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建委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中出现抑郁情绪的比例为16.7%,其中出现焦虑情绪的比例高达31.8%,出现中重度焦虑的比例为8.5%,而出现自伤行为的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0.3%。南京市秦淮区秉持“健康第一”理念,努力办更有情怀的美好教育,创新推出“21天双陪伴”的“1-3-4”工作机制,家校共护心理高危学生健康行动,保障全区7万名中小学生心理良好发展。“21天双陪伴”是针对重度抑郁、重度焦虑的学生,陪伴师在陪伴青少年提供心理疏导的同时,也陪伴家长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通过21天左右的线下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及线上全天候的专业指导,稳定自我系统和家庭秩序,帮助心理高危学生逐步“转危为安”。目前,危机干预有效率达100%,家长与孩子的认可度、获益度很高。3年内培养了300名专业陪伴师,总结出1000个成功案例,惠及100万+家庭,在省内外有了比较大的辐射影响力。
一、心理高危学生的成长困境
学业压力、社交恐惧、家庭矛盾、网络依赖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遭遇心理矛盾。这些青少年可能因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而无法正常到校上课,甚至产生自伤和自杀的念头或行为。面对这些重度抑郁、重度焦虑的学生,学校、家庭、医院存在缺乏紧急应对机制、不能科学治疗辅导、不能持续有效跟踪、无法形成救治合力等问题。具体而言,学校老师缺乏专业技能和资源,只能建议家长将有自杀念头的双重学生转至医院治疗。而住院资源紧缺,往往经过短暂诊疗后,学生只能带着药物回家,缺乏持续的医疗监护和支持。家长也可能缺乏必要的陪伴和沟通技巧,无法有效管理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康复。
二、“21天双陪伴”的“1-3-4”实践经验
“21天双陪伴”是在全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的一种应急机制,全区中小学班级建立学生心理委员制度,及时发现学生在校异常行为,从而取得学校陪伴师的专业支持。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我们逐渐形成了“21天双陪伴”的“1-3-4”工作机制,即树立一个理念、实施三步流程、采用四阶方法。
我们以“长善教育”为核心理念,在陪伴过程中,耐心发掘与真诚欣赏他们心灵成长中的“高光时刻”,长善救失,用强劲的“善”势来带动他们身心整体和谐发展。我们实施三步流程:在初期,注重恢复序位,建立信任关系。通过线下首访与家庭建立信任,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家庭成员迅速归位;签订陪伴协议,确保整个陪伴过程有序进行;创建在线共享文档,为陪伴做好准备。在中期,注重恢复功能,亲子互动逐渐正常。通过细致的成长文案批注和专业的小贴士,帮助家长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觉察,充分理解孩子,将情绪与事情分开,将成长与成绩分开,将问题与人分开;通过每周与家长语音沟通,进行阶段小结和反思,确保陪伴过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后期,注重持续赋能,家长逐渐胜任育儿工作。通过赠送临别赠言,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持续的家庭练习方案,以维持和增强陪伴效果。我们采用“定、空、变、通”四阶心理稳定法:首先要稳定情绪。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家长情绪稳定了,家教智慧才会涌现出来。其次要清空谬见。鼓励家长清除对孩子的定势思维,摒弃过时的家教观念,为新理念的接受创造空间。再次是改变视角。引导家长从更多角度审视孩子成长中的问题,看到他们成长的潜力和可能。最后是贯通成长。消除亲子之间的沟通障碍,通过积极有效的互动来激发青少年内在成长的力量,让他们的优势潜能得以苏醒、复原与生长。
“21天双陪伴”是一种关怀模式,是主动积极的关怀、温暖仔细的陪伴、全面全天候的支持。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青少年在面临危机时可能拒绝专业帮助的问题,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和谐重建,实现了家校共育目标,有效帮助青少年顺利回归正常生活轨道。21天是个概数,也是一种心理效应,形成一种思考或做事的习惯往往需要21天,我们通过密集的、正强化的、专业性的、持续的心理陪伴,有效地突破了医院每月一次就诊,学校每周一次心理辅导的时间缺陷,化解了心理高危学生自杀危机,守护了学生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
为确保“21天双陪伴”高质量运行,区政府建立“秦淮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发布《秦淮区“美好心育”十件实事》,强化贯通追溯机制。我们成立“秦淮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秦淮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专家,为高危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智力支撑。联合南京晓庄学院举办“秦淮区心理咨询员培训”,推动实现专业心理咨询员配备全覆盖。委托南京师范大学开展为期三年的“秦淮区中小学心理咨询员素质拓展高级研修”培训,切实提高心理咨询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深入推进“联合入户家访”,协调各相关成员单位帮助解决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相关问题。组织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进社区活动,举办心理健康讲座58场,惠及1500余家庭。
三、秦淮实践的成效与启示
“21天双陪伴”经过5年的实践检验和推广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一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成效明显。2021年以来,成功进行危机干预123人次。经过近2000个案例的实证研究,“21天双陪伴”能让家庭回归正常生活,让青少年转向积极生长。在2024年夏令营活动中,13个家庭参与了陪伴项目,其中12个孩子在新学期已经成功重返校园,剩下的1个孩子正朝着积极改善的方向发展。二是家长的家庭教育胜任力显著提升。在陪伴师的专业支持下,有效降低了育儿焦虑,增强了责任感和教育智慧,同时促进了亲子间的情感联结和理解,帮助家长从教育者转变为陪伴者,共同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性发展。三是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全面提升。目前,全区58所中小学共有心理健康教师1040人,获得专业证书的心理咨询员157人,1名正高级心理教师,3名市级心理学科带头人,3个市级德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杨静平老师荣获“2024年江苏教育年度人物”,参与此研究的心理教师先后发表了14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专著《陪孩子走过酸酸甜甜的青春期》,并有项目被列为重点课题。
近几年,此项目辐射影响力持续扩大。自2024年3月起,双陪伴项目每周在南京经济广播《超视点》的专题节目中播出。杨静平老师主讲的《心理危机学生家长的双陪伴模式》课程,已被纳入国家行政学院课程资源库,吸引了超过15000人次的点击量。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联合举办了4期陪伴师技能培训班,共培训了200名专业人士。团队成员还参与了国家卫健委——团中央——联合国儿基会联合开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包的实验工作。15次荣登“学习强国”平台,现有11个省市加盟实践和研究。
在辐射推广中,大家普遍认为有三方面的启示价值。一是长善救失,消除学生病耻感。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通过陪伴,鼓励学生和家长正视心理问题,帮助大家认识到心理问题并不是羞耻的来源,而要积极改变自我,借助自己的优势和善能来克服眼前的困难。事实证明,在我们的努力下,我区学生对心理问题的病耻感逐渐减少,他们更愿意寻求专业帮助和支持;二是矩阵服务,化解家长无助感。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指导下,我们在2015年1月成立了秦淮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建立了包括热线电话、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在线咨询、社区服务中心在内的多渠道支持系统,让家长能够便捷有效地获得帮助。我们也安排专业人员协调不同资源,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21天双陪伴”个性化服务与定制化支持,服务的半径已从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家庭扩展到有更高成长需求的家庭,如二宝家庭、单亲家庭、考生家庭等;三是实战培养,提升教师胜任力。建立陪伴体验官、种子陪伴师、专业陪伴师、督导陪伴师四级成长路径,帮助陪伴师逐步提升专业技能。成立“21天双陪伴”在线心育联盟,汇集心理健康教师资源,构建跨界协同研究共同体。
未来,“21天双陪伴”将贯彻落实教育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精神,聚焦“教联体”,持续培养专业陪伴师,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心育能力;不断反思总结,出版《长善教育论》,强化心理教育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惠及家庭,促进积极社会心态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