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大农村,部分孩子由于各种原因,面临生活困难、养护缺失等问题。过去,他们主要依靠政府补助、爱心人士零星照顾,缺乏制度化长效关爱。2023年,赣榆区委区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成立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少年发展支持中心(下称“中心”)。中心占地36亩,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建有宿舍、餐厅、活动室、研修室、运动场、劳动基地等。中心已入住47名孩子(还在继续接收),涉及12个乡镇、40个家庭。中心以“小桔灯照亮回家的路”为文化意象,在亲情补偿基础上,进行思想引导、文化引领、学业帮扶等,孩子在品德、习惯、体质、学业、劳动技能等方面,均有较好改善和提高,资助育人实践取得明显成效。
一、聚焦民生,倾心打造困境儿童幸福之家
(一)桔灯之光---高位建设,兜实民生事业底线
由于家庭变故,出现了部分孤儿或事实无人抚养孩子,他们面临诸多问题,一旦失学失管,极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兜实民生事业底线,打通民生工程“最后一公里”,赣榆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了青少年发展支持中心。
在推进高标准建设过程中,赣榆区建立“6+N”工作联动机制。编制部门审批定编,财政部门兜底预算,民政部门认定资格、管理资金,教育部门调配师资、日常监管;乡镇细致排查、动员入住,国有企业建设工程、采购设备;其他部门协同配合,共情共建。
中心从2023年8月建设,12月首批困境儿童入住,体现了赣榆区立足民生事业、办好高质量教育、实现从“保障型”经济资助到“发展型”资助育人的人民情怀,像桔灯光源,一打开,便瞬间照亮困境儿童前行之路。正如中国共产党赣榆区二届七次会议强调:要坚持共建共享,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中国式现代化在赣榆大地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二)桔灯之暖---家庭模式,打造温馨成长之家
中心聚焦困境儿童分布零散、教育简单、管理薄弱短板,以“小桔灯照亮回家的路”为文化主题,倾情打造“家庭”运行模式,让孩子在“家庭式”温暖氛围中健康成长。
1.我们有家了。中心就是孩子新家,孩子入住之前,进行全面体检,到新家先进行洗浴、理发、换新衣,安排四人一间宿舍,男孩宿舍“扶光居”、女孩宿舍“望舒阁”由孩子设计、装点;中心提供营养饭菜、崭新衣物,专用校车。白天,送到镇里上学,下午放学,接回家。晚上,孩子们在自修室完成作业,或在阅览室读书,做游戏、看电视。每天每夜陪伴,中心老师都变成了孩子口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5岁的夏春明高兴地说:“我有家了”。
2.孩子变好了。困境儿童成长最大问题是原生家庭不健全,导致监护、教育缺位,生活、行为习惯差,品质良莠不齐。为此,中心构建“文化+”教育体系,全方位引领孩子向好向善。
“小桔灯”文化引领。“小桔灯照亮回家的路”文化主题,蕴含着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真正做好民生兜底保障的美好愿景。校标上楼,每天仰望;家风、家规上墙,饭前齐读,寝前齐诵。通过文化浸润,培育爱党爱国情怀,让“互爱、善良、感恩、责任”“品必善良敦厚、情为兄弟姊妹、学需拼搏向上、进要报效国家”家风家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守望者”全员导师。中心教职工都是孩子成长导师,以“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的至善情怀,全天候陪伴,实行“一生一档、一生一策”,心系孩子冷暖,关注孩子成长,从刷牙洗脸,到就餐就寝,以40字“容止格言”为标准,亲身示范,严慈相济,托举孩子向上成长。经过老师倾情教育,孩子变化巨大,入住时自卑、脏乱、打架、说谎、骂人等现象基本消失,大多能做到生活上“齐聚勤洁”,心理上“阳光敞亮”,学习上“争先恐后”,中心大家庭其乐融融、团结向上。
“小桔灯”志愿服务。有160多名爱心人士参与志愿服务,其中有教师、心理专家、大学教授等。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杨红萍在中心设立“红榆伞检护未来”工作站,和孩子们交流思想,护佑成长。连云港市检察院“心心点灯”关爱基地接续行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专家教授深入中心,指导育人工作。清华大学等大学学生和孩子们同游戏、话人生,做心灵朋友,用成长影响成长。
“小桔灯”儿童团。以“我们是家的守护者”为指引,以“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健康自强”为目标,成立“小桔灯”儿童团,大带小,小学大,同伴互助,共同成长。
3.大家长见识了。困境儿童普遍存在学习被动、特长短缺、见识不足等问题。中心开设“六艺里”课程,培养孩子兴趣特长,孩子在书法班、编程组、跳绳队、合唱团、足球俱乐部、蛋糕制作坊中学得认真,练得开心,有愉悦,有收获。开设“童”舟共济研学课程,组织孩子到全国道德模范---方敬纪念馆,学习方老终生助学的高尚情操;到抗日山烈士陵园,学习革命英烈为国为民的英雄精神;到丝路小镇,培养保护生态的环境意识;中国好人徐建红、江苏省十大志愿者严月梓等多次组织走进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市图书馆、海事局、大剧院,通过观赏、体验,开阔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意识,让孩子体会人生价值和意义。开设“我能干”生活劳动实践课程,整理衣物,打扫房间,种植作物,饲养家禽,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孩子在新家中,得到良好教益,取得了长足进步,有两名孩子在江苏省青少年创意编程大赛中获得三等奖,1名参加合唱比赛获一等奖,5名被评为校“三好学生”,4名在运动会取得前三名成绩,12名获学习进步奖。孩子们自信心逐渐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三)桔灯之亮---社会参与,共建良好教育生态
困境儿童关爱工作,需要全社会参与。中心成立以来,政府部门、人民团体、爱心人士高度关注,携手汇成大爱磅礴力量。北京允泰公司捐款50万元,赣榆农业银行捐献价值20余万元电脑,江苏红动服饰无偿供应校服被褥。截至目前,各界捐款捐物150余万元。各级领导、大学教授、企业家,走进中心,和孩子们谈话谈心,给予精神关怀。正是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生态才有更健康和谐的发展。
中心成立后,得到各级领导高度关注。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关心下一代组委会、江苏省教育厅、连云港市各级领导,多次到中心调研,连云港市、江苏省资助育人现场会相继在中心召开,对中心工作给予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二、首试成功,区域推进民生事业持续发展
中心作为党与政府暖心工程,区领导亲自擘画,从人财物、政策方面全力支持,聚焦群众关切,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充分彰显兜牢民情民生履职尽责的使命担当。通过系统设计和有效实施,贯彻江苏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关于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指导意见》精神,由“保障型”经济资助到“发展型”资助育人转变,初步探索困境儿童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建构支持困境儿童向美发展的教育生态。
下一步将在完善收住程序、构建系统课程、有效干预风险、提升导师素养、科学考核评价等方面健全制度,保障民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中心坚守初心,率先而行,打造了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鲜活样板。目前赣榆区首试成功,连云港市将在全市推广,为打造资助育人新样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