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劳动教育励心智 传承“农耕”促成长

作者:建湖县秀夫小学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近年来,劳动教育一再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等指导性文件,劳动教育在不断推进中,成为了一门独立课程。建湖县秀夫小学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五育并举”,不断探索和创新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路径,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地处城镇边缘的农耕教育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体验基地“秀夫小农场”。学校以传承“农耕文化”为抓手,以“秀夫小农场”为基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地劳动教育。
  一、挖掘农耕底蕴,引路劳动教育
  中华农耕文明绵延几千年,随着时代更迭,农耕文化的内涵不断充盈,形成丰厚的农耕文化底蕴。现代化的生活让学生离农耕越来越远,但农耕文化仍值得我们去挖掘其当代意义,为劳动教育指引方向。
  (一)应时——尊重学生发展规律
  农耕讲究顺天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二十四节气文化也随之流传至今,指引着农民进行农事。学生的发展亦是如此,天有天时,人有人时。任何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生搬硬套的。我们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要关注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个体差异,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过渡好这六年的劳动成长过程。
  (二)取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农耕有“三宜”:时宜、地宜、物宜,其中因地制宜最为重要,这和我们教育的“因材施教”不谋而合。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结合本校学生特质选择劳动教育的切入点,以学生主观上能接受的方式实施最适宜的劳动教育。
  (三)守则——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农耕也有其准则,万事万物并不因其质朴而失去规范。劳动教育也不能为了劳动而劳动,为了教育而教育,需要让学生明确劳动教育的意义,并遵守劳动过程的秩序。在学会劳动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融入集体与社会。
  (四)和谐——与自然共生,与社会同行
  天时地利人和,人与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这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华民族以和为贵,至今,我们仍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重与自然和谐,与人和谐,不能一味索取而不知节制。我校的农耕教育不仅仅定位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提高劳动技能上,还肩负着传承农耕文化的历史使命,并将这一使命有意识地贯穿于农耕教育的全过程。
  二、建设农耕基地,实地劳动教育
  学校农耕教育课程基地“秀夫小农场”与南宋爱国名人陆秀夫息息相关,陆秀夫不但用功读书,而且格外重视社会实践,他认为不参加劳动,端起饭碗来就会觉得脸红,正如他诗中所说:“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稻田”。秉承陆秀夫精神,学校在农耕文化区展示3座丰收谷堆,半径分别是1.238米、1.279米、2.021米,数字分别取自陆秀夫的生卒年和秀夫元年。学校每年在小农场里举办春耕节、丰收节,通过各种农耕实践活动弘扬秀夫劳动精神。基于对农耕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再结合学校“秀夫小农场”的资源优势,从2021秋学期开始,我校逐步实施集思想道德教育、农耕文化教育、劳动教育于一体的农耕教育活动。
  为了创建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开创农耕教育的物型、物化、物态空间,我们启动了农耕教育课程基地建设。
  农耕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主要包括:
  (一)动物蓄养区
  在“秀夫小农场”北区,圈建了几间动物饲养场所,蓄养了羊、兔、鹅、野鸡等动物,把这些动物承包到年级、班级,从一年级开始两个星期轮转到下一个年级,同学们利用劳动课时间去喂食、加水、清理圈舍。从而使孩子们了解小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与生活习性,知道他们身边常见动植物的养护方法,激发他们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
  (二)农具体验区
  农具是农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是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购买、借用、征募等方式,收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传统农具百余件,并按农业生产的工序进行分类陈列。透过这些传统农具,可见农业的发展历程、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配以解说,让学生初步了解农事活动的操作过程,感受农民的生活变化,也对接下来自己的农耕劳动实践打下基础。
  (三)科技培育区
  阳光科技大棚通过人工覆盖,改变该位置的辐射、乱流、温度、湿度、风速等,形成有利于植物成长的气候条件。大棚内陈设有多种测量器材,便于学生更科学测量和认识事物,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探究精神。学校今年又在“秀夫小农场”中区开辟了一亩左右的种植地,“耕牛”雕塑位于种植区中央,种植区冬季种麦,夏季插秧。由老师带领学生们在科技大棚进行选种、浸种、催芽,然后再移栽到种植区当中,形成植物生长闭环。
  (四)蔬果种植区
  “秀夫小农场”南区是蔬果种植区,学校保证每个班级有一块土地,学生根据时令自主开展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的种植、培育、采摘等劳动活动。做到班班有基地,人人有任务。通过体验蔬果种植的一般过程与方法,使孩子们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养护方法,切身体会粒粒皆辛苦。
  三、开展农耕活动,多元劳动教育
  (一)农事体验培技能
  学校充分利用“秀夫小农场”劳动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相关活动,每班分配一块土地,学生在班主任和家长指导帮助下精心耕种,科学培育。全校目前共有59个班级农事基地,一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松土、播种、除草、浇水、驱虫等简单劳动,随着年级增长,教师逐步放手。我校六年级学生基本能自主选择并种植时下的瓜果蔬菜。学生在劳动中体会乐趣,用勤劳的双手收获劳动的硕果,学会与人分享,亲近自然,感恩珍惜。
  为了切实提高农耕教育实效,学校在充实完善班级承包管理劳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将劳动技能带回家,协助父母干农活、做家务,还可在家进行合适规模的农作物种植,写下心得,总结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
  (二)农耕科普增学识
  实践固然重要,理论知识亦不可少。为增进学生对农耕的了解,学校利用综合实践课和地方课程指导学生走进农田和农业文化展示馆,通过观察与记录,了解农作物生长过程。学校统一在劳动与技术课和科学课上增设农作物专题研究项目,学生收集资料结合教师讲解,深化对农作物的认识。教师引入介绍袁隆平等对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科研人员,让学生体会到农业科技的伟大,增强作为农业大国的民族自信。
  (三)科学探究提素养
  学校科学老师定期带领学生们在阳光科技大棚进行多项实验探究,如:大棚内外的温度对比、测量大棚内外湿度、利用大棚在秋冬季进行种子发芽条件的探究活动等。实现了把科学课堂搬到室外,创造真实科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寓教于乐,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让学生对劳动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成果展示强自信
  2021年秋季秀夫小学举行了首届校园丰收节,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到本班的承包地采摘果实,各班级进行成果展示活动,各年级之间进行成果互赠仪式,学生还将成果带回家与家人分享。在劳动中,学生人人平等,没有年龄大小之分,没有个子高矮之分,也没有成绩好坏之分。大家在同一片土地上耕耘,在同一片土地上收获,在同一片土地上合作与分享。劳动凝聚了一个个班集体,增强了许多同学的自信心,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精神上的累累硕果。
  四、传承农耕文化,升华劳动教育
  (一)保护农耕文化,忆苦思甜不忘本
  学校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发放农耕文化保护倡议书,倡议学生家里有闲置农具无处存储了,不要丢弃,提议家长捐给学校。通过此次活动,不少家长把闲置的农具捐到了学校。秀夫小农场里摆放着的扁担、簸箕、插秧凳、犁耙、独轮车、稻桶等农耕农家用具的物品许多都来自学生家中,虽已老旧,却流露着岁月的沧桑和亲切,透过一件件旧事农物,农家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鲜活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传统农耕生活,学校专门邀请老农走进校园,用地道的方言向学生讲述农耕故事,原汁原味,引人入胜。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我心中的田园生活”活动,激发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二)传承农耕文化,磨砺心智筑未来
  农事劳动在众多劳动中有着耗时长、耗力多、技巧多等特点,这些特性都在向学生发起一个个挑战。学生需要增强体质,积累经验,发挥劳动智慧,同时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才能收获成功。农耕文化不是出力气那么简单,其背后还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尊重规律等中华民族优良品质,这些都值得我们去传承,也需要我们去传承。只有孩子们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智慧的大脑、良好的品质,才能建筑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完善农耕课程,长推劳动教育
  课程是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正不断完善农耕文化校本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有力抓手。目前,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已出台实施细则,下一步我校将着手编写校本教材。课程分为3个学段:低年级段识稼禾;中年级段知农事;高年级段习农耕。课程渗透入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各个学科,围绕劳动目标实行跨学科式学习。主要实践基地为“秀夫小农场”,并延伸劳动项目到家庭、社区。拉长劳动教育的辐射时间,扩大劳动教育的辐射面,让学生在成长中劳动,在劳动中成长。
  农耕教育是适合中国孩子的劳动教育方式,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我们不能让劳动教育停留在“打卡”时代,不能仅仅满足于洗碗洗脚,不能为了照片和美文而本末倒置,而要系统性地思考如何将劳动教育落地化,致力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成长为能够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李朋飞

劳动教育励心智 传承“农耕”促成长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建湖县秀夫小学
  近年来,劳动教育一再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等指导性文件,劳动教育在不断推进中,成为了一门独立课程。建湖县秀夫小学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五育并举”,不断探索和创新劳动教育校本化实施路径,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地处城镇边缘的农耕教育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的农耕体验基地“秀夫小农场”。学校以传承“农耕文化”为抓手,以“秀夫小农场”为基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实地劳动教育。
  一、挖掘农耕底蕴,引路劳动教育
  中华农耕文明绵延几千年,随着时代更迭,农耕文化的内涵不断充盈,形成丰厚的农耕文化底蕴。现代化的生活让学生离农耕越来越远,但农耕文化仍值得我们去挖掘其当代意义,为劳动教育指引方向。
  (一)应时——尊重学生发展规律
  农耕讲究顺天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二十四节气文化也随之流传至今,指引着农民进行农事。学生的发展亦是如此,天有天时,人有人时。任何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生搬硬套的。我们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要关注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个体差异,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式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过渡好这六年的劳动成长过程。
  (二)取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农耕有“三宜”:时宜、地宜、物宜,其中因地制宜最为重要,这和我们教育的“因材施教”不谋而合。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结合本校学生特质选择劳动教育的切入点,以学生主观上能接受的方式实施最适宜的劳动教育。
  (三)守则——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农耕也有其准则,万事万物并不因其质朴而失去规范。劳动教育也不能为了劳动而劳动,为了教育而教育,需要让学生明确劳动教育的意义,并遵守劳动过程的秩序。在学会劳动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融入集体与社会。
  (四)和谐——与自然共生,与社会同行
  天时地利人和,人与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这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华民族以和为贵,至今,我们仍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重与自然和谐,与人和谐,不能一味索取而不知节制。我校的农耕教育不仅仅定位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提高劳动技能上,还肩负着传承农耕文化的历史使命,并将这一使命有意识地贯穿于农耕教育的全过程。
  二、建设农耕基地,实地劳动教育
  学校农耕教育课程基地“秀夫小农场”与南宋爱国名人陆秀夫息息相关,陆秀夫不但用功读书,而且格外重视社会实践,他认为不参加劳动,端起饭碗来就会觉得脸红,正如他诗中所说:“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稻田”。秉承陆秀夫精神,学校在农耕文化区展示3座丰收谷堆,半径分别是1.238米、1.279米、2.021米,数字分别取自陆秀夫的生卒年和秀夫元年。学校每年在小农场里举办春耕节、丰收节,通过各种农耕实践活动弘扬秀夫劳动精神。基于对农耕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再结合学校“秀夫小农场”的资源优势,从2021秋学期开始,我校逐步实施集思想道德教育、农耕文化教育、劳动教育于一体的农耕教育活动。
  为了创建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开创农耕教育的物型、物化、物态空间,我们启动了农耕教育课程基地建设。
  农耕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主要包括:
  (一)动物蓄养区
  在“秀夫小农场”北区,圈建了几间动物饲养场所,蓄养了羊、兔、鹅、野鸡等动物,把这些动物承包到年级、班级,从一年级开始两个星期轮转到下一个年级,同学们利用劳动课时间去喂食、加水、清理圈舍。从而使孩子们了解小动物的生长发育情况与生活习性,知道他们身边常见动植物的养护方法,激发他们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
  (二)农具体验区
  农具是农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是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购买、借用、征募等方式,收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传统农具百余件,并按农业生产的工序进行分类陈列。透过这些传统农具,可见农业的发展历程、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配以解说,让学生初步了解农事活动的操作过程,感受农民的生活变化,也对接下来自己的农耕劳动实践打下基础。
  (三)科技培育区
  阳光科技大棚通过人工覆盖,改变该位置的辐射、乱流、温度、湿度、风速等,形成有利于植物成长的气候条件。大棚内陈设有多种测量器材,便于学生更科学测量和认识事物,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探究精神。学校今年又在“秀夫小农场”中区开辟了一亩左右的种植地,“耕牛”雕塑位于种植区中央,种植区冬季种麦,夏季插秧。由老师带领学生们在科技大棚进行选种、浸种、催芽,然后再移栽到种植区当中,形成植物生长闭环。
  (四)蔬果种植区
  “秀夫小农场”南区是蔬果种植区,学校保证每个班级有一块土地,学生根据时令自主开展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的种植、培育、采摘等劳动活动。做到班班有基地,人人有任务。通过体验蔬果种植的一般过程与方法,使孩子们知道身边常见植物的养护方法,切身体会粒粒皆辛苦。
  三、开展农耕活动,多元劳动教育
  (一)农事体验培技能
  学校充分利用“秀夫小农场”劳动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相关活动,每班分配一块土地,学生在班主任和家长指导帮助下精心耕种,科学培育。全校目前共有59个班级农事基地,一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松土、播种、除草、浇水、驱虫等简单劳动,随着年级增长,教师逐步放手。我校六年级学生基本能自主选择并种植时下的瓜果蔬菜。学生在劳动中体会乐趣,用勤劳的双手收获劳动的硕果,学会与人分享,亲近自然,感恩珍惜。
  为了切实提高农耕教育实效,学校在充实完善班级承包管理劳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将劳动技能带回家,协助父母干农活、做家务,还可在家进行合适规模的农作物种植,写下心得,总结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
  (二)农耕科普增学识
  实践固然重要,理论知识亦不可少。为增进学生对农耕的了解,学校利用综合实践课和地方课程指导学生走进农田和农业文化展示馆,通过观察与记录,了解农作物生长过程。学校统一在劳动与技术课和科学课上增设农作物专题研究项目,学生收集资料结合教师讲解,深化对农作物的认识。教师引入介绍袁隆平等对农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科研人员,让学生体会到农业科技的伟大,增强作为农业大国的民族自信。
  (三)科学探究提素养
  学校科学老师定期带领学生们在阳光科技大棚进行多项实验探究,如:大棚内外的温度对比、测量大棚内外湿度、利用大棚在秋冬季进行种子发芽条件的探究活动等。实现了把科学课堂搬到室外,创造真实科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寓教于乐,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让学生对劳动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成果展示强自信
  2021年秋季秀夫小学举行了首届校园丰收节,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到本班的承包地采摘果实,各班级进行成果展示活动,各年级之间进行成果互赠仪式,学生还将成果带回家与家人分享。在劳动中,学生人人平等,没有年龄大小之分,没有个子高矮之分,也没有成绩好坏之分。大家在同一片土地上耕耘,在同一片土地上收获,在同一片土地上合作与分享。劳动凝聚了一个个班集体,增强了许多同学的自信心,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精神上的累累硕果。
  四、传承农耕文化,升华劳动教育
  (一)保护农耕文化,忆苦思甜不忘本
  学校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发放农耕文化保护倡议书,倡议学生家里有闲置农具无处存储了,不要丢弃,提议家长捐给学校。通过此次活动,不少家长把闲置的农具捐到了学校。秀夫小农场里摆放着的扁担、簸箕、插秧凳、犁耙、独轮车、稻桶等农耕农家用具的物品许多都来自学生家中,虽已老旧,却流露着岁月的沧桑和亲切,透过一件件旧事农物,农家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鲜活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传统农耕生活,学校专门邀请老农走进校园,用地道的方言向学生讲述农耕故事,原汁原味,引人入胜。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我心中的田园生活”活动,激发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二)传承农耕文化,磨砺心智筑未来
  农事劳动在众多劳动中有着耗时长、耗力多、技巧多等特点,这些特性都在向学生发起一个个挑战。学生需要增强体质,积累经验,发挥劳动智慧,同时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才能收获成功。农耕文化不是出力气那么简单,其背后还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尊重规律等中华民族优良品质,这些都值得我们去传承,也需要我们去传承。只有孩子们拥有了强健的体魄、智慧的大脑、良好的品质,才能建筑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完善农耕课程,长推劳动教育
  课程是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正不断完善农耕文化校本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有力抓手。目前,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已出台实施细则,下一步我校将着手编写校本教材。课程分为3个学段:低年级段识稼禾;中年级段知农事;高年级段习农耕。课程渗透入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各个学科,围绕劳动目标实行跨学科式学习。主要实践基地为“秀夫小农场”,并延伸劳动项目到家庭、社区。拉长劳动教育的辐射时间,扩大劳动教育的辐射面,让学生在成长中劳动,在劳动中成长。
  农耕教育是适合中国孩子的劳动教育方式,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我们不能让劳动教育停留在“打卡”时代,不能仅仅满足于洗碗洗脚,不能为了照片和美文而本末倒置,而要系统性地思考如何将劳动教育落地化,致力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成长为能够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