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位于老城区中心的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是一所只有13亩的小学校。学校从实际出发,构建了“百米资源圈”,通过建立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重构育人场域,促进教学变革,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三年来,学校与周边近30个单位建立了课程合作关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设计或开发了近60个课程与活动,参与师生近3000人次,促进了师生发展的同时,破解了老城区小学校发展瓶颈。
一、行动背景
1.响应国家号召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3年8月,教育部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全面启动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基层小学,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努力呈现学校学习、家庭和社区学习、公共空间学习的丰富性、灵动性,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各种力量有机联通、融为一体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2.周边资源优势
学校地处老城区中心,虽然占地面积不足一公顷,却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学校毗邻风景名胜红梅公园,紧靠知名学府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第二十四中学,解放军第904医院、中医院,消防支队、电信和银行总部也近在咫尺,方圆百米内还有前后北岸、青果巷等历史名胜。周边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为学校开展课程活动提供了优越的人文环境,也为学校解决场地狭小、学习空间不足、个性化教育实施不充分的难题提供了思路。
3.破解发展困境
近年来,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学校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另一方面,百姓对教育的期待也会越来越高。作为老城区的小学校,如何克服硬件相对落后,生源逐渐流失等问题,努力“扩优提质”是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二、解决问题
第一,学校空间有限的问题。校址位于寸土寸金的中心地段,没有向外延伸的扩建可能,有限的学习空间,有限的学习资源,无法更好地满足学习的实际需求。
第二,资源有效管理的问题。没有形成资源共享的有效模式,缺乏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松散的管理无法保证长期有效的合作,无法形成双向共赢。
第三,学生发展需求的问题。面对人口骤降的问题,老百姓对家门口学校的期待越来越高,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问题满足度不够。
第四,服务效能完善的问题。公共资源更多的是传统的静态呈现,缺少任务驱动、评价介入等方式,缺少有效的设计,就缺少临场感、沉浸感,无法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
三、实践路径
本案例聚焦老城区小学校的现实困境,以“百米资源圈”为切口,以“点线面结合、近中远统筹”为原则,对学校和周边的物化资源、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和评价资源进行了一体化建设,实现学习资源的便捷性、丰富性和专业性。
(一)内外联动,形成“五环式”资源圈
依托周边丰富的资源,围绕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形成了以学校为圆心、五百米长度为半径的德智体美劳“五环”资源圈,力求实现一圈一主题,圈圈有风景,圈圈有温度。因为距离近、无障碍等便捷性因素,大大增强了校内外双向联动,丰富了学习资源,突破了有限学校空间的瓶颈。
(二)双向嵌入,构建“协同式”资源链
成立“百米资源圈”育人联盟,以“育人为先,共享资源,共同发展”为理念,形成了一会三组的组织架构(成员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课程开发组、活动策划组、资源统筹组),先后制定了《“百米资源圈”服务项目清单》《育人联盟课程服务入校管理手册》《育人联盟校外活动要求指南》等管理细则。学校与周边资源单位通过协商的方式,合理规划合作内容和方式,互相合作又相互适应、制约,通过“双向嵌入”形成“双向赋权”,形成共治模式。
(三)全域融通,丰富“菜单式”课程资源库
为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传承“解放”办学文化,学校以“解放每一个儿童的潜能”为指向,编制完善了《解放路小学“菜单式”品质课程实施方案》,推进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和校本课程多元化建设:首先是全员必修的“刚需”课程,即学科课程+跨学科主题课程;其次是满足兴趣的“群需”课程,围绕多元智能开设了近六十个解放研究院社团选修课程,同时用好校内外资源开设了场馆课程;再者是为超长禀赋的学生开设了小博士课程(数学思维、阅读与欣赏等学科类进阶课程)、小院士课程(元素的世界、创意编程等)。这些课程打破资源的壁垒和边界,研发并开设了分层分类、丰富多样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开展差异化教育提供基础,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保障。
(四)精准订制,打造“量体式”评价资源站
儿童走向公共资源,教育资源的开发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有真实的任务,突出场馆特色的同时,有效地联系两者。这样才能构建强烈而生动的“临场感”,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环节都有“我在现场”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成为提升公共资源的课程服务质量的“催化剂”。
学校通过“一人一册”“一馆一单”的评价方式,促进课程服务质量的提升:一人一册,即学生成长手册,其中寻访部分包括集体寻访、小队寻访、家庭寻访的个性化记录,通过三种方式让学生带着任务走遍百米资源圈;一馆一单,即学校和场馆共同研发课程学习单,老师和场馆工作人员共同组织学习,以问题化、项目化、跨学科等教学方式提升体验深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收获。
四、实践效果
(一)让物化资源“动”起来,打造学习新环境。建设了多样态的实践场域,让学生不再囿于有限的学习空间,实现了物化资源的共享和联动,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提供了环境优势。
(二)让人力资源“连”起来,建构实践新模式。教师从“一专”走向“多元”,校外的优质资源进课堂,学校的特色教师向外辐射。“流动式”的教师扩大了学校的师资队伍,让教师的特长得以彰显。
(三)让课程资源“活”起来,形成课堂新样态。课堂从“校园”走向“生活”,丰富的课程资源给予了学生更多个性化的选择,更好地落实了因材施教,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让评价资源“立”起来,构筑育人新生态。灵活、立体、多维度的评价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视化,从而更好地提升了周边公共资源的服务效能。
五、创新亮点
1.多元空间促进课程升级。
如,学校充分利用毗邻的红梅公园,围绕课标、教材、资源和学情进行梳理,开发了四个领域六个年级24个任务的“亲近自然”跨学科主题课程,把科学课堂与真实生活链接,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生活中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增强了融合育人的实效。三年在,有2篇跨学科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2篇案例收录在教育部出版的《课标解读》,创意生活课程获国家优秀校本课程案例奖。
2.丰富资源助力学习转型。
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把丰富的资源和工具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沉浸式、体验式等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出更直观、生动、贴近生活的综合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近三年来,学校有千人次陆续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头奥竞赛等领域获得佳绩。
3.具身体验推动评价升维。
多样态的实践场域打造了新型“学习共研体”,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个性得以彰显,推动了评价体系的针对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完善,学校研制了1-6年级学生打卡手册和评价量表,满足了公众差异化需求,助力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六、未来发展
1.要引入数字化技术。无论是资源的管理,还是特色资源的运用,都需要数字化赋能,开拓新的领域和功能。这样才能实现“儿童走向资源,资源走向儿童”。
2.要继续优化机制。如何保证学校与周边资源的共赢,还需要系统思考,优化机制,“点线面”三者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和场馆合作畅通,促进三者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