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省级

馆校协同:构建实践育人新样态

作者: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一、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于2020年11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强调“要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博物馆研学资源网络,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也指出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坐落于常州市政府西侧,毗邻常州博物馆、常州市美术馆等多个场馆,从2018年开始,学校以常州博物馆为实践基点,链接市区范围内场馆,探索并构建馆校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紧扣协同育人合力不足、学习方式单一、学生缺乏深度体验及文化浸润三大问题,采用“三保障”“三支撑”“三全面”策略,共创“现场学习”育人体系,让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在现场真实发生。
  二、亮点和做法
  (一)突出在场,构建馆校协同课程体系
  以实践育人理念为本迭代馆校课程体系开发逻辑。一是在校上学,由“单向单线”转向“双线交织”。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能力素养为横轴,主题探究为纵轴,绘制全年段、螺旋式“纵横+”博物馆校本课程体系。确保每周一节课时基础上运转“1+N”学科融合模式,实现课时弹性化,多师进课堂。二是在馆研学,由“散点游览”转向“系统项目”。联结场馆专员,利用基本陈列馆以及临展馆开发“悦纳龙城,博广多闻”课程群,涵盖人文与历史,自然与科学,艺术与审美三大主题,形成课程独立资源包12个,项目活动27个。三是在家创学,由“旁观者”转向“参与者”。卷入家长力量,研发六步设计法,通过“搜寻展览物品、思考展览主题、设计展览规格、规划展品摆放、设计展览介绍、策划展览推广”建立家庭微型博物馆,引导亲子共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二)四链融合,探索馆校协同育人方式
  以知情意行融合为抓手铸造育人主体成长链。一是打开知识链,契合不同年段特征形成混合式学习、游戏化学习、项目化学习、场馆式学习路径,馆校共育首批“小策展人”,突破传统博物馆策展主体观念,构建全学科知识网络,以策展人思维理解知识内在联系。二是运用技术链,围绕探究主题,通过多平台云端课堂主动对接专业人员,在博物馆远程教育体系中了解馆藏特色进行文物推广,在班在家建馆。三是贯通实践链,创设“我是小馆长、我是讲解员、我是代言人、我是策展人”活动,周期覆盖全年,高效利用周末假期行走场馆,沉浸式体验博物馆职业。四是扣住文化链,逐步构建“场馆知识技能+场馆审美体验+场馆实践专项特长”的培养模式,研编“一个人的博物馆旅行”活动手册供参观者免费取用,树立服务他人、责任担当的意识,从爱家乡、研自然走向传文化,提品格。
  (三)全域开放,拓宽馆校协同资源供给
  以持续化发展为愿景营造馆校共建良性生态圈。一是一校一馆共享优势资源,组织教师开展场馆专题培训,建立“走出来+走出去”培训研讨学习系统,展教并重。通过举办课程博览会,文创展销会,博物馆奇妙夜等特色活动项目,创设真实情境促成知行合一,让家长亲身经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弘扬传统文化。二是一校多馆拓宽优势资源,统筹全市25家场馆特色,制作《文物推广选品单》,关联多家多媒体公众号平台,将学校打造成一所所立体开放式的主题博物馆。三是多校多馆均衡优势资源,基于集团学校建设,勾连一公里场馆特色,构建馆校合作特色基地。常州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与我校深度合作,建设历史文化课程基地,向全市中小学开放高质量学习课程,学生在具身体验中主动学习创造,获得文化自信。
  三、问题与方法
  (一)针对协同育人合力不足问题,突出“三个保障”
  场馆学习已成为我校学生学习以外重要的延伸学习方式。我们围绕展品即知识、参观即学习、场馆即教域的理念,突出“三个保障”。一是保障“博物馆联盟+多元教师联盟”平台打造,为尽可能发挥馆校协同育人作用,将一家博物馆扩展为不同类型的博物馆联盟,将一个学校固定教师群体发展为教师发展中心、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多元教师联盟平台。二是保障馆校协同“双向输入与输出”方式,在明确双方需求基础上,馆校确定了双向培训机制进行合作内容的双向输入与输出,最大可能保障合力的实践效果。三是保障馆校协同育人经费专项,在政府政策引领下课程辐射面拓宽,社会人士参与度增加,资金支持渠道多样化。
  (二)针对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提供“三个支撑”
  场馆为学生的“玩”和“学”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对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动机、理解先前知识、反思学习等具有重要作用。场馆中的学习方式变革,可提供“三个支撑”。首先,支撑学习的真实情境。博物馆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展开馆校合作,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使用互动展品,能提供直接操作和深入探究的机会;采用动手操作能促进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改变。其次,支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场馆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意或无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学生社会互动越多,就越能促进知识的获得。最后,支撑学生系统建构知识体系。馆校协同学习中展品、文物、模拟展品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了直接观察、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由此获得直接经验、创新点子、建构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丰富实践经验。
  (三)针对缺乏深度体验和文化浸润问题,推行“三个全面”
  场馆资源本身所具备的独特特征,为营造深度体验和实现文化浸润提供了极大可能,可推行“三个全面”。一是全面挖掘场馆资源的体验感。通过展览、模型、标本以及互动操作等活动,学生得以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激发兴趣、激活感官,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文化的深层次熏陶。二是全面提升场馆资源的开放度。这种开放不仅体现在学习对象和内容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的灵活性,它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引领学生在场馆中探索未知,深化学习的体验与文化的浸润。三是全面发挥场馆资源的直观性。场馆内丰富的实物资源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有效降低了抽象概念学习的难度,助力学生构建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和文化沉浸感。
  四、取得成效
  (一)学生升维,成长增速
  首先,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显著提升。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参与场馆课程使绝大多数学生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二,相关比赛及活动中表现亮眼。学生连续7年5个研究项目获市特等奖、一等奖。近五年,2人获全国赛事一等奖。300多名学生获评“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称号,2021年我校学生与博物馆专家共同策划展览。
  (二)馆校共生,创维发展
  馆校协同过程中,近五年来,我校与常州博物馆共创共研获得国家级荣誉3项,省级荣誉6项,市级荣誉4项。开发各类研学实践手册13本,成果报告10本,课题研究4项、课程建设3项,论文获奖30余篇。
  (三)全面辐射,扩大影响
  近五年来,“馆校协同”项目获市基地荣誉5项,省级公开课及讲座8节,市级公开课及讲座7节,区级公开课及讲座5节。举办400多长高品质教育活动,总场次达5600多场,服务超180多万人次学生和家长。省级及以上媒体报道20余次,市级媒体报道40余次。
  五、经验启示
  (一)多元学习方式深化学生综合素养。充分利用场馆特有的空间、实物、导师资源,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原有知识经验的掌握情况,规划每个年级合作的场馆,匹配适恰的学习方式,开展沉浸式学习,将学习回归到儿童本身,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转变育人样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性的教育实践、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文化与实践的融合,使之在学校发生的学习,拓展到了更宽阔的领域,实现了“非正式学习”场域下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创新协同机制发挥实践育人价值。从一校一馆到一校多馆乃至多校多馆,馆校协同机制应运而生:动态合作模式的建立、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创建、科技融合教育的推广、评估与反馈系统的完善、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学生参与式设计的实施以及社区和家长参与的扩大等。这些创新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教育的延展性,扩大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实践育人的价值。
  六、未来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深化实践育人“让学习在现场发生”理念,借助数字技术,增强互动体验,以数字情境、虚拟现实、在线互动等手段,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学习热情,助力实现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化;加强区域联动,扩展学习资源,打破地域界限,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实践教育资源,助推每个学生在实践与创新中成长,不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我校将致力于全面落实教育创新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实践育人新生态,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培育一批批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李朋飞

馆校协同:构建实践育人新样态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
  一、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所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于2020年11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强调“要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博物馆研学资源网络,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也指出要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坐落于常州市政府西侧,毗邻常州博物馆、常州市美术馆等多个场馆,从2018年开始,学校以常州博物馆为实践基点,链接市区范围内场馆,探索并构建馆校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模式。紧扣协同育人合力不足、学习方式单一、学生缺乏深度体验及文化浸润三大问题,采用“三保障”“三支撑”“三全面”策略,共创“现场学习”育人体系,让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在现场真实发生。
  二、亮点和做法
  (一)突出在场,构建馆校协同课程体系
  以实践育人理念为本迭代馆校课程体系开发逻辑。一是在校上学,由“单向单线”转向“双线交织”。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能力素养为横轴,主题探究为纵轴,绘制全年段、螺旋式“纵横+”博物馆校本课程体系。确保每周一节课时基础上运转“1+N”学科融合模式,实现课时弹性化,多师进课堂。二是在馆研学,由“散点游览”转向“系统项目”。联结场馆专员,利用基本陈列馆以及临展馆开发“悦纳龙城,博广多闻”课程群,涵盖人文与历史,自然与科学,艺术与审美三大主题,形成课程独立资源包12个,项目活动27个。三是在家创学,由“旁观者”转向“参与者”。卷入家长力量,研发六步设计法,通过“搜寻展览物品、思考展览主题、设计展览规格、规划展品摆放、设计展览介绍、策划展览推广”建立家庭微型博物馆,引导亲子共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二)四链融合,探索馆校协同育人方式
  以知情意行融合为抓手铸造育人主体成长链。一是打开知识链,契合不同年段特征形成混合式学习、游戏化学习、项目化学习、场馆式学习路径,馆校共育首批“小策展人”,突破传统博物馆策展主体观念,构建全学科知识网络,以策展人思维理解知识内在联系。二是运用技术链,围绕探究主题,通过多平台云端课堂主动对接专业人员,在博物馆远程教育体系中了解馆藏特色进行文物推广,在班在家建馆。三是贯通实践链,创设“我是小馆长、我是讲解员、我是代言人、我是策展人”活动,周期覆盖全年,高效利用周末假期行走场馆,沉浸式体验博物馆职业。四是扣住文化链,逐步构建“场馆知识技能+场馆审美体验+场馆实践专项特长”的培养模式,研编“一个人的博物馆旅行”活动手册供参观者免费取用,树立服务他人、责任担当的意识,从爱家乡、研自然走向传文化,提品格。
  (三)全域开放,拓宽馆校协同资源供给
  以持续化发展为愿景营造馆校共建良性生态圈。一是一校一馆共享优势资源,组织教师开展场馆专题培训,建立“走出来+走出去”培训研讨学习系统,展教并重。通过举办课程博览会,文创展销会,博物馆奇妙夜等特色活动项目,创设真实情境促成知行合一,让家长亲身经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弘扬传统文化。二是一校多馆拓宽优势资源,统筹全市25家场馆特色,制作《文物推广选品单》,关联多家多媒体公众号平台,将学校打造成一所所立体开放式的主题博物馆。三是多校多馆均衡优势资源,基于集团学校建设,勾连一公里场馆特色,构建馆校合作特色基地。常州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与我校深度合作,建设历史文化课程基地,向全市中小学开放高质量学习课程,学生在具身体验中主动学习创造,获得文化自信。
  三、问题与方法
  (一)针对协同育人合力不足问题,突出“三个保障”
  场馆学习已成为我校学生学习以外重要的延伸学习方式。我们围绕展品即知识、参观即学习、场馆即教域的理念,突出“三个保障”。一是保障“博物馆联盟+多元教师联盟”平台打造,为尽可能发挥馆校协同育人作用,将一家博物馆扩展为不同类型的博物馆联盟,将一个学校固定教师群体发展为教师发展中心、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多元教师联盟平台。二是保障馆校协同“双向输入与输出”方式,在明确双方需求基础上,馆校确定了双向培训机制进行合作内容的双向输入与输出,最大可能保障合力的实践效果。三是保障馆校协同育人经费专项,在政府政策引领下课程辐射面拓宽,社会人士参与度增加,资金支持渠道多样化。
  (二)针对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提供“三个支撑”
  场馆为学生的“玩”和“学”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对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动机、理解先前知识、反思学习等具有重要作用。场馆中的学习方式变革,可提供“三个支撑”。首先,支撑学习的真实情境。博物馆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展开馆校合作,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使用互动展品,能提供直接操作和深入探究的机会;采用动手操作能促进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的改变。其次,支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场馆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意或无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学生社会互动越多,就越能促进知识的获得。最后,支撑学生系统建构知识体系。馆校协同学习中展品、文物、模拟展品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了直接观察、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由此获得直接经验、创新点子、建构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丰富实践经验。
  (三)针对缺乏深度体验和文化浸润问题,推行“三个全面”
  场馆资源本身所具备的独特特征,为营造深度体验和实现文化浸润提供了极大可能,可推行“三个全面”。一是全面挖掘场馆资源的体验感。通过展览、模型、标本以及互动操作等活动,学生得以在高度仿真的环境中激发兴趣、激活感官,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文化的深层次熏陶。二是全面提升场馆资源的开放度。这种开放不仅体现在学习对象和内容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的灵活性,它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引领学生在场馆中探索未知,深化学习的体验与文化的浸润。三是全面发挥场馆资源的直观性。场馆内丰富的实物资源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有效降低了抽象概念学习的难度,助力学生构建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和文化沉浸感。
  四、取得成效
  (一)学生升维,成长增速
  首先,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显著提升。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参与场馆课程使绝大多数学生文化认同及文化自信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二,相关比赛及活动中表现亮眼。学生连续7年5个研究项目获市特等奖、一等奖。近五年,2人获全国赛事一等奖。300多名学生获评“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称号,2021年我校学生与博物馆专家共同策划展览。
  (二)馆校共生,创维发展
  馆校协同过程中,近五年来,我校与常州博物馆共创共研获得国家级荣誉3项,省级荣誉6项,市级荣誉4项。开发各类研学实践手册13本,成果报告10本,课题研究4项、课程建设3项,论文获奖30余篇。
  (三)全面辐射,扩大影响
  近五年来,“馆校协同”项目获市基地荣誉5项,省级公开课及讲座8节,市级公开课及讲座7节,区级公开课及讲座5节。举办400多长高品质教育活动,总场次达5600多场,服务超180多万人次学生和家长。省级及以上媒体报道20余次,市级媒体报道40余次。
  五、经验启示
  (一)多元学习方式深化学生综合素养。充分利用场馆特有的空间、实物、导师资源,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原有知识经验的掌握情况,规划每个年级合作的场馆,匹配适恰的学习方式,开展沉浸式学习,将学习回归到儿童本身,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二)转变育人样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性的教育实践、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文化与实践的融合,使之在学校发生的学习,拓展到了更宽阔的领域,实现了“非正式学习”场域下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创新协同机制发挥实践育人价值。从一校一馆到一校多馆乃至多校多馆,馆校协同机制应运而生:动态合作模式的建立、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创建、科技融合教育的推广、评估与反馈系统的完善、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学生参与式设计的实施以及社区和家长参与的扩大等。这些创新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教育的延展性,扩大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实践育人的价值。
  六、未来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深化实践育人“让学习在现场发生”理念,借助数字技术,增强互动体验,以数字情境、虚拟现实、在线互动等手段,提升学生参与度与学习热情,助力实现学习的主动性和个性化;加强区域联动,扩展学习资源,打破地域界限,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实践教育资源,助推每个学生在实践与创新中成长,不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我校将致力于全面落实教育创新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实践育人新生态,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培育一批批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