

  二、多向联动,拓展“15分钟教育圈”实践场景 

  多元丰富的圈层活动,是学生实现知识转化运用创造的重要路径。全区各中小学校与“15分钟教育圈”资源单位多向联动,共建校社家协同育人“教联体”,汇集多方力量,创造开发与素养目标联通的实践育人场景,赋予资源教育属性,形成生动鲜活、联结社会的六大实践圈层。 

  “红色教育”圈层。与部队及英雄纪念馆共建,形成18个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军营、红色教育基地,近距离学习军人风范、沉浸式涵育必备品格,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培塑青少年理想信念。 

  “亲近自然”圈层。与园林管理部门共建,开发17个环玄武湖、中山陵系列运动、劳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与山水城林互动中探究学习,汲取自然力量,增强身心两健。 

  “行走都市”圈层。与学校周边社区共建,开发10个CITY-WALK社区研学课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触摸城市文脉、感知社会发展,培育乡土情怀,获得精神归依。 

  “文博阅读”圈层。与文博场馆共建,推出43个主题场景阅读课程,让学生在博物馆、图书馆、城市文学客厅等场景中深度学习,开展跨学科实践、主题式参观,涵养人文气质,发展学科素养,润泽生命成长。 

  “职业体验”圈层。与企业合作共建,形成13个实践体验基地,让学生走进周边各类工厂商企,零距离感知职业价值,培育工匠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科教研创”圈层。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研学课程,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16所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协议,大学青年科学家送教中小学,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育人,在实践中树立崇尚科学观念、培养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潜能。 

  六个圈层的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及特色发展相融,形成玄武区课后服务及学生校内实践丰富多样的供给系统,实现一圈一主题、圈圈有风景、层层有场景的校家社共育新样态2024年开展实践活动530余次,累计参与活动学生82328人。  

  三、科学实施,提升“15分钟教育圈”育人效能 

  强化科学实施,是提升“15分钟教育圈”育人效益的核心动能。“15分钟教育圈”强调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习得能力、内化价值。为此,玄武区采取“双线并进”的实践模式,加强区、校两级课后服务实施专业指导,突出实践育人,增强学生主动到各类实践场景中体验、学习的内生动力,全面拓面提质,提升课后服务育人效能。 

  加强区域顶层设计。玄武区制定《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圈”的服务内容、活动形式、安全管理、评价机制等,规范常态管理,保障活动开展安全、有序、高效。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专题培训、案例评比,引领学校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活动,开展基于课程的真探究、真实践。 

  突出学校实践智慧。学校结合校情制定《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工作方案》,形成“一校一策”,探索设计与素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匹配的结构化学习方式,形成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三个着力。第一着力学生综合运用学科概念、思想工具,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让“自主、合作、探究”真正融入实践;第二着力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注重真实任务、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成果发布等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第三着力建构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实践育人评价方式,以评价牵引实践育人有效达成。 

  建构实践育人课程。新课程倡导学科实践、综合学习。“15分钟教育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且蕴含着丰富的学科融合教育素材。各校借助“15分钟教育圈”实践育人资源,打破课程界限、学科壁垒,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设计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性更强的情境中开展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有反思的探究实践,增强问题解决能力,截至当前全区中小学已开发“15分钟教育圈”校本课程120个。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玄武区“15分钟教育圈”实践育人建设行动持续走向深入,在转变育人方式、提升课后服务品质、构筑区域全面、全员、全域实践育人新样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赋予社会资源教育意义,实现从1到100的突破。全覆盖、近距离、公益性的“15分钟教育圈”,将整个区域视为一个生活大课堂,在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全域协同的“教育联合体”共同努力下,实现育人资源从1到100的突破。圈层资源涉及的高校、企业、文博场馆、社区等相关单位超过100家,校家社协同共育观念走进家长心里、走进社会各行业。玄武学生及家长的教育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99.7%的学生及家长表示“满意”,认为“15分钟教育圈”具有多重育人价值。 

  二是形成实践育人优化机制,巩固“双减”成果不反弹。“15分钟教育圈”在统筹资源、组织运行、课程开发、实施培训等方面,初步建构支持促进学校与在地资源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三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举办在地融合“15分教育圈”推进会超过5次,切实提升了社会资源供给学生课后实践体验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在更加开放的、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中学习。已上线的“15分钟教育圈”智慧地图覆盖六大教育圈层,点击量达10万余次,“查资源、促实施、优管理、慧共享”四大功能模块不断完善,保障师生“想去、能去、愿去”。区域开展多维培养行动,不断优化等多主体参与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探索建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的“15钟教育圈”新评价方式。 

  三是持续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构建全域实践育人新样态。区域全面推进典型选树推广行动,组织开展了“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建设先进单位”“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实践育人活动优秀案例”评比,选79篇“典型案例”加以推广,加大对建设先进单位及个人的宣传力度,不断拓面提质,从而促进学生在社会场景中的学习有学校教育的引导、有专业教师的引领,从自由的、散点的学习走向了真实体验、实践育人的学习,育人方式的转型落到实处,形成了全面、全域的实践育人新样态。 

  “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意味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校园,而需要在更广阔的时空拓展教育内涵的发展方式,伴随“双减”而推行的“15分钟教育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未来将继续凝聚校家社育人共识、深刻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破解社会育人资源多主体的壁垒,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朱璐

“15分钟教育圈”提升课后服务品质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

  “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各地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有效减轻,学生课后在校可支配时间更多、更灵活。如何进一步巩固成果、提质增效且常态长效,让课后时光成为“暖记忆”而非“新负担”?南京市玄武区着力推进“15分钟教育圈”校社家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在统筹资源、场景开发和科学实施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破解“课后服务提质”面临的新堵点:一是挖掘和统整在地育人资源,建立多主体协同参与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解决课后实践育人“能去哪”的问题;二是推进学校课程实施与学生课后学习“一盘棋”,打破学科边界、融通校内外场域,赋予社会资源教育性,解决实践育人“学什么”的问题,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三是激发学生在联结社会、统整生活的真实情境下主动学习,解决实践育人“怎么学”的问题,促进学生在有机融合的课后实践体验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相关经验被央视及《中国教育报》报道,入选“教育部双减典型案例”。主要举措如下:  

  一、全域协同,优化“15分钟教育圈”资源供给 

  “15分钟教育圈”的构建,需将学生走出校门、步行约15分钟可到达的公益性教科文体场域或空间,作为学生课后实践、体验的教育资源加以整体开发与运用,形成实践育人便捷、丰富的学习空间和实践场景。区域统筹协调,是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资源供给的有力支撑。 

  汇聚梳理资源。玄武区地处南京市主城核心区,山水城林、科教文博资源丰富。由区教育局牵头,协同科技局、文旅局等多部门,梳理区内60个科技、文博、体育、红色教育资源场馆,挂牌40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以1个主要场馆匹配多个其他资源空间的“1+N”模式,形成覆盖全区多层级、均衡化的资源圈,同时依托南京教育政务平台上线“15分钟教育圈”智慧地图,方便学生及家长查询具体位置 

  纳入民生实事。玄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双减”工作,印发《玄武区关于全面深入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其中,“15分钟教育圈”作为重要内容写入方案,并连续2年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3次纳入人大、政协重点督办项目;每年都组织多部门参与专题调研、现场反馈及整改督查,督促“15分钟教育圈”相关各单位、各部门履行职责。 

  建立协调机制。区委主要领导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强调全面、全体、全域育人,凝聚教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贡献、社会资源及相关主体为教育办实事的共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定期组织召开“双减”工作协调会,落实工作进展周报告制度,建立每次会议就“15分钟教育圈”进行多部门协同沟通机制,对“15分钟教育圈”资源场馆的开放方式、时间安排、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协调,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经费支持,促进“15分钟教育圈”资源有序对学生免费开放,主题文旅策展优先供给。 

  二、多向联动,拓展“15分钟教育圈”实践场景 

  多元丰富的圈层活动,是学生实现知识转化运用创造的重要路径。全区各中小学校与“15分钟教育圈”资源单位多向联动,共建校社家协同育人“教联体”,汇集多方力量,创造开发与素养目标联通的实践育人场景,赋予资源教育属性,形成生动鲜活、联结社会的六大实践圈层。 

  “红色教育”圈层。与部队及英雄纪念馆共建,形成18个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军营、红色教育基地,近距离学习军人风范、沉浸式涵育必备品格,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培塑青少年理想信念。 

  “亲近自然”圈层。与园林管理部门共建,开发17个环玄武湖、中山陵系列运动、劳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与山水城林互动中探究学习,汲取自然力量,增强身心两健。 

  “行走都市”圈层。与学校周边社区共建,开发10个CITY-WALK社区研学课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触摸城市文脉、感知社会发展,培育乡土情怀,获得精神归依。 

  “文博阅读”圈层。与文博场馆共建,推出43个主题场景阅读课程,让学生在博物馆、图书馆、城市文学客厅等场景中深度学习,开展跨学科实践、主题式参观,涵养人文气质,发展学科素养,润泽生命成长。 

  “职业体验”圈层。与企业合作共建,形成13个实践体验基地,让学生走进周边各类工厂商企,零距离感知职业价值,培育工匠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科教研创”圈层。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研学课程,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16所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协议,大学青年科学家送教中小学,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协同育人,在实践中树立崇尚科学观念、培养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潜能。 

  六个圈层的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及特色发展相融,形成玄武区课后服务及学生校内实践丰富多样的供给系统,实现一圈一主题、圈圈有风景、层层有场景的校家社共育新样态2024年开展实践活动530余次,累计参与活动学生82328人。  

  三、科学实施,提升“15分钟教育圈”育人效能 

  强化科学实施,是提升“15分钟教育圈”育人效益的核心动能。“15分钟教育圈”强调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习得能力、内化价值。为此,玄武区采取“双线并进”的实践模式,加强区、校两级课后服务实施专业指导,突出实践育人,增强学生主动到各类实践场景中体验、学习的内生动力,全面拓面提质,提升课后服务育人效能。 

  加强区域顶层设计。玄武区制定《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建设指导意见》,明确“圈”的服务内容、活动形式、安全管理、评价机制等,规范常态管理,保障活动开展安全、有序、高效。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专题培训、案例评比,引领学校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活动,开展基于课程的真探究、真实践。 

  突出学校实践智慧。学校结合校情制定《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工作方案》,形成“一校一策”,探索设计与素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匹配的结构化学习方式,形成了转变学习方式的三个着力。第一着力学生综合运用学科概念、思想工具,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让“自主、合作、探究”真正融入实践;第二着力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注重真实任务、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成果发布等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第三着力建构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实践育人评价方式,以评价牵引实践育人有效达成。 

  建构实践育人课程。新课程倡导学科实践、综合学习。“15分钟教育圈”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且蕴含着丰富的学科融合教育素材。各校借助“15分钟教育圈”实践育人资源,打破课程界限、学科壁垒,创造性地开发校本课程,设计项目式学习、跨学科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综合性、实践性更强的情境中开展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有反思的探究实践,增强问题解决能力,截至当前全区中小学已开发“15分钟教育圈”校本课程120个。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探索,玄武区“15分钟教育圈”实践育人建设行动持续走向深入,在转变育人方式、提升课后服务品质、构筑区域全面、全员、全域实践育人新样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赋予社会资源教育意义,实现从1到100的突破。全覆盖、近距离、公益性的“15分钟教育圈”,将整个区域视为一个生活大课堂,在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全域协同的“教育联合体”共同努力下,实现育人资源从1到100的突破。圈层资源涉及的高校、企业、文博场馆、社区等相关单位超过100家,校家社协同共育观念走进家长心里、走进社会各行业。玄武学生及家长的教育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99.7%的学生及家长表示“满意”,认为“15分钟教育圈”具有多重育人价值。 

  二是形成实践育人优化机制,巩固“双减”成果不反弹。“15分钟教育圈”在统筹资源、组织运行、课程开发、实施培训等方面,初步建构支持促进学校与在地资源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三年来,据不完全统计,举办在地融合“15分教育圈”推进会超过5次,切实提升了社会资源供给学生课后实践体验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在更加开放的、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中学习。已上线的“15分钟教育圈”智慧地图覆盖六大教育圈层,点击量达10万余次,“查资源、促实施、优管理、慧共享”四大功能模块不断完善,保障师生“想去、能去、愿去”。区域开展多维培养行动,不断优化等多主体参与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探索建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的“15钟教育圈”新评价方式。 

  三是持续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构建全域实践育人新样态。区域全面推进典型选树推广行动,组织开展了“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建设先进单位”“课后服务15分钟教育圈实践育人活动优秀案例”评比,选79篇“典型案例”加以推广,加大对建设先进单位及个人的宣传力度,不断拓面提质,从而促进学生在社会场景中的学习有学校教育的引导、有专业教师的引领,从自由的、散点的学习走向了真实体验、实践育人的学习,育人方式的转型落到实处,形成了全面、全域的实践育人新样态。 

  “建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意味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校园,而需要在更广阔的时空拓展教育内涵的发展方式,伴随“双减”而推行的“15分钟教育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未来将继续凝聚校家社育人共识、深刻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破解社会育人资源多主体的壁垒,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