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立足区域特色 打造乡村特殊教育实验基地

作者:南京市溧水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5-02-1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24年前,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接到一名毕业多年的学生来信,信中写道:“老师,我不想做坏事……我想像正常人一样找一份工作,靠本事吃饭。”一时间牵动着学校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心。学校在全生命周期理念的关照下,以“培养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为育人目标,在学校周边建起集绿色农业、休闲观光、教育实践实训于一体的千亩基地。深入探索从学前到中职,面向就业的特殊教育新农人培养路径,掀起了一场影响广泛、意义重大的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育人方式的改革创新,推动基地形成了学业、产业、就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格局,从根本上破解了农村残疾学生毕业即失业,生活主要依靠家庭供养或社会救助的问题,让他们在投身乡村振兴中获得出力、出头、出彩机会,从生存难、摆脱贫困的受助者成为乡村振兴建设者、共享者。近10年来,学校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学校总结提炼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特校“一体化”课程建构与实施》教学成果被评为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残疾人培训示范基地”“江苏省残疾青少年教育就业示范基地”。该校成为省内外农村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主推模式。 

  一、丰富产业,打造实践育人新场域 

  为了改变教育与农村生活、生产尤其是与新农村建设明显脱节的现象,积极应对家长对残疾孩子、对农村特殊教育缺乏信心等现实问题,学校从2001年开始筹建基地,2017年,学校与基地异地新建,规模达1075亩,根据乡村发展总体要求,丰富基地产业,在育残成才上精准发力。一是突出基地现代农业特色,优化育人资源环境。在南京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建起了以名贵花卉、绿色蔬菜、特色瓜果为代表的高效节水种植基地,以家禽、家畜、水产为主打的清洁环保养殖基地,实现种养适配、生态循环。二是突出基地服务特色,拓展育人空间平台。基地按照“领域—课程—主题活动”序列面向全市普通学校社会实践进行系统架构,已形成包括耕读研学、农事体验、生存体验、农业科普、非遗传承和走进残疾人6大领域、短中期3类共50多门课程、超过100项普特学生手拉手主题活动,成功创办南京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南京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先后接待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30多万人次。普特学生开展广泛交往,互帮互学,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二、夯实学业,打造实践育人新优势 

  针对社会实践存在的“走过场”“大锅饭”问题,学校发挥15年一贯制办学优势,坚持新农人实践培养的一体化和个性化。一是课程化建构全学段实践育人内容体系。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围绕生涯启蒙、生涯规划、实践体验、技能培训,为各学段学生提供针对性、关联性、进阶性实践教学内容,打造了相互衔接、深度呼应的学科实践课程集群和主题实践课程集群,如主题实践课程《四季生长》,围绕“春播、夏长、秋收、冬藏”按学段开设子课程;劳动实践课程《乐农强能》,子课程有“牡丹花开”耕读文化课程、“家畜家禽”养殖课程等,每个班级在基地都拥有专属种植、养殖区块,开展做中学、用中学,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人。二是常态化实施跨年级实践育人制度机制。学校利用智能技术破解基地活动个性化定制难题,更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程度残疾学生的需求。搭建面向全市普特学校及其师生家长和志愿者的实践育人信息共享平台,集预约、评价、管理、宣传等功能于一体,校内校外均可根据需求预约“点单”,为有序开展跨学校、跨学段、跨班级的社会实践提供了便利。 

  三、促进就业,打造实践育人新格局 

  基地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一方面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包装、线上线下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另一方面不断拓宽服务链,基地有江苏省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牡丹园,区教育局联合区文旅局、区残联及相关部门以花为媒,每年举办一届牡丹节,休闲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成为溧水区一年一度的大事盛事。基地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方面为学业、专业发展提供了依据。学校依托产业和培养目标,设置中职专业“作物生产技术”。开设了特色鲜明、符合产业需求、社会认可的职教课程,如淡水养殖、园林技术、直播电商等。另一方面释放出就业需求。为发挥产业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学业、产业、就业实现良性循环,一是对接乡村农业产业,提供生产管理岗位。如基地茶叶种植有一定规模,茶叶采摘、炒制、包装等岗位安置学生就业。二是对接乡村休闲旅游,提供接待服务岗位。如牡丹节、螺蛳节期间人流量大,各个园区保洁、讲解、安保以及餐饮服务等岗位安置学生就业。在基地“试验田”里成长起来的残疾学生一毕业有的与乡村农业企业签约,有的将自己生产加工的农副产品进行售卖,有的在基地直接就业。 

  四、构建机制,打造实践育人新动能 

  实践育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溧水区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整体推进的职能作用,从构建两个关键机制入手,推动新农人培育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工作推进机制。区政府牵头组织编办、财政、规划、建设、农业、教育、残联、文旅等部门参与,定期研究基地建设工作要求,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进基地,持续为基地赋能。如农业部门和残联在基地挂牌成立残疾人之家、残疾人农疗基地,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财政、编办、人社、教育部门为学校、基地教师招录、聘用建立绿色通道,通过引进、特聘、轮训、转任等途径为学校开展实践育人建立了一支多层式、高素质专兼职导师队伍。二是畅通育人渠道,构建共建共享机制。以特教学校为主导,成立社会、大中小幼学校(园)、家庭各方参与的实践育人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平台,共研课程、实施、评价,共促学业、产业、就业一体发展。在南京农业大学、南京金鹰国际集团等支持下,基地不断加快种植、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实践育人取得的成效,让残疾学生和家长重拾信心,在校陪读家长主动通过培训成为基地员工,变身“专业影子教师”。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重要方式在于实践育人”。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为了不让残疾学生及其家庭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掉队,学校坚持实践育人对接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培育各类残疾类别新农人迈上兴农路。10年来,在学校中职121名毕业生中,有6名毕业生自主创业,28名学生按比例就业,32名学生在基地就业,44名学生在各个街镇的“残疾人之家”里辅助性就业。二是发展现代特色种养业领跑致富路。基地已成为吸纳残疾人就业、增加农村残疾人收入的重要途径。在基地就业的人员,学校为其办理了医疗、养老等保险,有效解决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他们收入逐年提高,职工收入年增长幅度超过10%。三是“溧水”模式影响全国。截止2024年9月,全国2345所特教学校中有1072所特校领导、教师来校参观学习,学校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农村特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 

  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科学内涵,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实践基地。一是建设特殊教育产教融合研究中心,组建教研团队,深入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通工程,更好促进育人双向联动和有序衔接;二是建设特殊教育创业就业支持中心,与企业、行业专家开展“订单班”“回炉班”“师徒班”联合培养,切实提高残疾人“全生命周期”培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特殊教育实践育人不断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朱璐

立足区域特色 打造乡村特殊教育实验基地
发布时间:2025-02-17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南京市溧水区教育局

  24年前,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接到一名毕业多年的学生来信,信中写道:“老师,我不想做坏事……我想像正常人一样找一份工作,靠本事吃饭。”一时间牵动着学校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心。学校在全生命周期理念的关照下,以“培养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为育人目标,在学校周边建起集绿色农业、休闲观光、教育实践实训于一体的千亩基地。深入探索从学前到中职,面向就业的特殊教育新农人培养路径,掀起了一场影响广泛、意义重大的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育人方式的改革创新,推动基地形成了学业、产业、就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格局,从根本上破解了农村残疾学生毕业即失业,生活主要依靠家庭供养或社会救助的问题,让他们在投身乡村振兴中获得出力、出头、出彩机会,从生存难、摆脱贫困的受助者成为乡村振兴建设者、共享者。近10年来,学校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学校总结提炼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特校“一体化”课程建构与实施》教学成果被评为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残疾人培训示范基地”“江苏省残疾青少年教育就业示范基地”。该校成为省内外农村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主推模式。 

  一、丰富产业,打造实践育人新场域 

  为了改变教育与农村生活、生产尤其是与新农村建设明显脱节的现象,积极应对家长对残疾孩子、对农村特殊教育缺乏信心等现实问题,学校从2001年开始筹建基地,2017年,学校与基地异地新建,规模达1075亩,根据乡村发展总体要求,丰富基地产业,在育残成才上精准发力。一是突出基地现代农业特色,优化育人资源环境。在南京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建起了以名贵花卉、绿色蔬菜、特色瓜果为代表的高效节水种植基地,以家禽、家畜、水产为主打的清洁环保养殖基地,实现种养适配、生态循环。二是突出基地服务特色,拓展育人空间平台。基地按照“领域—课程—主题活动”序列面向全市普通学校社会实践进行系统架构,已形成包括耕读研学、农事体验、生存体验、农业科普、非遗传承和走进残疾人6大领域、短中期3类共50多门课程、超过100项普特学生手拉手主题活动,成功创办南京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南京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先后接待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30多万人次。普特学生开展广泛交往,互帮互学,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二、夯实学业,打造实践育人新优势 

  针对社会实践存在的“走过场”“大锅饭”问题,学校发挥15年一贯制办学优势,坚持新农人实践培养的一体化和个性化。一是课程化建构全学段实践育人内容体系。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围绕生涯启蒙、生涯规划、实践体验、技能培训,为各学段学生提供针对性、关联性、进阶性实践教学内容,打造了相互衔接、深度呼应的学科实践课程集群和主题实践课程集群,如主题实践课程《四季生长》,围绕“春播、夏长、秋收、冬藏”按学段开设子课程;劳动实践课程《乐农强能》,子课程有“牡丹花开”耕读文化课程、“家畜家禽”养殖课程等,每个班级在基地都拥有专属种植、养殖区块,开展做中学、用中学,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人。二是常态化实施跨年级实践育人制度机制。学校利用智能技术破解基地活动个性化定制难题,更好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程度残疾学生的需求。搭建面向全市普特学校及其师生家长和志愿者的实践育人信息共享平台,集预约、评价、管理、宣传等功能于一体,校内校外均可根据需求预约“点单”,为有序开展跨学校、跨学段、跨班级的社会实践提供了便利。 

  三、促进就业,打造实践育人新格局 

  基地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一方面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农副产品加工、包装、线上线下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另一方面不断拓宽服务链,基地有江苏省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牡丹园,区教育局联合区文旅局、区残联及相关部门以花为媒,每年举办一届牡丹节,休闲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成为溧水区一年一度的大事盛事。基地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一方面为学业、专业发展提供了依据。学校依托产业和培养目标,设置中职专业“作物生产技术”。开设了特色鲜明、符合产业需求、社会认可的职教课程,如淡水养殖、园林技术、直播电商等。另一方面释放出就业需求。为发挥产业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学业、产业、就业实现良性循环,一是对接乡村农业产业,提供生产管理岗位。如基地茶叶种植有一定规模,茶叶采摘、炒制、包装等岗位安置学生就业。二是对接乡村休闲旅游,提供接待服务岗位。如牡丹节、螺蛳节期间人流量大,各个园区保洁、讲解、安保以及餐饮服务等岗位安置学生就业。在基地“试验田”里成长起来的残疾学生一毕业有的与乡村农业企业签约,有的将自己生产加工的农副产品进行售卖,有的在基地直接就业。 

  四、构建机制,打造实践育人新动能 

  实践育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溧水区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整体推进的职能作用,从构建两个关键机制入手,推动新农人培育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工作推进机制。区政府牵头组织编办、财政、规划、建设、农业、教育、残联、文旅等部门参与,定期研究基地建设工作要求,充分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进基地,持续为基地赋能。如农业部门和残联在基地挂牌成立残疾人之家、残疾人农疗基地,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财政、编办、人社、教育部门为学校、基地教师招录、聘用建立绿色通道,通过引进、特聘、轮训、转任等途径为学校开展实践育人建立了一支多层式、高素质专兼职导师队伍。二是畅通育人渠道,构建共建共享机制。以特教学校为主导,成立社会、大中小幼学校(园)、家庭各方参与的实践育人共同体,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平台,共研课程、实施、评价,共促学业、产业、就业一体发展。在南京农业大学、南京金鹰国际集团等支持下,基地不断加快种植、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实践育人取得的成效,让残疾学生和家长重拾信心,在校陪读家长主动通过培训成为基地员工,变身“专业影子教师”。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重要方式在于实践育人”。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为了不让残疾学生及其家庭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掉队,学校坚持实践育人对接国家战略,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培育各类残疾类别新农人迈上兴农路。10年来,在学校中职121名毕业生中,有6名毕业生自主创业,28名学生按比例就业,32名学生在基地就业,44名学生在各个街镇的“残疾人之家”里辅助性就业。二是发展现代特色种养业领跑致富路。基地已成为吸纳残疾人就业、增加农村残疾人收入的重要途径。在基地就业的人员,学校为其办理了医疗、养老等保险,有效解决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他们收入逐年提高,职工收入年增长幅度超过10%。三是“溧水”模式影响全国。截止2024年9月,全国2345所特教学校中有1072所特校领导、教师来校参观学习,学校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农村特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 

  南京市溧水区特殊教育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科学内涵,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实践基地。一是建设特殊教育产教融合研究中心,组建教研团队,深入实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通工程,更好促进育人双向联动和有序衔接;二是建设特殊教育创业就业支持中心,与企业、行业专家开展“订单班”“回炉班”“师徒班”联合培养,切实提高残疾人“全生命周期”培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特殊教育实践育人不断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