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评价改革强“三力” 品质提升春满园

——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的江苏实践

作者:江苏省教育评估院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江苏按照“走在前、做示范”的目标定位,主动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转型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和评估,用评价驱动育人方式改革,推动构建优质特色的普通高中发展格局。
  2018年,江苏印发《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意见》及评估实施办法,至2024年,新建成20所高品质高中,立项建设95所高中。5年多来,江苏高品质(特色)高中从“恢弘规划”迈向“精细施工”,并成为“生动实景”。
  率先破题,创新机制增动力。江苏创新实施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和评估,通过遴选培育、创建评定一批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创新育人模式等方面的典范,引领全省普通高中锚定优质特色发展方向。聚焦“内涵”和“特色”,引导学校围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践行独特办学思想、造就卓越师资队伍、建设优质课程体系、健全学校治理机制、不断丰富校园生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智慧教育范式、深度开展国际交流”等9个方面全面建设,同时重点在 2-3 个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经验。
  规划引导,改进方式强内力。规划引导、项目推进、评鉴跟进,是江苏推进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的关键路径。一是突出增值评价,看“实力”还看“努力”。学校结合建设要求和自身实际,研制基于校情学情的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规划,明晰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通过科学性、适切性、可行性和示范性论证后方可获准立项。二是强化过程评价,“求实效”并“解难题”。规划实施周期不少于三年,期间接受中期评估和常态监测,确保规划实施进度和质量。省教育厅建立轮值研讨制度,每月由一所立项学校担任轮值主席,展示学校阶段性建设成效的同时,提出建设中遇到的一个难点堵点问题,组织专家同行开展研讨,共同商定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轮值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向全省乃至省外普通高中开放,现场接受大众点评。三是改进结果评价,既“把脉”又要“开方”。评估认定时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主要考察学校自定规划的达成情况,同时对持续建设和策略调整做出具体指导。四是坚持综合评价,重“质量”更重“口碑”。邀请近百位来自国内行政、教科研、高校和高中的知名专家深度评估,组织近五百位省内优质高中校长参与立项评审,超万人次高中同行参与轮值研讨活动满意度调查,十余万名师生、家长、高中高校同行参与建设成效满意度认可度调查。
  分类推进,打造品牌聚合力。江苏通过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和评估形成了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的良好氛围。树立“G20高中”品牌:首批20所高品质高中在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培育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专题宣介,20期轮值展示活动吸引了超12万人次的同行参与,大众点评满意度超过90%,全国14个省市、340余所高中的校长专程来江苏观摩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与评估。形成优质特色梯队:在第二批评建中开放“特色高中”类型,全省超过20%高中积极参与建设,自主设定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特色发展目标。高品质(特色)高中持续建设被写进《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江苏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成为落实省政府“一城一校”战略、引领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
  各美其美,立项学校“有品质”更“显品位”。高品质(特色)高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做出校本表达,并通过教育实践彰显各自的价值追求,呈现出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生动局面。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对国家育人目标进行具体化、校本化表达,凝练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的新时代高中生形象,引领学生自我塑造。南京外国语学校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南外风格”的办学之路,致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名校——培养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江苏省南通中学以感恩教育为抓手系统形成德育课程品牌和特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域化国防教育,建设期间共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输送了100名空军飞行学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从教育、教学、评价、管理、环境等全要素融通的角度规划课程,开设“科学盒子”探究课程,促进课程融通和学习方式变革。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构建了特有的“思维课堂”教学模型范式,致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高阶思维能力。专家同行们深入各校考察后,赞扬师生综合素质突出,身心健康,个性舒展,呈现出“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脸上带笑、脚下有力”的鲜活样态。
  美人之美,省级统筹“树标杆”更“助发展”。江苏省用好评价“指挥棒”助推教育生态治理,115所高品质(特色)高中和梯队学校带头承诺规范实施国家课程,落实成绩管理和“五项规范”要求,共同引导地方党委政府树牢正确的教育政绩观,社会回归理性的教育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江苏省教育厅牵头高品质(特色)高中与一流高校开展“双高”协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行动。金陵中学与南京大学开展“1+1+8”深度合作,实现学院与学科对接,学生社团交流互通,课程基地与重点实验室共建共享,高校高中教师联合培养。江苏省天一中学创新“三高”协同育人方式,与百所高校和高中、百家高新企业共建合作平台、开发各类课程、开展合作研究,形成了重素养、重实践的育人新样态。在教育部指导下,江苏与甘肃开展合作共建推动县中发展提升行动,选派10所高品质(特色)高中与10所甘肃县中开展三年结对共建,组织20余名高品质(特色)高中书记校长赴甘肃开展评估和指导,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贯通的教研共同体,已开展100余次线上线下联合教研活动,吸引全国80余万人次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共同参与,带动了县域内普通高中及义务教育学校协同提升。
  美美与共,凝练经验“广辐射”并“再出发”。政策供给、同向发力,是评建工作实施的重要前提。各地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把高品质(特色)高中创建作为整体提升区域普通高中办学品质、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正确导向、加大教育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等方面全面提升建设工作保障水平。规划引领、评鉴跟进,是学校创建成效的关键保障。坚持用高质量的建设规划引导学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和特色打造。在“规划引领、项目推进、评鉴跟进”的实施路径下,立项学校建立健全规划落实保障机制,切实将发展蓝图变成可观可感的生动现实。名家把脉、高位指点,是学校发展品质的有力支撑。江苏邀请10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高中校长组建成专家库,在“立项评审、中期评估、轮值研讨、综合评价”等评建工作全程,为学校精准把脉、高位指导,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接下来,江苏将继续引导学校紧密围绕“一个目标”即更加全面地对接党和国家育人目标,“二个重心”即更加适切地服务教师发展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三个支柱”即更加卓越地丰富课程设置、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育生态,全力推进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全面助推全省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责任编辑:李朋飞

评价改革强“三力” 品质提升春满园
——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的江苏实践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江苏省教育评估院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江苏按照“走在前、做示范”的目标定位,主动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转型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展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和评估,用评价驱动育人方式改革,推动构建优质特色的普通高中发展格局。
  2018年,江苏印发《关于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的意见》及评估实施办法,至2024年,新建成20所高品质高中,立项建设95所高中。5年多来,江苏高品质(特色)高中从“恢弘规划”迈向“精细施工”,并成为“生动实景”。
  率先破题,创新机制增动力。江苏创新实施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和评估,通过遴选培育、创建评定一批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创新育人模式等方面的典范,引领全省普通高中锚定优质特色发展方向。聚焦“内涵”和“特色”,引导学校围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践行独特办学思想、造就卓越师资队伍、建设优质课程体系、健全学校治理机制、不断丰富校园生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智慧教育范式、深度开展国际交流”等9个方面全面建设,同时重点在 2-3 个方面取得突破,形成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凝练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经验。
  规划引导,改进方式强内力。规划引导、项目推进、评鉴跟进,是江苏推进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的关键路径。一是突出增值评价,看“实力”还看“努力”。学校结合建设要求和自身实际,研制基于校情学情的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规划,明晰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通过科学性、适切性、可行性和示范性论证后方可获准立项。二是强化过程评价,“求实效”并“解难题”。规划实施周期不少于三年,期间接受中期评估和常态监测,确保规划实施进度和质量。省教育厅建立轮值研讨制度,每月由一所立项学校担任轮值主席,展示学校阶段性建设成效的同时,提出建设中遇到的一个难点堵点问题,组织专家同行开展研讨,共同商定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轮值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向全省乃至省外普通高中开放,现场接受大众点评。三是改进结果评价,既“把脉”又要“开方”。评估认定时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而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主要考察学校自定规划的达成情况,同时对持续建设和策略调整做出具体指导。四是坚持综合评价,重“质量”更重“口碑”。邀请近百位来自国内行政、教科研、高校和高中的知名专家深度评估,组织近五百位省内优质高中校长参与立项评审,超万人次高中同行参与轮值研讨活动满意度调查,十余万名师生、家长、高中高校同行参与建设成效满意度认可度调查。
  分类推进,打造品牌聚合力。江苏通过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和评估形成了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的良好氛围。树立“G20高中”品牌:首批20所高品质高中在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培育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方面取得突出成效,《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专题宣介,20期轮值展示活动吸引了超12万人次的同行参与,大众点评满意度超过90%,全国14个省市、340余所高中的校长专程来江苏观摩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与评估。形成优质特色梯队:在第二批评建中开放“特色高中”类型,全省超过20%高中积极参与建设,自主设定科技、人文、外语、体育、艺术等特色发展目标。高品质(特色)高中持续建设被写进《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江苏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等文件,成为落实省政府“一城一校”战略、引领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
  各美其美,立项学校“有品质”更“显品位”。高品质(特色)高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做出校本表达,并通过教育实践彰显各自的价值追求,呈现出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生动局面。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对国家育人目标进行具体化、校本化表达,凝练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的新时代高中生形象,引领学生自我塑造。南京外国语学校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南外风格”的办学之路,致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名校——培养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人才”。江苏省南通中学以感恩教育为抓手系统形成德育课程品牌和特色,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全域化国防教育,建设期间共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输送了100名空军飞行学员。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从教育、教学、评价、管理、环境等全要素融通的角度规划课程,开设“科学盒子”探究课程,促进课程融通和学习方式变革。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构建了特有的“思维课堂”教学模型范式,致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高阶思维能力。专家同行们深入各校考察后,赞扬师生综合素质突出,身心健康,个性舒展,呈现出“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脸上带笑、脚下有力”的鲜活样态。
  美人之美,省级统筹“树标杆”更“助发展”。江苏省用好评价“指挥棒”助推教育生态治理,115所高品质(特色)高中和梯队学校带头承诺规范实施国家课程,落实成绩管理和“五项规范”要求,共同引导地方党委政府树牢正确的教育政绩观,社会回归理性的教育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江苏省教育厅牵头高品质(特色)高中与一流高校开展“双高”协同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行动。金陵中学与南京大学开展“1+1+8”深度合作,实现学院与学科对接,学生社团交流互通,课程基地与重点实验室共建共享,高校高中教师联合培养。江苏省天一中学创新“三高”协同育人方式,与百所高校和高中、百家高新企业共建合作平台、开发各类课程、开展合作研究,形成了重素养、重实践的育人新样态。在教育部指导下,江苏与甘肃开展合作共建推动县中发展提升行动,选派10所高品质(特色)高中与10所甘肃县中开展三年结对共建,组织20余名高品质(特色)高中书记校长赴甘肃开展评估和指导,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贯通的教研共同体,已开展100余次线上线下联合教研活动,吸引全国80余万人次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共同参与,带动了县域内普通高中及义务教育学校协同提升。
  美美与共,凝练经验“广辐射”并“再出发”。政策供给、同向发力,是评建工作实施的重要前提。各地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把高品质(特色)高中创建作为整体提升区域普通高中办学品质、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正确导向、加大教育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办学活力等方面全面提升建设工作保障水平。规划引领、评鉴跟进,是学校创建成效的关键保障。坚持用高质量的建设规划引导学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和特色打造。在“规划引领、项目推进、评鉴跟进”的实施路径下,立项学校建立健全规划落实保障机制,切实将发展蓝图变成可观可感的生动现实。名家把脉、高位指点,是学校发展品质的有力支撑。江苏邀请10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高中校长组建成专家库,在“立项评审、中期评估、轮值研讨、综合评价”等评建工作全程,为学校精准把脉、高位指导,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接下来,江苏将继续引导学校紧密围绕“一个目标”即更加全面地对接党和国家育人目标,“二个重心”即更加适切地服务教师发展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三个支柱”即更加卓越地丰富课程设置、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育生态,全力推进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全面助推全省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