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品格提升工程建设: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新机制

作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下发《关于启动实施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的通知》(苏教基〔2017〕4号),提出要在聚焦现实、问题导向、价值引领的基础上,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系统培育;着力于学生志存高远、勤学上进、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着力于学生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整体提升,探索学生内心喜欢、知行合一、坚守不变的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育人范式。8年来,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整体上构建了立德树人的江苏场境,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中小学生品格锤炼与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项目建设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江苏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量子科技等蓬勃发展,深度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各种思潮、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新时代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回答的时代命题。
  二、项目建设内容
  品格提升工程引导中小学校在以下六个方面找准切入点,统整课堂教学、资源环境、系统保障等要素,重新建构德育体系,力求在提升德育实效上取得新的突破。
  1.建设有亲和力的学生发展中心。着力建设功能完善、设备齐全、适合学生,能够引领学生思想品格方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指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中心。
  2.创新有感染力的课堂范式。推进教学内容在鲜活、生动、有趣中明理,使课堂教学呈现强烈的感召力,真正为学生喜闻乐见。进一步发掘学科文化,加强学科间的拓展与融合,实现跨学科学习,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人文情怀与科学思维的有机统一,构建全学科育人新模式。
  3.开发有生命力的特色资源。注重资源的创意开发,建立育人资源发布、共享、拓展、更新与再创造的有效机制,让各类育人资源以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师生鲜活呈现,促进学生按照个人发展需求平等、充分、便利地获得。
  4.发展有鲜活力的学生社团。开展常态化的社团活动,让社团活动惠及每位学生,注重推进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提升社团活动的教育性,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5.打造有创造力的育人团队。通过构建德育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中心、名师工作站(室)等方式,大力提高德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形成保障机制,打造独特的团队育人品牌模式。
  6.构建有影响力的共育平台。发挥学校在校家社协同育人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家庭教育,活化社区教育,实化在线教育,让立德树人在处处、时时、事事都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
  三、项目建设成效
  8年的实践,共培育了447个省级项目、668个市级项目和1443个县域项目。所有项目直接覆盖近1000万名中小学生,并间接引领全省中小学校整体设计学校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方式。
  1.省市县校协同育人的场境初步形成。形成省级项目引领,区域项目支撑,校级项目落实的立体化氛围,具有校级联动、区域资源共享、管理保障推进、专家常态指导的项目特色,是学生品格提升的德性之场、育人之境。项目的实施使学校文化得以提升、使师生和家长品格全面提升,也使德育工作系列化、主题化、贯通化、特色化,项目具有强大的设计力、评价具有深厚的感染力。
  2.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新样态日渐凸显。项目在推进中关注儿童的兴趣点、生长点,结合学生生活开展德育。无锡泥人、苏州昆曲、泰州千垛菜花、镇江汽配小镇,还有青少年喜爱的棋类、球类、动漫、创客、数控机器人等,依托具体可感的物化载体,将抽象的道德说教、品格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多彩活动中,这种能够让学生全情投入、产生情感体验的具身化德育课程开发正成为江苏德育的新样态。
  3.以红色资源为支持的红色德育做出了特色。姜堰区实验小学的“永远的儿童号”,武进高级中学的“公朴精神:基于名人资源的理想信念教育”,江阴初级中学的“渡江第一船涵育有成少年的领航行动”,南京九中的“砺行敦省的青年理想信念在场行动”,常州高级中学的“砥砺气节青年主体体悟式德育的建构”,梁丰高级中学的“指向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新时代高中生培养的红色教育”,一系列充分利用区域红色资源,以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项目,引导青少年学习先贤、致敬先烈、争做先锋,坚守理想信念、体悟责任担当、浸养浩然正气,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4.“德心”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显著加强。南师附中树人学校的“润心至德—树人积极心理品格培育系统构建”,镇江江滨实验小学的“构建敞亮向上的家校共育生态园”,泰州实验小学的“‘教师妈妈’爱心驿站”,赣榆高级中学的“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塑工程”,等等。这些项目不是简单的硬件改造,不是直接的心理干预,而是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窗口”,倡导阳光心理的道德理解和生活激情。建立起“儿童—知识—社会”的深刻关联,隐含深刻的“儿童品格—美德场境—明德正心—阳光至善”的育人逻辑。
  5.校家社一体的品格提升设计取得突破性进展。南京江北新区的“探索区域统筹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江北实践”,镇江实验小学的“学生自主品格成长-阳光父母学堂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东海县的“润心行动中家校共育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拉萨路小学的“家长成长学院助力儿童快乐生长的行动”等,丰富而有特色,温馨而有理性。江苏校家社一体化的品格项目,为构建“德性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育人共同体”而设计,形成“至善”的家校社育人场,人人成长,个个养德。
  四、项目建设展望
  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是学校德育变革的引擎和动能,通过项目实施可以促进学校育人理念的迭代更新和育人方式的深度转型。项目建设不是另起炉灶的苦思冥想,而是融入师生日常生活的实实在在。要改变那种一做项目,就想着布置环境、设计课程、组织活动等重形式、重短期效应,而缺乏内涵的做法。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进一步引导学校将项目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常态化地加以落实,尤其是要扎根于课堂教学这个最重要的育人主阵地,实现项目建设更高远的立意。

责任编辑:李朋飞

品格提升工程建设: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7年,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下发《关于启动实施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的通知》(苏教基〔2017〕4号),提出要在聚焦现实、问题导向、价值引领的基础上,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的系统培育;着力于学生志存高远、勤学上进、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着力于学生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整体提升,探索学生内心喜欢、知行合一、坚守不变的符合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育人范式。8年来,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整体上构建了立德树人的江苏场境,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中小学生品格锤炼与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项目建设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江苏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量子科技等蓬勃发展,深度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各种思潮、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新时代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回答的时代命题。
  二、项目建设内容
  品格提升工程引导中小学校在以下六个方面找准切入点,统整课堂教学、资源环境、系统保障等要素,重新建构德育体系,力求在提升德育实效上取得新的突破。
  1.建设有亲和力的学生发展中心。着力建设功能完善、设备齐全、适合学生,能够引领学生思想品格方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指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中心。
  2.创新有感染力的课堂范式。推进教学内容在鲜活、生动、有趣中明理,使课堂教学呈现强烈的感召力,真正为学生喜闻乐见。进一步发掘学科文化,加强学科间的拓展与融合,实现跨学科学习,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人文情怀与科学思维的有机统一,构建全学科育人新模式。
  3.开发有生命力的特色资源。注重资源的创意开发,建立育人资源发布、共享、拓展、更新与再创造的有效机制,让各类育人资源以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师生鲜活呈现,促进学生按照个人发展需求平等、充分、便利地获得。
  4.发展有鲜活力的学生社团。开展常态化的社团活动,让社团活动惠及每位学生,注重推进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提升社团活动的教育性,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5.打造有创造力的育人团队。通过构建德育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中心、名师工作站(室)等方式,大力提高德育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形成保障机制,打造独特的团队育人品牌模式。
  6.构建有影响力的共育平台。发挥学校在校家社协同育人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家庭教育,活化社区教育,实化在线教育,让立德树人在处处、时时、事事都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
  三、项目建设成效
  8年的实践,共培育了447个省级项目、668个市级项目和1443个县域项目。所有项目直接覆盖近1000万名中小学生,并间接引领全省中小学校整体设计学校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方式。
  1.省市县校协同育人的场境初步形成。形成省级项目引领,区域项目支撑,校级项目落实的立体化氛围,具有校级联动、区域资源共享、管理保障推进、专家常态指导的项目特色,是学生品格提升的德性之场、育人之境。项目的实施使学校文化得以提升、使师生和家长品格全面提升,也使德育工作系列化、主题化、贯通化、特色化,项目具有强大的设计力、评价具有深厚的感染力。
  2.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新样态日渐凸显。项目在推进中关注儿童的兴趣点、生长点,结合学生生活开展德育。无锡泥人、苏州昆曲、泰州千垛菜花、镇江汽配小镇,还有青少年喜爱的棋类、球类、动漫、创客、数控机器人等,依托具体可感的物化载体,将抽象的道德说教、品格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多彩活动中,这种能够让学生全情投入、产生情感体验的具身化德育课程开发正成为江苏德育的新样态。
  3.以红色资源为支持的红色德育做出了特色。姜堰区实验小学的“永远的儿童号”,武进高级中学的“公朴精神:基于名人资源的理想信念教育”,江阴初级中学的“渡江第一船涵育有成少年的领航行动”,南京九中的“砺行敦省的青年理想信念在场行动”,常州高级中学的“砥砺气节青年主体体悟式德育的建构”,梁丰高级中学的“指向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新时代高中生培养的红色教育”,一系列充分利用区域红色资源,以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项目,引导青少年学习先贤、致敬先烈、争做先锋,坚守理想信念、体悟责任担当、浸养浩然正气,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4.“德心”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显著加强。南师附中树人学校的“润心至德—树人积极心理品格培育系统构建”,镇江江滨实验小学的“构建敞亮向上的家校共育生态园”,泰州实验小学的“‘教师妈妈’爱心驿站”,赣榆高级中学的“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塑工程”,等等。这些项目不是简单的硬件改造,不是直接的心理干预,而是倡导一种“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窗口”,倡导阳光心理的道德理解和生活激情。建立起“儿童—知识—社会”的深刻关联,隐含深刻的“儿童品格—美德场境—明德正心—阳光至善”的育人逻辑。
  5.校家社一体的品格提升设计取得突破性进展。南京江北新区的“探索区域统筹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江北实践”,镇江实验小学的“学生自主品格成长-阳光父母学堂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东海县的“润心行动中家校共育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拉萨路小学的“家长成长学院助力儿童快乐生长的行动”等,丰富而有特色,温馨而有理性。江苏校家社一体化的品格项目,为构建“德性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育人共同体”而设计,形成“至善”的家校社育人场,人人成长,个个养德。
  四、项目建设展望
  品格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是学校德育变革的引擎和动能,通过项目实施可以促进学校育人理念的迭代更新和育人方式的深度转型。项目建设不是另起炉灶的苦思冥想,而是融入师生日常生活的实实在在。要改变那种一做项目,就想着布置环境、设计课程、组织活动等重形式、重短期效应,而缺乏内涵的做法。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我们将进一步引导学校将项目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常态化地加以落实,尤其是要扎根于课堂教学这个最重要的育人主阵地,实现项目建设更高远的立意。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