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发端于2006年,是由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创意发起,并逐步推广到全省、全国的一项主题教育活动。18年来,将艺术活动与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在儿童心中种下“中国”的种子,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2022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勉励,希望把“童声里的中国”活动办得更好,推出更多优秀作品,为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多作贡献。
一、聚焦荣辱观,“童声”首唱南通州
童声唱响江海,新童谣育新苗。
如何用优秀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占领青少年学生思想领地,如何让当代儿童从小拥有中国心、中国情、中国根?2006年,通州区区委宣传部策划组织,教育系统积极参与,发起了“童声里的中国——唱响荣辱观”新童谣征集推广活动。短短三个月,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1.23万份。结集出版的《童声里的中国——“唱响荣辱观”新儿歌精品集》在通州区实验小学首发,活泼灵动的童谣在通州实小蕊春园传唱开来。
这项活动得到了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部门的关心支持。“童声里的中国”每两年举办一次活动,每届围绕一个主题,系列活动迅速在大江南北铺展开来。
二、活泼地成长,蕊春“童声”唱响中国梦
理想在童谣中,家国在歌声里。
作为“童声里的中国”首批实验学校,通州实小以童谣为抓手,将宣传活动转化成育人项目,将审美教育与儿童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1.一月一写,以童谣育“中国心”
学校围绕“童声里的家乡”“童声里的中国”“童声里的世界”三大主题,开展每月一次的“蕊春童声”创作活动。形成了月月出童诗,人人写童谣的生动局面。每年的五月、六月是集中创作月,孩子们将最纯真的童心融在童谣作品里参加“童声”系列活动。18年中,孩子们共创作出5000多首童谣童诗童歌,参加11届少儿歌谣创作分享活动,并多次获奖。
在全国第十一届“童声里的中国”少儿歌谣创作大赛中,周奕江同学创作的《赛跑》荣获童谣创作学生组一等奖。“三岁时,坐爷爷的电瓶车,和路边的小树赛跑;八岁时,第一次坐高铁,和呼啦啦的风儿赛跑……今天,坐上国产大飞机,和新时代的步伐赛跑!”童谣以小见大,歌颂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2.一日三诵,以童谣抒“中国情”
学校以“童声里的中国”优秀作品集为教材,指导学生晨读、午习、暮诵,定期开展童谣朗诵会。在第八届“童声里的中国”颁奖大会上,王笑梅书记将思政课搬到体育馆,带着全场2000名孩子诵读《从小跟党走》:“从小跟党走,永远不掉队,长大要做党的人,祖祖辈辈不后悔!”声情并茂的朗诵抒发了浓浓的爱党爱国情,中央电视台实况播出。
3.一季多唱,以童谣歌“中国韵”
学校在每天午间“今日童声”栏目,定时播放童声获奖歌曲。每届分享会,《童声里的中国》主题曲的演唱是通州实小合唱团的专属。2024年获奖歌曲《最美的遇见》由通州实小蕊春合唱团首唱,在央视播出后,吸引了全国的小朋友一起传唱。
4.一诗一演,以童谣立“中国志”
学校成立了“童谣表演社团”,孩子们唱童谣,演童谣,把喜欢的童谣搬上一届一届“童声里的中国”分享会的舞台。赵伊纯同学一年级就上台表演童谣,先后担任两届分享会主持。长大后的她在海外名校学习期间积极传递东方舞蹈和中国文化,2024年3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了她的故事。小展演,大人生;小舞台,大志向;小童谣,大世界。
5.一生一改,以童谣展“中国表情”
小小童谣可育人、能暖心。一天,张甲男老师读到一个孩子写的《影子》:“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在我孤单的时候陪着我。有时候影子也不见了,只剩一个孤单的我。”短短四行,“孤单”两次出现!老师“窥探”到留守儿童内心的小秘密。于是,老师跟她一边聊一边修改:“‘影子是我的好朋友,悄没声儿地跟着我。偷偷跟着太阳溜走了,悄悄随着月亮回来了。我就知道,影子舍不得我,永永远远陪着我。’这样一改,孤单的情绪不见了,孩子的笑脸回来了。孩子也得到鼓励——要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童谣这扇“窗户”,为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洒进更多阳光,让孩子拥有乐观向上的中国表情。
三、四面八方打开,“童声”处处有回响
童声唱响中国,童声走向世界。
通州实小“童声”活动,由“童谣”打开,走向童话、童诗、童歌、童画、童剧、童影等多种样态。同时,不断延伸“童声”内涵,“童声”不仅是名词,更是一个动词。通过丰富“童声”意蕴,实现“以歌达美,以美怡情,以情启智,以智赋能,以能砺养,以养立人,以人强国”的育人理想。
1.童声系列化主题,传递中国精神
为提升少年儿童精神素养,培养新时代好少年,学校构建“美德伴我成长、唱支歌给党听、放飞中国梦、成长的歌谣、童心永向党”等“童声里的中国”十大育人系列主题,在“童声”中传递中国精神。
2.童声项目化学习,彰显中国价值
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孩子以美冶情,涵养品行,学校开辟“童声里的中国”系列主题探究项目,如采风研学、情境创演、校本登台秀、海外评点……把“童声里的中国”由一个活动发展为校本化、立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
3.童声微课堂,助孩子树立中国意识
童声微课堂,着力体现“小即美好”的理念。《小纸片》、《家》、《爱党爱国爱红旗》等系列童声微课,在“童声”基地与新华社共同打造的“童声微课堂”栏目中播出,广受好评。陈桂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朗诵童谣《我和祖国比大小》,当朗诵到“祖国小,我很大。祖国藏在我心里,就是最美一幅画”时,老师问:“为什么说祖国‘小’我很‘大’呢?”孩子们说:“之所以说祖国‘小’,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把她装在心里,以身为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这样的童声微课,小主题蕴含大哲思,小童心装大中国。
4.童声传海外,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学校每年都会开启“童声里的中国”海外推广交流系列活动,与海外学生、友人共唱《童声里的中国》主题曲,共同体验南通地域非遗项目。《人民日报》海外版大篇幅点赞通州实小用艺术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四、星星点灯,“童声”联唱十八年
为童年点灯,好童声唱响大未来。
典型是活动发展的源泉。通州实小作为童声里的中国基地学校,走出一批批优秀学子:全国优秀少先队员邱子珺、新时代江苏好少年张正一、“埃特林根杯”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全球第一的雷羽……学校以美育人的创新实践,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高度赞扬,王笑梅书记执教的“童声里的中国”开学第一课三次亮相中央电视台。
推广是活动提质的双桨。通州区委宣传部、通州区教体局大力促进“童声”艺术精品的宣传、推广。《童声里的中国》主题歌编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童谣传唱覆盖江苏7000多所中小学;向全国推广童谣精品,惠及亿万少年儿童。
拓展是活动综合效益的绽放。立足校园,声起江海,放歌江苏,响彻全国,辐射海外,活动受众人数超过4000万。“童声里的中国”被评为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十大品牌,童声基地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通州实小获评“全国教育体统先进集体”。中央、省委领导多次亲切关怀指导,《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央视等媒体数百次聚焦、报道。
“童声”唱响十八年,通州区实验小学、通州区教体局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创新实践,不断求索,为新时期儿童思政教育探索更有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