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省级

风云瞭望——基于社会议题的普通高中跨学科育人实践探索

作者:江苏省口岸中学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关注社会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时代命题,是引导学生丰富必备知识、增强学科素养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源。通过跨学科学习方式研究纷繁复杂的社会议题,有利于培育学生运用系统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塑造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从知识探索者转变为社会议题的思考者与解决者。近年来,我校开展了“风云瞭望——基于社会议题的跨学科育人实践探索”(以下简称“风云瞭望”项目),稳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一、“风云瞭望”项目的基本情况
  “风云瞭望”项目经历了从萌芽到茁壮成长的蜕变,实现了从1.0到3.0的迭代升级,为育人方式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1.0时代,“风云瞭望”项目将社会热点时政融入课堂,教师巧妙地将时事素材转化为多学科的探究点,鼓励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用多元视角审视世界,用多学科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2.0时代,“风云瞭望”项目构建起以“聚焦社会议题,强化问题导向”为核心的跨学科育人体系。通过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议题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 
  如今,“风云瞭望”项目已迈入3.0时代,致力于推进基于社会议题的高中跨学科育人实践的常态化与深入化探索。构建了基于社会议题的跨学科学习“五类议题”、“四类课程”,形成了跨学科育人的校本化实践范式。锚定“社会议题”这一主题主线,把握校内校外两个方向,坚守课堂、课程、课题三个阵地,致力培养“有品性高洁之清气、有书香浸润之雅气、有自我赋能之灵气、有自觉担当之志气”的“四有气质青年”。
  二、“风云瞭望”项目的创新亮点和做法
  1.整合育人资源,建立社会议题资源库。社会议题复杂而多样,有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但也存在结构不良、不成体系的问题,为此,项目组带领学生收集整理感兴趣的社会议题,运用已学学科知识进行初步分析和判断,将丰富多样的社会议题进行分类和整理,创建结构有序的体系化的社会议题资源库,为师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案例储备。
  2.精选五类议题,建立四类“风云”课型。项目组通过对项目进行分工设计,实行微团队、微任务的“双微机制”,推动项目实施。精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类社会议题,构建四类“风云”课型:“观风察云”启动课,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方向;“问风话云”探究课,鼓励团队协作,深化问题理解;“引风导云”推进课,整合成果,优化方法,促进思维深化;“风云启迪”展示课,通过可视化成果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自我反思能力,有效推动课程育人。
  3.多学科教师联动,打造共建共享教研新样态。项目组由年级主任、学科所长牵头,带领相关学科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跨学科育人实践。建立“主学科牵引+相关学科参与”的教学共同体模式,多学科教师围绕主题容量、学段要求和学情等核心要素,共同对遴选出的社会议题,开发出一个结构有机、适应性强的整体性教学框架。
  4.加强推广辐射,共绘跨学科育人新图景。学校利用多种形式的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风云瞭望”项目的理念、实施过程和成果。官网深度解析项目精髓,微信互动增强社群黏性,广播电视鲜活展现风采,社交媒体与海报则拓宽传播边界。“风云瞭望”倡导的创新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正被更多学校采纳,共同推动育人方式转变。
  三、“风云瞭望”项目遇到的问题及破解方法
  问题1:教材案例不全和社会议题复杂多样的矛盾。
  教材上的案例是有限的,但现实生活中的议题是复杂多样的。该项目通过整合育人资源,建立社会议题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育人中教学与现实分离、学校与社会脱节的短板。
  问题2:跨学科课时不足和多学科协同育人效果的矛盾。
  高中跨学科课程课时有限,加之高考的巨大压力,很难开辟出单独的时间开展跨学科课程,影响多学科协同育人实效。通过“双微机制”分工协作,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以团队的力量保证项目的实施,弥补课时不足的弊端。
  问题3:学科割裂现状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矛盾。
  “风云瞭望”项目突破学科本位,打破以学科组为单位的教研模式,形成各学科教师教研共同体,从而解决了跨学科育人中的“统”与“分”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解决综合而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四、“风云瞭望”项目取得的成效
  1.打破学科界限,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风云瞭望”项目以社会议题为研究情境,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引导教师从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高度契合新高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最终体现在高考成绩上,我校新高考四年来,学生成长率逐年大幅攀升,高分段、高分层人数、达线率等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2.引导深度学习,提升了学生思维品质。对社会议题的跨学科研究,使各学科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既拓宽了学科学习的视野,也促进了学科素养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校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奥赛中、在作文大赛、金钥匙比赛中屡获佳绩,年获奖人次300多,在同类型学校中遥遥领先。
  3.促进互学共研,建构起跨学科教师共同体。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以项目为单位的跨学科教师团队,经常在一起研发跨学科课程、探讨跨学科教学方法、共享跨学科教育资源,多学科教师间逐渐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不仅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也为跨学科协同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4.创新教育管理,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风云瞭望”项目于2023年8月获泰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先后被表彰为“江苏省中小学思政育人特色学校”“泰州市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校”“泰州市教学质量先进学校”“行政班+走班”教学管理改革实践先进学校等。《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教育专业报刊,以及“学习强国”“交汇点”等国家、省、市各类媒体先后多次报道推介我校通过“风云瞭望”项目实现育人方式改革的经验和做法。
  五、“风云瞭望”项目可提炼的经验
  1.以社会议题为载体,拓宽高中跨学科育人的实现路径。将社会议题引入跨学科学习,融合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2.聚焦现实问题解决,项目化推进高中跨学科具身体验。该项目重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理解,形成更加立体、全面的认知。从项目主持、方案制定、话题讨论、器材准备、资料整合和音视频制作等各个环节都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直接而深刻的学习体验,实现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3.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走出高中跨学科校本化育人范式。“风云瞭望”聚焦社会议题,把学生从课本、教室、学校带入广阔而真实的社会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学科所学解决真实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和时代使命意识,深化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科协同育人路径提供了普通高中的校本化范式。
  六、“风云瞭望”项目下一步发展计划与展望
  1.双高联动,实现从“相切圆”到“相交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指出“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目前的关系,就像是两个圆,外相切而不相交,相切点就是高考”。为实现双高衔接,从“相切圆”走向“相交圆”,我校“风云瞭望”项目计划与相关高校合作,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方向,围绕社会议题设置“双高”联合研究项目,建构更科学、更丰富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开辟更开阔、更多元的育人路径,培养出学业成绩优、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学子。
  2.数字赋能,激活高中跨学科育人一池春水。充分利用学校“智慧校园”平台,组建多样化的项目活动群,开设校园智慧图书馆、班级“风云瞭望”阅读角、校园数字云等平台,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将项目化学习引进各学科课堂,渗透拓展打造“1+2+N”的“风云瞭望”场域。“1”指学校“智慧校园”平台,“2”指线上线下两类活动开展方式,“N”指学校各类学科社团。让数字赋能跨学科学习,激活学生能力和素养提升的一池春水。
  3.实践体悟,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将社会性科学议题引入高中课堂,设计能让学生“下沉”进入、获得具身体验的实践场所,创设情境让学生判别在社会议题中的自我站位、多立场之间可能出现的争议、议题解决涉及的多学科视角等,从而识别议题的复杂性,对议题进行系统分析。设计一系列驱动性问题引导和推动学生之间的协作探究,合作提出议题解决方案,通过社会性科学推理来协商得出共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用、做中融,即做中学知识、做中用知识、做中融合多个学科,以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成长为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李朋飞

风云瞭望——基于社会议题的普通高中跨学科育人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江苏省口岸中学
  关注社会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时代命题,是引导学生丰富必备知识、增强学科素养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源。通过跨学科学习方式研究纷繁复杂的社会议题,有利于培育学生运用系统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塑造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从知识探索者转变为社会议题的思考者与解决者。近年来,我校开展了“风云瞭望——基于社会议题的跨学科育人实践探索”(以下简称“风云瞭望”项目),稳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一、“风云瞭望”项目的基本情况
  “风云瞭望”项目经历了从萌芽到茁壮成长的蜕变,实现了从1.0到3.0的迭代升级,为育人方式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1.0时代,“风云瞭望”项目将社会热点时政融入课堂,教师巧妙地将时事素材转化为多学科的探究点,鼓励学生跨越学科界限,用多元视角审视世界,用多学科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2.0时代,“风云瞭望”项目构建起以“聚焦社会议题,强化问题导向”为核心的跨学科育人体系。通过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议题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 
  如今,“风云瞭望”项目已迈入3.0时代,致力于推进基于社会议题的高中跨学科育人实践的常态化与深入化探索。构建了基于社会议题的跨学科学习“五类议题”、“四类课程”,形成了跨学科育人的校本化实践范式。锚定“社会议题”这一主题主线,把握校内校外两个方向,坚守课堂、课程、课题三个阵地,致力培养“有品性高洁之清气、有书香浸润之雅气、有自我赋能之灵气、有自觉担当之志气”的“四有气质青年”。
  二、“风云瞭望”项目的创新亮点和做法
  1.整合育人资源,建立社会议题资源库。社会议题复杂而多样,有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但也存在结构不良、不成体系的问题,为此,项目组带领学生收集整理感兴趣的社会议题,运用已学学科知识进行初步分析和判断,将丰富多样的社会议题进行分类和整理,创建结构有序的体系化的社会议题资源库,为师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案例储备。
  2.精选五类议题,建立四类“风云”课型。项目组通过对项目进行分工设计,实行微团队、微任务的“双微机制”,推动项目实施。精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类社会议题,构建四类“风云”课型:“观风察云”启动课,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方向;“问风话云”探究课,鼓励团队协作,深化问题理解;“引风导云”推进课,整合成果,优化方法,促进思维深化;“风云启迪”展示课,通过可视化成果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自我反思能力,有效推动课程育人。
  3.多学科教师联动,打造共建共享教研新样态。项目组由年级主任、学科所长牵头,带领相关学科教师,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跨学科育人实践。建立“主学科牵引+相关学科参与”的教学共同体模式,多学科教师围绕主题容量、学段要求和学情等核心要素,共同对遴选出的社会议题,开发出一个结构有机、适应性强的整体性教学框架。
  4.加强推广辐射,共绘跨学科育人新图景。学校利用多种形式的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风云瞭望”项目的理念、实施过程和成果。官网深度解析项目精髓,微信互动增强社群黏性,广播电视鲜活展现风采,社交媒体与海报则拓宽传播边界。“风云瞭望”倡导的创新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正被更多学校采纳,共同推动育人方式转变。
  三、“风云瞭望”项目遇到的问题及破解方法
  问题1:教材案例不全和社会议题复杂多样的矛盾。
  教材上的案例是有限的,但现实生活中的议题是复杂多样的。该项目通过整合育人资源,建立社会议题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育人中教学与现实分离、学校与社会脱节的短板。
  问题2:跨学科课时不足和多学科协同育人效果的矛盾。
  高中跨学科课程课时有限,加之高考的巨大压力,很难开辟出单独的时间开展跨学科课程,影响多学科协同育人实效。通过“双微机制”分工协作,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以团队的力量保证项目的实施,弥补课时不足的弊端。
  问题3:学科割裂现状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矛盾。
  “风云瞭望”项目突破学科本位,打破以学科组为单位的教研模式,形成各学科教师教研共同体,从而解决了跨学科育人中的“统”与“分”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解决综合而复杂的问题的能力。
  四、“风云瞭望”项目取得的成效
  1.打破学科界限,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风云瞭望”项目以社会议题为研究情境,以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引导教师从单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高度契合新高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最终体现在高考成绩上,我校新高考四年来,学生成长率逐年大幅攀升,高分段、高分层人数、达线率等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2.引导深度学习,提升了学生思维品质。对社会议题的跨学科研究,使各学科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既拓宽了学科学习的视野,也促进了学科素养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校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奥赛中、在作文大赛、金钥匙比赛中屡获佳绩,年获奖人次300多,在同类型学校中遥遥领先。
  3.促进互学共研,建构起跨学科教师共同体。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以项目为单位的跨学科教师团队,经常在一起研发跨学科课程、探讨跨学科教学方法、共享跨学科教育资源,多学科教师间逐渐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不仅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也为跨学科协同育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4.创新教育管理,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风云瞭望”项目于2023年8月获泰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先后被表彰为“江苏省中小学思政育人特色学校”“泰州市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校”“泰州市教学质量先进学校”“行政班+走班”教学管理改革实践先进学校等。《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教育专业报刊,以及“学习强国”“交汇点”等国家、省、市各类媒体先后多次报道推介我校通过“风云瞭望”项目实现育人方式改革的经验和做法。
  五、“风云瞭望”项目可提炼的经验
  1.以社会议题为载体,拓宽高中跨学科育人的实现路径。将社会议题引入跨学科学习,融合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解决真实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2.聚焦现实问题解决,项目化推进高中跨学科具身体验。该项目重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深化理解,形成更加立体、全面的认知。从项目主持、方案制定、话题讨论、器材准备、资料整合和音视频制作等各个环节都让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直接而深刻的学习体验,实现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3.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走出高中跨学科校本化育人范式。“风云瞭望”聚焦社会议题,把学生从课本、教室、学校带入广阔而真实的社会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学科所学解决真实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和时代使命意识,深化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科协同育人路径提供了普通高中的校本化范式。
  六、“风云瞭望”项目下一步发展计划与展望
  1.双高联动,实现从“相切圆”到“相交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指出“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目前的关系,就像是两个圆,外相切而不相交,相切点就是高考”。为实现双高衔接,从“相切圆”走向“相交圆”,我校“风云瞭望”项目计划与相关高校合作,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方向,围绕社会议题设置“双高”联合研究项目,建构更科学、更丰富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开辟更开阔、更多元的育人路径,培养出学业成绩优、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学子。
  2.数字赋能,激活高中跨学科育人一池春水。充分利用学校“智慧校园”平台,组建多样化的项目活动群,开设校园智慧图书馆、班级“风云瞭望”阅读角、校园数字云等平台,以“五育”融合为出发点,将项目化学习引进各学科课堂,渗透拓展打造“1+2+N”的“风云瞭望”场域。“1”指学校“智慧校园”平台,“2”指线上线下两类活动开展方式,“N”指学校各类学科社团。让数字赋能跨学科学习,激活学生能力和素养提升的一池春水。
  3.实践体悟,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将社会性科学议题引入高中课堂,设计能让学生“下沉”进入、获得具身体验的实践场所,创设情境让学生判别在社会议题中的自我站位、多立场之间可能出现的争议、议题解决涉及的多学科视角等,从而识别议题的复杂性,对议题进行系统分析。设计一系列驱动性问题引导和推动学生之间的协作探究,合作提出议题解决方案,通过社会性科学推理来协商得出共识。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用、做中融,即做中学知识、做中用知识、做中融合多个学科,以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成长为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