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园区教育积极响应《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立足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设,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迭代区域“易加教育”智慧平台,积极开辟教育数字化发展新赛道。以学为先,五育并举,建构“学教测评研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同心圆育人体系;数智融合,系统推进,破解学习资源不充分、教学适切度不高和评价方式单一等难题,不断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制约,构建“素养导向·教学评云端一体化”的因材施教新模式;基于循证评价,持续撬动教与学的变革,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亮点与做法】
“数字+智能”融合驱动,建构智能化的学习环境、精准化的学习模式和循证化的学习评价,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
(一)夯实支撑教改新基建
一是研发平台,搭建数字化载体。遵循“因需而建、因用而优、因研而新”的理念,采取UGBS协同推进机制,历经十年,从1.0到4.0迭代升级,依托5G教育专网,形成服务“学教测评研管”全领域、全业务、全流程的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并注册国家级“易加”商标,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平台支撑。
二是建设资源,丰实数字化内容。依据知识图谱、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图谱,自主建设全学程优质资源,实现国家课程全覆盖,并对接国家、省智慧教育云平台,为自主学习、按需学习、差异化学习提供体系化资源支撑。
三是积淀数据,形成数字化资产。建设区域智慧教育“大数据应用”“数字化学习”两大实验室,打造数据仓和驾驶舱,让数据汇得拢、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实现可视化呈现、关联性运用,赋能教育变革。
(二)探索因材施教新路径
一是探索“素养导向·教学评云端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托“易加教育”,构建主题式、项目化等新型学习支架,赋能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要素充分交融,凸显数字课程支撑、个性评价助力、学习社群聚合等特点,人网融合驱动“整体、精准、开放、融浸、激趣”“五教”策略,实现“自主学、隐形教的‘前学’”“合作学、精准教的‘共学’”“个性学、智能教的‘延学’”全学程覆盖的因材施教。二是建构“三环·三机制”行动范式。区域行政主导、教研协同,搭建覆盖“课程、教学、评价”三环节因材施教支撑体系,完善“点上开花”(教改实验校落地改革)、“线上结果”(各集团校创新月度汇课改展示)、“面上出彩”(跨区域协同与辐射推广)三大保障机制。
(三)构建数据循证新评价
一是优化评价指标,科学采集数据。围绕“学生、教师、学校”三个维度,开发区域学业质量、学业负担、命题质量、教师人才指数、学校综合发展指数和区域均衡发展指数等评价指标框架,汇聚多维数据,为精准诊断、多元评价创造条件。
二是深化结果运用,数据循证改进。利用“易加AI课堂评价”“易加综素”“易加分析”等平台,依托学习数据的自动汇聚与智能分析技术,形成循证助学、循证施教、循证行管的数据循证改进路径。
【问题与破解】
当前,基础教育亟待破解三大问题:一是优质教学资源不足。难以实现资源按需选择、关联推送、充分交互与共享;二是教学适切度不高。被动学习、陪同学习、低效学习现象普遍,个性需求难以得到尊重和满足;三是评价标准单一。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导向不合理、方法不科学,使个体成长的价值被矮化、被忽视。园区着力从三个方面破解:
(一)数智赋能教育供给变革
依托“易加教育”平台,建设体系化、结构化、精品化学习资源,覆盖全系列国家课程,资源总量537多万个、容量79TB。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开启资源遴选与淘汰机制,全样本采集与分析伴随性学习数据,设计个性化学习方案,关联推送鲜活、个性、交互、智能适配的学习资源,深受学生喜爱,学生把“易加教育”亲切地称为“易爸爸”“易妈妈”,学生“在家门口”就能用到好资源、遇见“好教师”。
(二)数智赋能学习方式变革
坚持学为中心,建构“素养导向·教学评云端一体化”教学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推进“主题式、项目式、混合式、协作式、自主式、全链式”六大学习方式变革,让学习以学生自己喜爱的方式发生。同时开展 AI 课堂教学循证与评价研究,引导教与学方式变革,关注主动学习和高阶思维培养,激活学生探究欲与创造力,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促进高质量因材施教走深走实。
(三)数智赋能教育评价变革
构筑起“三段三维式”评价模型,即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三个阶段和“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三个维度,科学研制指标体系,实现评价的“全对象、全过程、全维度”覆盖。在“易加教育”平台支撑下,开展10年学校发展性评价、10年教师人才指数测评、3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及 9 年 16 轮园区质量监测,横向观差异,纵向看发展,个性促提升。对接国家SEED平台,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育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与诊断导向的水平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
【成效与经验】
多年来,园区坚持“数智融合”赋能高质量因材施教,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业质量、艺体发展、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在国家、省市各项监测中表现优异。项目核心成果荣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数智融合经验在《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多次专题报道,在国内国际论坛交流,并在全国教育数字化现场推进会上展示汇报,辐射新疆、贵州等33个省市40余所学校。2023年12月获评江苏教育现代化先行区实践基地,2024年8月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三角分中心”落户园区。
园区中小学省智慧校园创建达标率100%,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启自主性、个性化、自适应学习的喜人样态,学生会学、乐学、轻负高效,有力推进“双减”政策落地,优质均衡区域创建成果显著,形成可复制的区域实践经验。
(一)整体架构数字化育人新体系,支撑高质量因材施教
园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始终围绕服务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整体架构技术赋能的新型教学、科学测评、高效研训、数字智理的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同心圆”育人新体系。“学教测评研管”一体化推进,支撑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科学建构一体化教学新模式,践行高质量因材施教
园区立足课堂主阵地,坚持学为中心,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优教,建构“素养导向·教学评云端一体化”教学模式。前学、共学、延学环环相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习得研”,实现教学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双闭环,让经验、数据和智能有效融合,因材施教,减负增效。
(三)系统打造数智化治理新样态,保障高质量因材施教
构建数智赋能的教育质量“5+1”跟进式多循环治理新模式。“5”即厘清五大环节:基于问题,确立项目;工具研发,实施监测;数智分析,科学诊断;明确方向,跟进改革;循证指导,解决问题。“1”即形成一校一策,动态评估,螺旋上升,闭环推进的新样态,保障高质量因材施教。
【计划与展望】
下阶段,园区将以立德树人为导向,践行“新课改”、推进“新评价”、构建“新治理”、促进“新成长”,迭代易加教育5.0,打造园区教育专属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出“AI 助学”“AI助教”“AI助管”等智能助手,构建“物理+数字+智能”于一体的人智协同新空间,用好人工智能这把“金钥匙”,持续深化数智融合的高质量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