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构建全域中小学工程教育格局

作者: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2023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无锡有强大的城市科创文化,制造业是无锡城市基因。 

  20234无锡市委市政府响应国家人才战略,出台《无锡市关于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此为全国首个地方政府印发的中小学工程教育文件。无锡前瞻设计、创新行动,全域推进按工程规范,动手造物”的工程教育,旨在源源不断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  

    一、全国首倡,历时 12 年形成系统经验

  无锡中小学工程教育探索始于2012年,锡山高中作为域内先行典范,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进行学分统整,构建了包括工程科学创新、桥梁工程在内的近10门工程教育类课程。2017年,无锡10多所中小学开设工程类校本课程群,江苏省教科院在无锡召开全省专题会议,推介无锡工程教育经验。2021 年,无锡组织“普通高中工程教育太湖论坛”,7 位院士、4 位高校校长联合发布“工程教育无锡宣言”,被媒体称为“全国首倡”。  

  无锡按“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的思路,在对全市中小学工程教育进行总体部署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探索。2024年,教育部校外监管司科学教育专报呈现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无锡方案,王嘉毅副部长批示:无锡高度重视工程教育,可跟踪、总结、提炼并加以推广。  

  二、“前瞻设计+基层创新+协同行动”的创新推进  

   (一)以顶层设计勾画中小学工程教育全局图景 

  1.政府主导,政策驱动  

  出台《指导意见》,明确以培育“未来卓越工程师”为引领,从课程体系、资源环境等7个维度,用20条细则进行整体部署。各市(县)区同步出台配套文件10多份,构建了各部门齐抓共管、有效联动、全流程覆盖的工作格局。  

  2.行政牵头,制度引领  

  市教育局出台文件,将《指导意见》所提细则予以分解并明确责任单位,提出“研发课程纲要”“研制空间标准”等5大行动15条举措,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教育基地40个、“双高”实验室50间、优质课程60门、重点学校70 所,建立具有无锡特色的工程教育新生态。  

  3.专班协同,专项推进  

  成立无锡中小学工程教育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委办局分管领导为成员,统筹协调全市中小学工程教育相关工作。创新成立无锡市中小学科学(工程)教育发展中心,协调科协、团委、少年宫等资源,举办市级层面工程教育月度现场推进会,建立工程教育“双月报”制度,按季度对区域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动态监测,强化督导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行为的重要参考。  

  4.建设队伍,保障师资  

  实施“优秀工科教师”计划,引进毕业于一流高校工科类优秀硕、博士生入职,担任工程教育专(兼)职教师。面向全学段开展“十百千”工程教育师资培养行动,密切联系未来产业发展前沿,联合全国一流工科院校,聚焦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疑难问题和关键需求开展研修活动,累计培育教师超过3000人次。  

   (二)以基层创新激发中小学工程教育实践活力 

  1.自主开发工程教育校本化课程体系    

  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面向无锡现代产业集群中的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领域,培育导向型、龙头性课程,已开发中小学工程教育10大课程群、142门课程,形成了小学“基础必修”、初中“兴趣选修”、高中“发展专修”的全学段、贯通式工程教育课程图谱。  

  2.探索工程教育的典型学习方式  

  以科研力量引领创新实践,在市级课题申报指南中,设立工程教育专,鼓励各校以项目、课题研究引领工程教育教学方式研究,鼓励各校因地制宜探索项目孵化、CDIO等工程教育典型学习方式。目前围绕工程教育,共立项省级课题、项目39项,市级课题、项目130项,形成了全面覆盖、分层分类的研究网,科研经费累计超1000万元。  

  3.高水平工程教育场馆建设打造多维学习空间  

  按照《无锡市中小学工程教育专用学习环境建设标准》,全市建设“1+8+X”实验室。联合高校建设1个工程教育中心实验室,承担市级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任务;指导各市(县)区教育局创新建设8个枢纽实验室,覆盖本地区;鼓励各校结合实际建设若干个节点实验室,满足本校、服务周边。初步形成联通课内和课外、学校和社会的工程教育学习场景。  

  4.组建中小学工程教育专家资源库  

  各校按需吸纳技术过硬的卓越工程师、科学家参与中小学工程教育,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或工程教育副校长,定期到校授课,将工程领域的前沿知识与尖端技术延伸至中小学,带动学校工程教育教师团队提升专业水平,真正为中小学工程教育赋能增效。  

   (三)以协同行动拓宽中小学工程教育实施渠道 

  1.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工程类特长生制度,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学”协同育人机制。构建“01 工程班”、“王选 AI”英才计划、新吴区少年科学院、经开区少年工程院等人才培养载体。成立无锡市环境工程教育联盟等 10 余所校际联盟,部分街道(镇)成立区域工程教育发展联盟,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资源,早发现、早培养在工程方面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定制课程,做到大中小贯通式“一生一案”。  

  2.构建“双高”(高中、高校)协同育人机制  

  为充分发挥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锡山高中与8所高校陆续签约,共建“西安交大工程坊”“中国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实验室”等;江南中学与东南大学合作“初中生工程思维发展与培养”计划,实现了中小学工程教育与高校育人的“双赢”局面。华中科技大学在无锡高中办“锡中华科”工程班,探索贯通培养。  

  3.开设工程教育“社会大课堂”  

  融通工程教育的校内外资源,创新工程教育的活动形式。无锡市教育局牵头在校外选设30个工程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工程教育作用。江苏省天一中学与知名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形成了30个项目实践共同体;滨湖区立人小学把周边的芯片企业变成教室,定期把课堂搬进车间。  

    三、提升学生工程报国志趣,形成无锡教育新品牌

  目前,无锡工程教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的工程素养不断强化,工程学习志趣不断提升,“纵向贯通、横向联通、衔接有序”的全域中小学工程教育格局逐渐形成。近年来,无锡域内中小学教师关于工程教育的研究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80余篇,《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报道无锡工程教育经验。成果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第六届全国教博会,教育部官网3次推介。2024年,无锡全域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并担任第12协同组组长单位,面向5省推广经验辐射西部,对接兰州共同研究并推广经验,并受邀在全国20余省市开设报告50余场次。  

    四、经验启示及计划

  在全域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意识到工程教育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工程教育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核心目标;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打好课程、环境、师资等组合拳,做好大中小工程教育的有序衔接。下一步,无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提升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影响力和示范力,重点关注工程教育的评价体系建构,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探索新经验,形成新成果,培养新质人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责任编辑:朱璐

构建全域中小学工程教育格局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2023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无锡有强大的城市科创文化,制造业是无锡城市基因。 

  20234无锡市委市政府响应国家人才战略,出台《无锡市关于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此为全国首个地方政府印发的中小学工程教育文件。无锡前瞻设计、创新行动,全域推进按工程规范,动手造物”的工程教育,旨在源源不断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  

    一、全国首倡,历时 12 年形成系统经验

  无锡中小学工程教育探索始于2012年,锡山高中作为域内先行典范,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进行学分统整,构建了包括工程科学创新、桥梁工程在内的近10门工程教育类课程。2017年,无锡10多所中小学开设工程类校本课程群,江苏省教科院在无锡召开全省专题会议,推介无锡工程教育经验。2021 年,无锡组织“普通高中工程教育太湖论坛”,7 位院士、4 位高校校长联合发布“工程教育无锡宣言”,被媒体称为“全国首倡”。  

  无锡按“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的思路,在对全市中小学工程教育进行总体部署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探索。2024年,教育部校外监管司科学教育专报呈现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无锡方案,王嘉毅副部长批示:无锡高度重视工程教育,可跟踪、总结、提炼并加以推广。  

  二、“前瞻设计+基层创新+协同行动”的创新推进  

   (一)以顶层设计勾画中小学工程教育全局图景 

  1.政府主导,政策驱动  

  出台《指导意见》,明确以培育“未来卓越工程师”为引领,从课程体系、资源环境等7个维度,用20条细则进行整体部署。各市(县)区同步出台配套文件10多份,构建了各部门齐抓共管、有效联动、全流程覆盖的工作格局。  

  2.行政牵头,制度引领  

  市教育局出台文件,将《指导意见》所提细则予以分解并明确责任单位,提出“研发课程纲要”“研制空间标准”等5大行动15条举措,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教育基地40个、“双高”实验室50间、优质课程60门、重点学校70 所,建立具有无锡特色的工程教育新生态。  

  3.专班协同,专项推进  

  成立无锡中小学工程教育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委办局分管领导为成员,统筹协调全市中小学工程教育相关工作。创新成立无锡市中小学科学(工程)教育发展中心,协调科协、团委、少年宫等资源,举办市级层面工程教育月度现场推进会,建立工程教育“双月报”制度,按季度对区域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动态监测,强化督导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行为的重要参考。  

  4.建设队伍,保障师资  

  实施“优秀工科教师”计划,引进毕业于一流高校工科类优秀硕、博士生入职,担任工程教育专(兼)职教师。面向全学段开展“十百千”工程教育师资培养行动,密切联系未来产业发展前沿,联合全国一流工科院校,聚焦工程教育教师培养的疑难问题和关键需求开展研修活动,累计培育教师超过3000人次。  

   (二)以基层创新激发中小学工程教育实践活力 

  1.自主开发工程教育校本化课程体系    

  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面向无锡现代产业集群中的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领域,培育导向型、龙头性课程,已开发中小学工程教育10大课程群、142门课程,形成了小学“基础必修”、初中“兴趣选修”、高中“发展专修”的全学段、贯通式工程教育课程图谱。  

  2.探索工程教育的典型学习方式  

  以科研力量引领创新实践,在市级课题申报指南中,设立工程教育专,鼓励各校以项目、课题研究引领工程教育教学方式研究,鼓励各校因地制宜探索项目孵化、CDIO等工程教育典型学习方式。目前围绕工程教育,共立项省级课题、项目39项,市级课题、项目130项,形成了全面覆盖、分层分类的研究网,科研经费累计超1000万元。  

  3.高水平工程教育场馆建设打造多维学习空间  

  按照《无锡市中小学工程教育专用学习环境建设标准》,全市建设“1+8+X”实验室。联合高校建设1个工程教育中心实验室,承担市级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任务;指导各市(县)区教育局创新建设8个枢纽实验室,覆盖本地区;鼓励各校结合实际建设若干个节点实验室,满足本校、服务周边。初步形成联通课内和课外、学校和社会的工程教育学习场景。  

  4.组建中小学工程教育专家资源库  

  各校按需吸纳技术过硬的卓越工程师、科学家参与中小学工程教育,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或工程教育副校长,定期到校授课,将工程领域的前沿知识与尖端技术延伸至中小学,带动学校工程教育教师团队提升专业水平,真正为中小学工程教育赋能增效。  

   (三)以协同行动拓宽中小学工程教育实施渠道 

  1.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  

  完善工程类特长生制度,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学”协同育人机制。构建“01 工程班”、“王选 AI”英才计划、新吴区少年科学院、经开区少年工程院等人才培养载体。成立无锡市环境工程教育联盟等 10 余所校际联盟,部分街道(镇)成立区域工程教育发展联盟,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界资源,早发现、早培养在工程方面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定制课程,做到大中小贯通式“一生一案”。  

  2.构建“双高”(高中、高校)协同育人机制  

  为充分发挥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锡山高中与8所高校陆续签约,共建“西安交大工程坊”“中国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实验室”等;江南中学与东南大学合作“初中生工程思维发展与培养”计划,实现了中小学工程教育与高校育人的“双赢”局面。华中科技大学在无锡高中办“锡中华科”工程班,探索贯通培养。  

  3.开设工程教育“社会大课堂”  

  融通工程教育的校内外资源,创新工程教育的活动形式。无锡市教育局牵头在校外选设30个工程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工程教育作用。江苏省天一中学与知名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形成了30个项目实践共同体;滨湖区立人小学把周边的芯片企业变成教室,定期把课堂搬进车间。  

    三、提升学生工程报国志趣,形成无锡教育新品牌

  目前,无锡工程教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的工程素养不断强化,工程学习志趣不断提升,“纵向贯通、横向联通、衔接有序”的全域中小学工程教育格局逐渐形成。近年来,无锡域内中小学教师关于工程教育的研究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80余篇,《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报道无锡工程教育经验。成果入选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第六届全国教博会,教育部官网3次推介。2024年,无锡全域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并担任第12协同组组长单位,面向5省推广经验辐射西部,对接兰州共同研究并推广经验,并受邀在全国20余省市开设报告50余场次。  

    四、经验启示及计划

  在全域推进中小学工程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意识到工程教育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工程教育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核心目标;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打好课程、环境、师资等组合拳,做好大中小工程教育的有序衔接。下一步,无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提升中小学工程教育的影响力和示范力,重点关注工程教育的评价体系建构,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探索新经验,形成新成果,培养新质人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