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整体推进 全面转型 扩优提质

——省域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十年实践

作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06年出台将幼儿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意见。2008年启动实施“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改善了全省986所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为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2012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继颁布,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发展的主题。在深入调查研究江苏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于2014年联合启动了江苏历史上财政投入最大、参与主体广、持续时间长、成效显著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内涵建设项目,对全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内涵发展先行先试的典型。
  一、案例基本情况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建设背景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由政府主导的省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探索性实践,是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是深入贯彻落实《纲要(试行)》《指南》等国家和省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是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是提升保教质量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建设目标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核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没有真正贴近儿童、活动不够生动活泼、游戏精神没有充分落实、课程不够完善、质量不够高的现状,对课程进行系统改革,目的是强化游戏精神和课程意识,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系统改造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资源、实施及评价方式等课程要素,不断完善幼儿园课程,优化教育实践,提高保教质量。
  (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建设内容
  根据课程建设和保教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项目建设着重突出: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提高课程游戏化能力等六个主要内容。
  (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阶段
  本项目以实践和问题为导向,为顺应改革任务及实践问题的变化,项目不断突破和调适,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2018年):以园为单位,结对共建探索阶段。主要采用“以强带弱”的推进策略,项目申报的主体为幼儿园,由建设园(农村园、城市薄弱园)和共建园(办园水平高的幼儿园)结对申报,双园共建。该阶段主要探索了提升以农村幼儿园为主,兼顾城市薄弱幼儿园课程质量的途径和策略。
  第二阶段(2019至今):以区县为单位,区域推进阶段。项目申报主体以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该阶段主要通过整体提升区域学前教育的保障水平,完善各项管理体制和教研机制,以全员参与和全面推进的方式,让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和实践普遍落实,实现全域提质。
  十年来,省内外50余名专家倾情参与,省级财政投入近2亿元,全省共设立省级项目406项,其中幼儿园项目288项,区域项目118项,市级项目1122项,县区级项目709项,带动全省8000余所幼儿园课程改革,实现了课程游戏化的省域全覆盖,解决了幼儿园长期存在的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营造了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创新亮点和做法
  1.全力量参与,项目建设组织机制创新。一是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教育行政、财政、教科研、高校等多部门协同参与、共同推进。二是创建专门管理机构。成立江苏省学前教育研学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专家团队,为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提供专业支撑。三是形成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系统规划、区域推动和自主建构”为推进思路,开创了全类覆盖、全员参与和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2.全要素激发,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创新。一是聚焦课程建设关键要素。探索了六大重点建设内容质量提升的实践策略体系。二是力促整体质量提升。项目在申报、视导环节对规范办园、师资和专兼职教研员配备、生均公用经费拨付、独立法人资质情况等设置标准,力促各地完善制度,提升保障水平,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为主的过程性质量与结构性质量彼此促进、双向优化整体提质的循环。
  3.全过程陪伴,项目建设专业支持机制创新。一是提供阶段实施支架。研制第一步支架:“改造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包含六个支架)和第二步支架:“改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包含五个支架),为幼儿园开展课程游戏化提供具体指导。二是搭建专业对话平台。创建全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线上群,分享资源、辅导研讨。通过多种方式,先后向项目幼儿园和区域推荐有关读物200多册,提升了教师的学习和研究意识。三是充实各地兼职教研员力量。选配13名专家分别担任13个市兼职教研员,定期现场诊断指导,开展陪伴式合作共研。四是开展系列专题研训。省级师培计划专设面向项目园骨干教师、园长、教研员的课程游戏化培训项目,每年200人,共计培训2000人。组织开展海外培训。遴选一线教师、园长、教科研人员和幼教干部共25人,采用导师制,培育课程游戏化领衔人,发挥“种子”作用。
  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破解办法
  1.如何发挥省级项目园的引领作用?一是建立四级联动机制。项目依托“省、市、县区、园”四级联动机制,以省级项目为示范,以县级项目为基础,逐级培育,使数量有限的省级项目园引领带动数量更大的市、县区项目园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幼儿园实施课程游戏化。二是促进实践成果转化应用。建立行政、教科研、师培“三位一体”的研学机制,通过征集案例研讨、举办现场推进会、专题研培等形式阶段性交流和推广典型经验。
  2.如何充分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一是出台引导性政策。201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选拔与培养教研人才,专兼职教研员结构趋向优化,专业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二是探索多元教研方式。各地在实践中摸索出“学前教育教学协作片”“研究共同体抱团前行”和“课程游戏化建设中心教研组”等工作方法,部分地区还探索“高校-教科研-幼儿园”互惠共研模式。
  3.如何保障项目实施的过程质量?一是建立质量跟进机制。项目实施三年跟踪管理制度,省级组织专家进行发展性视导调研。市级每学期组织专家对项目园进行一次以上专业化诊断和指导。县级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伴随性、参与式研究,省、市、县区职责明确,协力确保过程质量。二是建立动态调适机制。统筹项目总体规划、阶段实施状况、基层实际需求和调研反馈信息,适时调适。2017年省教育厅发文及时扭转经费投入方向。同年颁布《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2018年提出第二步行动支架。2019年调整项目申报主体。
  四、取得的成效、可提炼的经验与启示、下一步发展计划
  (一)成效
  1.教师理念发生深刻变化。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得到了明显更新,儿童为本的意识日益彰显,对游戏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课程意识、观察能力、回应和支持儿童策略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成长。
  2.园所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室内外环境建设得到了明显地丰富和加强。环境更能激发儿童投入活动,更能体现生态理念。班级区域活动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不断得到加强。课程资源越来越符合儿童活动和发展的需要。
  3.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明显提高。教师整体上认识与把握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课程割裂和分离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规划和设计的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一大批遵循《指南》精神、关注儿童现实、扎根本土资源的园本化课程,历届国家级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评选中我省获奖等次及获奖面均名列前茅。
  4.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程度显著提升。项目在全省起到了填谷增峰、以点带面、全面提质的作用。专家视导评估分析发现,农村幼儿园异军突起,城市薄弱幼儿园脱颖而出,教育质量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同时,产生了“四增”溢出效应,即全省独立设置学前教育管理部门,或专职管理人员增加;各地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增加;教研力量增强;教师编制增加,项目实施撬动了事业整体发展,加快了全省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
  项目取得的成效引起《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专业媒体的关注,教育部网站以《江苏: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治理小学化》为标题报道江苏做法。全国很多省市幼教同行来江苏考察、借鉴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和主要做法。
  (二)经验与启示
  1.总体思路上注重系统思维以质量整体提升为旨归。坚持高水平做好国家学前教育改革精神与要求的落地落实工作。坚持整合力量,整体设计,整体行动。坚持整体质量观,推进全面转型,整体提质,充分发挥项目系统性质量工程的特质。
  2.推进方法上注重顶层设计与分步推进相结合。项目既有长期规划和整体设计,又有阶段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自我调适机制,采取循序、渐进、稳健和自我修正完善的推进方式。
  3.动力机制上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融通。采取自上部署推动与自下自主探索相结合,遵循项目整体实施要求,充分激发、呵护基层改革创新活力和实践智慧,形成理实相促的生态,促进“外生”与“内生”力量共同作用。
  4.实施策略上注重观念系统与方法系统的统一。课程游戏化核心理念、行动支架和实践策略体系相结合。省级层面研制“两步支架”“实施要求”,出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指导手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指导》,各地研制相关指导手册30余册,强化了操作性、使用性和指导性。
  (三)下一步发展计划
  1.结合发展实际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凝练和提升经验,丰富实践智慧,推进经验辐射,赋能项目全面、协调、科学、规范深化推动内涵发展。
  2.深入研究在管理上如何区别对待、分层引导,更好地支持不同基础、不同条件、不同需求的幼儿园开展不同水平的课程实践。
  3.创新探索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方式,持续健康深化课程改革。

责任编辑:李朋飞

整体推进 全面转型 扩优提质
——省域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十年实践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2006年出台将幼儿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意见。2008年启动实施“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改善了全省986所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为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2012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继颁布,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发展的主题。在深入调查研究江苏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于2014年联合启动了江苏历史上财政投入最大、参与主体广、持续时间长、成效显著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内涵建设项目,对全国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内涵发展先行先试的典型。
  一、案例基本情况
  (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建设背景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由政府主导的省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探索性实践,是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是深入贯彻落实《纲要(试行)》《指南》等国家和省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具体措施,是推动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是提升保教质量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建设目标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核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没有真正贴近儿童、活动不够生动活泼、游戏精神没有充分落实、课程不够完善、质量不够高的现状,对课程进行系统改革,目的是强化游戏精神和课程意识,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系统改造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资源、实施及评价方式等课程要素,不断完善幼儿园课程,优化教育实践,提高保教质量。
  (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建设内容
  根据课程建设和保教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项目建设着重突出: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提高课程游戏化能力等六个主要内容。
  (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阶段
  本项目以实践和问题为导向,为顺应改革任务及实践问题的变化,项目不断突破和调适,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4—2018年):以园为单位,结对共建探索阶段。主要采用“以强带弱”的推进策略,项目申报的主体为幼儿园,由建设园(农村园、城市薄弱园)和共建园(办园水平高的幼儿园)结对申报,双园共建。该阶段主要探索了提升以农村幼儿园为主,兼顾城市薄弱幼儿园课程质量的途径和策略。
  第二阶段(2019至今):以区县为单位,区域推进阶段。项目申报主体以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为主。该阶段主要通过整体提升区域学前教育的保障水平,完善各项管理体制和教研机制,以全员参与和全面推进的方式,让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和实践普遍落实,实现全域提质。
  十年来,省内外50余名专家倾情参与,省级财政投入近2亿元,全省共设立省级项目406项,其中幼儿园项目288项,区域项目118项,市级项目1122项,县区级项目709项,带动全省8000余所幼儿园课程改革,实现了课程游戏化的省域全覆盖,解决了幼儿园长期存在的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营造了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创新亮点和做法
  1.全力量参与,项目建设组织机制创新。一是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教育行政、财政、教科研、高校等多部门协同参与、共同推进。二是创建专门管理机构。成立江苏省学前教育研学中心,主要负责组织和协调专家团队,为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提供专业支撑。三是形成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以“系统规划、区域推动和自主建构”为推进思路,开创了全类覆盖、全员参与和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2.全要素激发,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创新。一是聚焦课程建设关键要素。探索了六大重点建设内容质量提升的实践策略体系。二是力促整体质量提升。项目在申报、视导环节对规范办园、师资和专兼职教研员配备、生均公用经费拨付、独立法人资质情况等设置标准,力促各地完善制度,提升保障水平,实现了以课程建设为主的过程性质量与结构性质量彼此促进、双向优化整体提质的循环。
  3.全过程陪伴,项目建设专业支持机制创新。一是提供阶段实施支架。研制第一步支架:“改造我们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包含六个支架)和第二步支架:“改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包含五个支架),为幼儿园开展课程游戏化提供具体指导。二是搭建专业对话平台。创建全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线上群,分享资源、辅导研讨。通过多种方式,先后向项目幼儿园和区域推荐有关读物200多册,提升了教师的学习和研究意识。三是充实各地兼职教研员力量。选配13名专家分别担任13个市兼职教研员,定期现场诊断指导,开展陪伴式合作共研。四是开展系列专题研训。省级师培计划专设面向项目园骨干教师、园长、教研员的课程游戏化培训项目,每年200人,共计培训2000人。组织开展海外培训。遴选一线教师、园长、教科研人员和幼教干部共25人,采用导师制,培育课程游戏化领衔人,发挥“种子”作用。
  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破解办法
  1.如何发挥省级项目园的引领作用?一是建立四级联动机制。项目依托“省、市、县区、园”四级联动机制,以省级项目为示范,以县级项目为基础,逐级培育,使数量有限的省级项目园引领带动数量更大的市、县区项目园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幼儿园实施课程游戏化。二是促进实践成果转化应用。建立行政、教科研、师培“三位一体”的研学机制,通过征集案例研讨、举办现场推进会、专题研培等形式阶段性交流和推广典型经验。
  2.如何充分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一是出台引导性政策。2017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选拔与培养教研人才,专兼职教研员结构趋向优化,专业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二是探索多元教研方式。各地在实践中摸索出“学前教育教学协作片”“研究共同体抱团前行”和“课程游戏化建设中心教研组”等工作方法,部分地区还探索“高校-教科研-幼儿园”互惠共研模式。
  3.如何保障项目实施的过程质量?一是建立质量跟进机制。项目实施三年跟踪管理制度,省级组织专家进行发展性视导调研。市级每学期组织专家对项目园进行一次以上专业化诊断和指导。县级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伴随性、参与式研究,省、市、县区职责明确,协力确保过程质量。二是建立动态调适机制。统筹项目总体规划、阶段实施状况、基层实际需求和调研反馈信息,适时调适。2017年省教育厅发文及时扭转经费投入方向。同年颁布《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2018年提出第二步行动支架。2019年调整项目申报主体。
  四、取得的成效、可提炼的经验与启示、下一步发展计划
  (一)成效
  1.教师理念发生深刻变化。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得到了明显更新,儿童为本的意识日益彰显,对游戏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入,在课程意识、观察能力、回应和支持儿童策略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成长。
  2.园所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室内外环境建设得到了明显地丰富和加强。环境更能激发儿童投入活动,更能体现生态理念。班级区域活动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不断得到加强。课程资源越来越符合儿童活动和发展的需要。
  3.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明显提高。教师整体上认识与把握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课程割裂和分离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规划和设计的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了一大批遵循《指南》精神、关注儿童现实、扎根本土资源的园本化课程,历届国家级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评选中我省获奖等次及获奖面均名列前茅。
  4.学前教育优质均衡程度显著提升。项目在全省起到了填谷增峰、以点带面、全面提质的作用。专家视导评估分析发现,农村幼儿园异军突起,城市薄弱幼儿园脱颖而出,教育质量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同时,产生了“四增”溢出效应,即全省独立设置学前教育管理部门,或专职管理人员增加;各地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增加;教研力量增强;教师编制增加,项目实施撬动了事业整体发展,加快了全省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
  项目取得的成效引起《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专业媒体的关注,教育部网站以《江苏: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治理小学化》为标题报道江苏做法。全国很多省市幼教同行来江苏考察、借鉴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和主要做法。
  (二)经验与启示
  1.总体思路上注重系统思维以质量整体提升为旨归。坚持高水平做好国家学前教育改革精神与要求的落地落实工作。坚持整合力量,整体设计,整体行动。坚持整体质量观,推进全面转型,整体提质,充分发挥项目系统性质量工程的特质。
  2.推进方法上注重顶层设计与分步推进相结合。项目既有长期规划和整体设计,又有阶段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自我调适机制,采取循序、渐进、稳健和自我修正完善的推进方式。
  3.动力机制上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融通。采取自上部署推动与自下自主探索相结合,遵循项目整体实施要求,充分激发、呵护基层改革创新活力和实践智慧,形成理实相促的生态,促进“外生”与“内生”力量共同作用。
  4.实施策略上注重观念系统与方法系统的统一。课程游戏化核心理念、行动支架和实践策略体系相结合。省级层面研制“两步支架”“实施要求”,出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指导手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践指导》,各地研制相关指导手册30余册,强化了操作性、使用性和指导性。
  (三)下一步发展计划
  1.结合发展实际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凝练和提升经验,丰富实践智慧,推进经验辐射,赋能项目全面、协调、科学、规范深化推动内涵发展。
  2.深入研究在管理上如何区别对待、分层引导,更好地支持不同基础、不同条件、不同需求的幼儿园开展不同水平的课程实践。
  3.创新探索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方式,持续健康深化课程改革。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