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触摸职业温度 牵手无限未来

——职业启蒙教育的跨学科育人实践

作者: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一.案例基本情况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初中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2022年“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被明确写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积极回应国家政策期待和课标要求,把“职业启蒙”作为劳动教育的突破口,基于学校“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沉淀了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育人理念:让孩子在最美好的年华,触摸职业的温度,牵手无限未来。通过课程体系构建、课题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形成以“职业启蒙”课程为载体、以跨学科为路径、以综合育人为目标三者有机统一的职业启蒙教育实践范式,并获得无锡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实践经验被《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等报刊媒体刊登分享。
  二.创新亮点和做法
  (一)构建课程体系,让职业启蒙教育“有魂”
  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构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以“涵养劳动精神,激活职业潜质”为育人目标,选定“非遗传承类”、“守护生命类”、“智能制造类”“美学设计类”“农耕文明类”“绿色环保类”六大职业主题。向历史扎根,感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强化文化认同和历史自信;向现实敞开,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向文化浸漫,让中华优秀文化在课程中润物细无声的融入,提升学生审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力;向未来迈进,聚焦科学技术类职业,开发工程教育类课程,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提升劳动素养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
  (二)延展学习空间,让职业启蒙教育“有境”
  学校在校内建设职业体验拓展中心、校外联动社会实践基地、网络创设学校数据共享平台,融通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实现数据融合共生、开放共享,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立体的、无边界的学习体验平台。
  为匹配六大课程主题,校内建设职业体验拓展中心,设立“非遗传承”“现代农业”“乐研智创”“智爱生命”“绿色环保”“乐活美学”六大微工坊,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环境。
  (三)探索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模式,让职业启蒙教育“有质”
  职业启蒙教育将分科教学转变为跨学科综合育人模式,把学科知识、能力素养、职业启蒙等元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职业体验——发现问题——调取知识——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反思优化——实施方案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范式,把学习起点迁移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既提升了学生学习内驱力又有效实现了综合育人目标。
  (四)聚焦工程师类职业探索,让职业启蒙教育“有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中小学的技术与工程教育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使命、新挑战。为了提升学生的未来适应力,职业启蒙教育将工程师类职业作为重要探索方向,开发了工程基础类、工程进阶类和未来工程师课程。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国家课程,萃取工程元素,开展主题探究;进阶类课程由学生选修,内容包括:工程认知类(工程行业基础认知,工程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工程思维类(逻辑思维、系统思维课程)工程项目类,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未来工程师课程以赛促学,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
  三.遇到问题和破解方法
  (一)构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解决劳动教育泛化或窄化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内涵和目标认识不清,实施方式单一,以体验取代教育,呈现劳动教育泛化或窄化的问题。
  破解方法:
  1.聚焦职业启蒙,萃取国家课程,凸显职业启蒙育人价值。梳理国家课程中与职业相关联内容,引导学生在个人、社会和未来职业之间逐渐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契合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系统构建“职业体验官”校本课程,实现协同育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家长导师,走进课堂,提升学生职业认知。同时,周末借助家社企资源,走进多元研学基地,开展调研,撰写报告。
  3.开展德育实践课程,实现综合育人,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志愿活动积分化、家庭劳动清单化、学校劳动岗位化,结合“劳动集市、校园职业日、我陪爸妈上班,我是校园小主人”等校园德育文化活动实现家校合育,推动职业启蒙课程更加连贯、系统推进。
  (二)整合家校社企资源,破解职业启蒙教育师资短期问题
  职业启蒙教育没有现成的教学蓝本,更缺乏专业的老师,对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破解方法:
  1.学校成立“职业启蒙教育研究中心”,组建以“四有”好教师团队为主体组建团队进行课程研发。
  2.特邀南京大学操太圣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团队为特聘专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研究、课程资源研发、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课题研究等培训,为提升教师跨学科育人素养提供智力支持。
  3.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邀请企业工程师、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寻访行业精英,建立专家库,使职业启蒙教育更具专业性。
  (三)聚焦工程类职业,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未来适应力
  未来职业千变万化,学生如何面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
  破解方法:
  学校着重通过课程培养未来职业所必需的核心素养,聚焦科技与工程职业领域,开展“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创”的项目式教学。例如:初中生变身“工程师”参与解决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真实问题,形成方案、建言献策、设计产品。即使未来职业千变万化,只要学生拥有未来社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核心素养,就能够提升未来社会职业的适应力和匹配度,在未来的不确定中增加成功的机率。
  四.取得成效
  (一)学生最喜欢:形成“职业启蒙”跨学科品牌课程
  在课程评价调研反馈中,“职业体验官”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校本课程,通过区域性课例研讨和展示,被中国教育报、现代快报广泛报道。2022年《江苏教育》“名校课改”栏目刊登《打造新时代高品质初中教育新样态——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职业启蒙”课程基地的建设与思考》组稿,实践经验《职业启蒙:指向综合育人的跨学科实践》将录用在《江苏教育》2024年11月。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专家评价:“侨谊实验中学以职业启蒙为特色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二)实施有保障:建设“职业启蒙教育”研习体验基地
  校内的职业启蒙教育场馆和校外的职业启蒙研习基地相辅相成,形成了职业启蒙教育丰富的学习空间,获评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
  (三)教师有成长:形成“职业启蒙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以劳动教师为主体,各学科教师联动参与的课程研究团队,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做合一,在课程研发、培训和实施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跨学科素养,以跨学科团队为主体的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教师团队获评江苏省“四有好教师”团队。
  五.下一步发展计划
  职业启蒙教育下一阶段将按照“国家基础性课程为主、课程综合化实施为辅”的课程框架,注重内涵发展,加强协同创新,更好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确保有序发展。
  (一)制定《初中职业启蒙课程研发管理办法》,梳理课程建设目标、理顺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激励评价机制。
  (二)开发课程评价工具,明确课程的评价要求。进一步完善过程性评价、表现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责任担当、活动表现、探究精神、创新实践”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三)细化项目组教师考核方案,将课程教学、学生课程反馈、培训学习等都纳入考核范围,优化教师绩效标准,激发教师研究积极性。

责任编辑:李朋飞

触摸职业温度 牵手无限未来
——职业启蒙教育的跨学科育人实践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
  一.案例基本情况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初中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安全意识,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和担当精神。2022年“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被明确写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积极回应国家政策期待和课标要求,把“职业启蒙”作为劳动教育的突破口,基于学校“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沉淀了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育人理念:让孩子在最美好的年华,触摸职业的温度,牵手无限未来。通过课程体系构建、课题研究、课程基地建设,形成以“职业启蒙”课程为载体、以跨学科为路径、以综合育人为目标三者有机统一的职业启蒙教育实践范式,并获得无锡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实践经验被《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等报刊媒体刊登分享。
  二.创新亮点和做法
  (一)构建课程体系,让职业启蒙教育“有魂”
  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构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以“涵养劳动精神,激活职业潜质”为育人目标,选定“非遗传承类”、“守护生命类”、“智能制造类”“美学设计类”“农耕文明类”“绿色环保类”六大职业主题。向历史扎根,感知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强化文化认同和历史自信;向现实敞开,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向文化浸漫,让中华优秀文化在课程中润物细无声的融入,提升学生审美和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力;向未来迈进,聚焦科学技术类职业,开发工程教育类课程,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提升劳动素养以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
  (二)延展学习空间,让职业启蒙教育“有境”
  学校在校内建设职业体验拓展中心、校外联动社会实践基地、网络创设学校数据共享平台,融通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实现数据融合共生、开放共享,为学生创设一个多维立体的、无边界的学习体验平台。
  为匹配六大课程主题,校内建设职业体验拓展中心,设立“非遗传承”“现代农业”“乐研智创”“智爱生命”“绿色环保”“乐活美学”六大微工坊,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环境。
  (三)探索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模式,让职业启蒙教育“有质”
  职业启蒙教育将分科教学转变为跨学科综合育人模式,把学科知识、能力素养、职业启蒙等元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职业体验——发现问题——调取知识——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反思优化——实施方案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范式,把学习起点迁移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既提升了学生学习内驱力又有效实现了综合育人目标。
  (四)聚焦工程师类职业探索,让职业启蒙教育“有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中小学的技术与工程教育是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使命、新挑战。为了提升学生的未来适应力,职业启蒙教育将工程师类职业作为重要探索方向,开发了工程基础类、工程进阶类和未来工程师课程。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国家课程,萃取工程元素,开展主题探究;进阶类课程由学生选修,内容包括:工程认知类(工程行业基础认知,工程社会与可持续发展)工程思维类(逻辑思维、系统思维课程)工程项目类,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未来工程师课程以赛促学,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
  三.遇到问题和破解方法
  (一)构建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体系,解决劳动教育泛化或窄化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对内涵和目标认识不清,实施方式单一,以体验取代教育,呈现劳动教育泛化或窄化的问题。
  破解方法:
  1.聚焦职业启蒙,萃取国家课程,凸显职业启蒙育人价值。梳理国家课程中与职业相关联内容,引导学生在个人、社会和未来职业之间逐渐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契合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系统构建“职业体验官”校本课程,实现协同育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家长导师,走进课堂,提升学生职业认知。同时,周末借助家社企资源,走进多元研学基地,开展调研,撰写报告。
  3.开展德育实践课程,实现综合育人,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志愿活动积分化、家庭劳动清单化、学校劳动岗位化,结合“劳动集市、校园职业日、我陪爸妈上班,我是校园小主人”等校园德育文化活动实现家校合育,推动职业启蒙课程更加连贯、系统推进。
  (二)整合家校社企资源,破解职业启蒙教育师资短期问题
  职业启蒙教育没有现成的教学蓝本,更缺乏专业的老师,对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破解方法:
  1.学校成立“职业启蒙教育研究中心”,组建以“四有”好教师团队为主体组建团队进行课程研发。
  2.特邀南京大学操太圣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团队为特聘专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研究、课程资源研发、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课题研究等培训,为提升教师跨学科育人素养提供智力支持。
  3.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和社会资源,邀请企业工程师、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寻访行业精英,建立专家库,使职业启蒙教育更具专业性。
  (三)聚焦工程类职业,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未来适应力
  未来职业千变万化,学生如何面对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
  破解方法:
  学校着重通过课程培养未来职业所必需的核心素养,聚焦科技与工程职业领域,开展“做中学、学中做、做中创”的项目式教学。例如:初中生变身“工程师”参与解决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真实问题,形成方案、建言献策、设计产品。即使未来职业千变万化,只要学生拥有未来社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核心素养,就能够提升未来社会职业的适应力和匹配度,在未来的不确定中增加成功的机率。
  四.取得成效
  (一)学生最喜欢:形成“职业启蒙”跨学科品牌课程
  在课程评价调研反馈中,“职业体验官”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校本课程,通过区域性课例研讨和展示,被中国教育报、现代快报广泛报道。2022年《江苏教育》“名校课改”栏目刊登《打造新时代高品质初中教育新样态——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职业启蒙”课程基地的建设与思考》组稿,实践经验《职业启蒙:指向综合育人的跨学科实践》将录用在《江苏教育》2024年11月。国内基础教育改革专家评价:“侨谊实验中学以职业启蒙为特色撬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二)实施有保障:建设“职业启蒙教育”研习体验基地
  校内的职业启蒙教育场馆和校外的职业启蒙研习基地相辅相成,形成了职业启蒙教育丰富的学习空间,获评省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
  (三)教师有成长:形成“职业启蒙教育”课堂教学模式
  以劳动教师为主体,各学科教师联动参与的课程研究团队,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做合一,在课程研发、培训和实施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跨学科素养,以跨学科团队为主体的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教师团队获评江苏省“四有好教师”团队。
  五.下一步发展计划
  职业启蒙教育下一阶段将按照“国家基础性课程为主、课程综合化实施为辅”的课程框架,注重内涵发展,加强协同创新,更好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确保有序发展。
  (一)制定《初中职业启蒙课程研发管理办法》,梳理课程建设目标、理顺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激励评价机制。
  (二)开发课程评价工具,明确课程的评价要求。进一步完善过程性评价、表现型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对学生的“责任担当、活动表现、探究精神、创新实践”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三)细化项目组教师考核方案,将课程教学、学生课程反馈、培训学习等都纳入考核范围,优化教师绩效标准,激发教师研究积极性。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