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省级

“1+2=1”:山爸山妈为留守山娃成长赋能

作者:盱眙县仇集中学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位于苏皖交界山区的江苏省盱眙县仇集中学,面对新时期如何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新课题,他们用行动让“爱要陪伴,更要善于陪伴”的关爱理念和“真心关爱、持久关爱”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从“一点微光”到“漫天星辰”,将点滴付出汇成爱的暖流,共同托起留守儿童的美好明天。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
  学校地处盱眙最南端,丘陵纵横,交通不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学校留守山娃占总生数三分之一以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和亲情的缺失,这些留守山娃常常在学习、交往、心理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项目成立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校党支部于2016年发起了“1+2=1”山爸山妈关爱留守山娃志愿服务项目,组建爱心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让留守山娃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与陪伴。
  二、创新亮点和做法
  采用“相亲结对”方式,为每1名山娃选配1名“山爸”和1名“山妈”老师,组建成1个“爱心家庭”,通过系列关爱活动,弥补留守山娃爱的缺失。
  (一)项目创新
  建立乡村留守山娃成长实践中心,针对山娃成长需求,丰富育人途径、深化育人内涵,践行“四有”“五育”培养目标,涵育“阳光自信”的新时代好少年。
  1.机制创新。建立“同心教育,多进共赢”模式,加强家长与“爱心家长”协作等途径,强化“用优质陪伴,与孩子一起成长”理念,形成良好的“校家社一体化”教育生态场。
  2.内容创新。“爱心家庭”以“五个一”行动为立足点,从留守山娃视角出发,以“办一所留在山娃记忆深处的学校”为理念,营造环境和活动氛围,为山娃健康成长助力。
  3.范式创新。模拟家庭实态,形成“志愿引领——多元推进(环境熏陶、课程实践、活动助推)——评价引领”为体系的新实践范式,赋能成长。
  (二)项目实施
  1.“家”实态建设:组建“爱心家庭”,实现留守娃有爱有家。
  每年秋季开学,为新生举办“相亲会”,组建“爱心家庭”,以“五个一”行动为立足点,即一天一次看望问候、一周一次沟通交流、一月一次家庭聚餐、一学期一次亲子活动、一学年一次节日陪伴,定位角色分工,让“家”有责,让娃有爱。9 年来,已组建90余个“爱心家庭”,400多名山娃享受到了家的温暖。
  2.“家”环境建设:打造习养场境,探索育人场景多元表达。
  打造“爱心餐厅”、“亲情屋”、“亲子”阅读等场所,在沟通交流中增强“家庭”的凝聚力;设立“心愿墙”,为“家庭”架起“连心桥”;建设石园、家庭农场探索农耕文化,开展劳动教育……多位一体的关爱场域,让留守山娃在不同场景中实现行为自主表达,思想、品格得到浸润、涵育。
  3.“家”课程建设:实施德育课程,促进留守山娃品格提升。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劳动实践课程、志愿服务课程等,厚植留守山娃阳光、仁爱、担当品格。通过架构“向阳娃”德育 “课程群”,探索知行合一教育的契合点和着力点,形成课程育人合力,让山爸山妈的关爱与根植家国情怀涵育同频共振。
  4.“家”活动建设:开展系列实践,助力留守山娃快乐成长。
  在端午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家庭团聚”、节日研学等活动,增强留守山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在不同季节设置踏青节、读书节等“四季八节”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锻炼学生的身心”,为成长赋能。 
  5.“家”评价建设:构建多元体系,推动追求“向上向善”。
  通过选树“家”榜样、讲好“家”故事、弘扬“家”风尚等活动涵养“家”生态、擦亮“家”底色;依据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互相评价的“三评”体系积累与升级,激发“家”活力,共绘向上向善“家”风新画卷。
  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面临问题:
  1.教师精力不足。学校教师少、工作量重,生活压力大,做实做细关爱留守工作较为困难。
  2.活动经费不足。学校生源减少,公用经费不足,开展活动经费、贫困生帮扶经费、教师培养经费等无来源。
  3.关爱能力缺乏。处理留守山娃的心理、家庭教育、生命健康等突出问题,缺少专业指导与支撑。
  4.硬件亟待完善。由于撤乡并镇,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篮球场、心理咨询室、爱心餐厅等不能及时改善。
  解决办法:
  1.典型引领激励。学校通过“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方式,以“四有好教师”为标准,激励教师当好“四个引路人”。9 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典型教师。如该项目发起人、主要推动者吴凯老师于202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并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2.丰富活动内容。落实“双减”政策,实施周末“1+n”陪伴行动,“1”即周五晚辅导作业,提优补差;“n”即根据山娃特点特长开展各类社团活动,让其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
  3.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已毕业的本校学生成立“山哥山姐”志愿服务队,一起参与到项目中来;构建“校家社”共育体系,通过社会公益组织的“大手暖小手”等活动,点亮留守山娃的“微心愿”。
  4.创设优良环境。通过实施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争取专项资金,对家庭农场、校园文化、社团场馆等实施进行改造。
  四、取得的成效、经验及发展计划
  (一)取得成绩、经验
  1.留守山娃品格得到明显提升。
  通过校内外主题教育和活动课程的实践体验,在“山爸山妈”精神涵养下,逐步做到了培养有仁爱之心、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山哥山姐”爱的接力正在大山中循环涌动。
  2.校内外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打造了山娃喜爱、助力健康成长的实践体验乐园;整合县内外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推进了德育课程建设的规范化、结构化、系统化。
  3.项目成果辐射得到不断扩大。
  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温馨乡村校园”、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江苏省志交会金奖、省师德师风宣传示范校、省党建“一校一品”优秀项目、省最佳志愿服务、省中小学品格提升优秀项目。相关活动被央视、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以仇集中学为原型创作的原创音乐、情景剧等多种艺术作品得到广泛传播。
  2019 年初,县委县政府将该模式向全县推广。目前,已组建3000多个“爱心家庭”,超过10000名留守山娃享受了校园式“家庭”陪伴。2024年,在县桂五中心小学建“眙校亦家”寄宿制学校,为更多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帮扶救助服务,深化“山爸山妈”关爱行动。
  (二)今后发展计划
  1.加强评价机制多元构建发展性探索。关注留守山娃在关爱行动中行为、思想、心理等发展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尊重客观规律,通过融合性涵育,关注其品格螺旋层递变化。
  2.加强课程课堂有效实施创新性探索。进一步完善与思政课一体化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群的编辑与评价标准;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打造立体成长空间,涵育留守山娃的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
  3.加强山哥山姐关爱行动实效性探索。让走出大山的山娃能聚焦母校发展、家乡发展、社会发展,为留守山娃成长增强信念。让爱传递,放大、扩大已形成的良好德育场和生态场,为培养“四有新人”树立典型榜样。
  4.加强村校携手联动发力可行性探索。与施教区各村开展党建联姻,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留守山娃之家”,做到“离校离堂不离教”;通过入村入户,落实留守山娃心理、安全、生活等精准服务,让关爱实现无缝对接。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1+2=1”,为留守山娃健康快乐成长补位与赋能,山爸山妈一直行走在路上,他们用责任和爱心为全县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责任编辑:李朋飞

“1+2=1”:山爸山妈为留守山娃成长赋能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盱眙县仇集中学
  位于苏皖交界山区的江苏省盱眙县仇集中学,面对新时期如何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新课题,他们用行动让“爱要陪伴,更要善于陪伴”的关爱理念和“真心关爱、持久关爱”的工作理念落到实处,从“一点微光”到“漫天星辰”,将点滴付出汇成爱的暖流,共同托起留守儿童的美好明天。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背景
  学校地处盱眙最南端,丘陵纵横,交通不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学校留守山娃占总生数三分之一以上。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和亲情的缺失,这些留守山娃常常在学习、交往、心理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二)项目成立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校党支部于2016年发起了“1+2=1”山爸山妈关爱留守山娃志愿服务项目,组建爱心家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让留守山娃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与陪伴。
  二、创新亮点和做法
  采用“相亲结对”方式,为每1名山娃选配1名“山爸”和1名“山妈”老师,组建成1个“爱心家庭”,通过系列关爱活动,弥补留守山娃爱的缺失。
  (一)项目创新
  建立乡村留守山娃成长实践中心,针对山娃成长需求,丰富育人途径、深化育人内涵,践行“四有”“五育”培养目标,涵育“阳光自信”的新时代好少年。
  1.机制创新。建立“同心教育,多进共赢”模式,加强家长与“爱心家长”协作等途径,强化“用优质陪伴,与孩子一起成长”理念,形成良好的“校家社一体化”教育生态场。
  2.内容创新。“爱心家庭”以“五个一”行动为立足点,从留守山娃视角出发,以“办一所留在山娃记忆深处的学校”为理念,营造环境和活动氛围,为山娃健康成长助力。
  3.范式创新。模拟家庭实态,形成“志愿引领——多元推进(环境熏陶、课程实践、活动助推)——评价引领”为体系的新实践范式,赋能成长。
  (二)项目实施
  1.“家”实态建设:组建“爱心家庭”,实现留守娃有爱有家。
  每年秋季开学,为新生举办“相亲会”,组建“爱心家庭”,以“五个一”行动为立足点,即一天一次看望问候、一周一次沟通交流、一月一次家庭聚餐、一学期一次亲子活动、一学年一次节日陪伴,定位角色分工,让“家”有责,让娃有爱。9 年来,已组建90余个“爱心家庭”,400多名山娃享受到了家的温暖。
  2.“家”环境建设:打造习养场境,探索育人场景多元表达。
  打造“爱心餐厅”、“亲情屋”、“亲子”阅读等场所,在沟通交流中增强“家庭”的凝聚力;设立“心愿墙”,为“家庭”架起“连心桥”;建设石园、家庭农场探索农耕文化,开展劳动教育……多位一体的关爱场域,让留守山娃在不同场景中实现行为自主表达,思想、品格得到浸润、涵育。
  3.“家”课程建设:实施德育课程,促进留守山娃品格提升。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劳动实践课程、志愿服务课程等,厚植留守山娃阳光、仁爱、担当品格。通过架构“向阳娃”德育 “课程群”,探索知行合一教育的契合点和着力点,形成课程育人合力,让山爸山妈的关爱与根植家国情怀涵育同频共振。
  4.“家”活动建设:开展系列实践,助力留守山娃快乐成长。
  在端午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家庭团聚”、节日研学等活动,增强留守山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在不同季节设置踏青节、读书节等“四季八节”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锻炼学生的身心”,为成长赋能。 
  5.“家”评价建设:构建多元体系,推动追求“向上向善”。
  通过选树“家”榜样、讲好“家”故事、弘扬“家”风尚等活动涵养“家”生态、擦亮“家”底色;依据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互相评价的“三评”体系积累与升级,激发“家”活力,共绘向上向善“家”风新画卷。
  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面临问题:
  1.教师精力不足。学校教师少、工作量重,生活压力大,做实做细关爱留守工作较为困难。
  2.活动经费不足。学校生源减少,公用经费不足,开展活动经费、贫困生帮扶经费、教师培养经费等无来源。
  3.关爱能力缺乏。处理留守山娃的心理、家庭教育、生命健康等突出问题,缺少专业指导与支撑。
  4.硬件亟待完善。由于撤乡并镇,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篮球场、心理咨询室、爱心餐厅等不能及时改善。
  解决办法:
  1.典型引领激励。学校通过“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方式,以“四有好教师”为标准,激励教师当好“四个引路人”。9 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典型教师。如该项目发起人、主要推动者吴凯老师于202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并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2.丰富活动内容。落实“双减”政策,实施周末“1+n”陪伴行动,“1”即周五晚辅导作业,提优补差;“n”即根据山娃特点特长开展各类社团活动,让其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
  3.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已毕业的本校学生成立“山哥山姐”志愿服务队,一起参与到项目中来;构建“校家社”共育体系,通过社会公益组织的“大手暖小手”等活动,点亮留守山娃的“微心愿”。
  4.创设优良环境。通过实施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争取专项资金,对家庭农场、校园文化、社团场馆等实施进行改造。
  四、取得的成效、经验及发展计划
  (一)取得成绩、经验
  1.留守山娃品格得到明显提升。
  通过校内外主题教育和活动课程的实践体验,在“山爸山妈”精神涵养下,逐步做到了培养有仁爱之心、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山哥山姐”爱的接力正在大山中循环涌动。
  2.校内外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打造了山娃喜爱、助力健康成长的实践体验乐园;整合县内外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推进了德育课程建设的规范化、结构化、系统化。
  3.项目成果辐射得到不断扩大。
  学校先后获评“全国温馨乡村校园”、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江苏省志交会金奖、省师德师风宣传示范校、省党建“一校一品”优秀项目、省最佳志愿服务、省中小学品格提升优秀项目。相关活动被央视、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以仇集中学为原型创作的原创音乐、情景剧等多种艺术作品得到广泛传播。
  2019 年初,县委县政府将该模式向全县推广。目前,已组建3000多个“爱心家庭”,超过10000名留守山娃享受了校园式“家庭”陪伴。2024年,在县桂五中心小学建“眙校亦家”寄宿制学校,为更多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帮扶救助服务,深化“山爸山妈”关爱行动。
  (二)今后发展计划
  1.加强评价机制多元构建发展性探索。关注留守山娃在关爱行动中行为、思想、心理等发展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尊重客观规律,通过融合性涵育,关注其品格螺旋层递变化。
  2.加强课程课堂有效实施创新性探索。进一步完善与思政课一体化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群的编辑与评价标准;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打造立体成长空间,涵育留守山娃的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
  3.加强山哥山姐关爱行动实效性探索。让走出大山的山娃能聚焦母校发展、家乡发展、社会发展,为留守山娃成长增强信念。让爱传递,放大、扩大已形成的良好德育场和生态场,为培养“四有新人”树立典型榜样。
  4.加强村校携手联动发力可行性探索。与施教区各村开展党建联姻,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留守山娃之家”,做到“离校离堂不离教”;通过入村入户,落实留守山娃心理、安全、生活等精准服务,让关爱实现无缝对接。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1+2=1”,为留守山娃健康快乐成长补位与赋能,山爸山妈一直行走在路上,他们用责任和爱心为全县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