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省级

“小集群”撬动“大教育”

——“集群式发展”破解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办学难题

作者: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体局、新兴小学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问题提出
  受城市化进程、经济社会转型和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影响,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呈现出“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城挤村空”的典型二元结构格局。截至2023年,全区小规模学校共17所,生源平均数487 人,校均服务村庄2个、服务人口数量约8000人。小规模学校布局相对分散、优质资源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也影响了区域教育生态健康发展。为充分激发小规模学校发展活力、弥补区域教育发展短板,经开区教体局以新兴小学为领衔,探索出乡村小规模学校“集群式发展”路径。
  二、解决措施
  “集群式发展”是指小规模学校通过搭建“同质横向集群”+“优质纵向集群”的二级集群发展共同体,施行“同质互助”+“优质引领”的自主实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在经费、设施、师资、管理、课程教学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组成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内涵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学校集群的“共振效应”及其新高势能,形成乡村小规模学校“聚力成势”的后发效应,从而实现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富有特色、充满生机、和谐有序”地发展。
  第一级集群是指“同质横向集群”。由一批地域相近、校情相似的学校组成的发展共同体,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同提升,这是集群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第二级集群是指“优质纵向集群”。在第一级集群基础上,通过区域内、跨区域、跨行政层级和跨学段等形式,采取紧密型、分散型、贯通式等多种方式,扩大优质资源供给,辐射引领一级集群校发展提升,同时在咨询评估中贡献自身智慧,锻炼眼力和判断力,在提升培训中提炼表达方式,锻炼笔力和思维力,在经验交流中提供管理经验,锻炼脑力和领导力,实现集群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一)因地制宜,学校发展“集群共生”
  自2018年始,经开区教体局充分调研,结合地理区位、学校文化背景及特色,相继出台《经开区小规模集群式发展指导意见》相关文件,搭建了同质小规模学校横向集群和多样态优质学校纵向集群的整体框架。新兴小学作为领衔校,协同区域内城东实验小学、大黄山实验小学、和平东路小学、大庙小学、长安路学校五所地域相近、校情相似的学校开启了集群发展的探索实践,通过“潜心课程开发,提炼内涵特色”“优化资源整合,改善办学条件”“助力教师发展,深化教学改革”三项行动,率先打造出小规模学校集群样态,鼓励学校以创造共同的集群学校教育价值为目标,开展校际合作。注重发挥各校校长的主动沟通协调能力,按时间节点、任务主题定期联合开展管理者会议、教学研讨,逐渐增强学校、师生、社会对“集群发展”的认同感。
  (二)立足校本,课程开发特色互补
  2020年,领衔校新兴小学借力江苏省内涵项目“手脑相谐玩创童年——基于集群式发展的‘玩创’课程基地建设”,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育人目标,以“玩中学,学中创”为育人理念,联合集群学校共同开发建设课程体系,从语言、科技、艺术、体育四大领域重组学习内容,优化育人方式。
  对在地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根据每所学校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已有基础,精准定位,合作开发既满足学生生长需求,又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新兴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长安路学校的健康教育,城东实验小学的科技教育,大黄山实验小学的艺术特色等,课程内容互补,学习方式多样,通过技艺互传、线上同步互动课堂等形式,成为集群学校共享品牌课程。
  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基于学情相似,群校合力打造“意—动—评—享”课堂样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意义建构、主动参与、评价反馈和共享交流,关注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美美与共,优质资源常态共享
  共享优质学习空间。校际之间加强合作,实现教学设施、设备、场馆、图书等资源共享。在区教体局专项经费支持下,集群学校分别升级改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科场馆,彼此功能互补,避免设备重复购置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集群学校结合区域资源优势,联合共建多维校外学习实践基地。与徐州园博园、赵疃林场合作,积极开发植物园探秘基地等体验场;用好丰厚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与区内恩华药业、徐州市农科所、徐工集团合作,共创科技研学基地,弥补小规模学校学生缺少感知社会前沿科技的经历缺憾。
  集群校通过名优教师常态性流动、数字化资源平台搭建、校外研学基地共建共享等措施,呈现出“集群学校内外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浸润式教育场境。
  三、取得成效
  (一)全面推动小规模学校优质发展
  校际关系更加融洽。集群学校围绕共同目标,定期研讨管理事务、交换信息、互相听取建议,在协同合作中分享经验,进一步建立起教育归属感,校际关系逐步转向合作共赢,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集群校共获得江苏省内涵项目4项,科研课题11项。教育规模效益提高。若干所小规模学校组成集群,优质资源共享,精准使用办学经费,有效节省成本,整体上扩容办学规模、增强了办学声誉,社会认可度、家长满意度不断增强。
  (二)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集群办学中,学生们享受到更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同伴互动、教师指导更充分,学业成绩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力、学业质量大幅改善。学习体验更加丰富。学校集群中,课程资源、名师资源远超过单一小规模学校所拥有的数量,定期参加跨校组织的体育比赛、戏剧表演、手工作品展示等,有效拓宽了学习视野,提高了学生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名师走校、集体教研,分享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实施“集群式发展”行动以来,集群校通过实施“菁才强师工程”,强调团队协作和集体智慧的发挥,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团队建设。教师职称结构得到优化,高级职称教师由原来的5%上升为17%,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得到增强。通过定期专业培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课堂管理、师生互动等各方面更具专业性,近三年来,集群学校教师共研发特色课程65门,获得区、市级优质课87节,同比增长190%,教师工作信心和价值感提升。
  四、经验启示
  (一)构建了集群式发展的共享体系
  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的理念在于通过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促进校际协同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效率与质量提升”的三重目标。经开区教体局在破解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办学难题探索中,形成以国家层面的“制度性支持”为依据,地方行政力量的“投入性和治理性支持”为主导、学校层面的“治理性和专业性支持”、社会、企业层面的“参与性支持”为支架的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有机系统,实现资源的转化与创生。
  (二)抓住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这些学校虽然规模小,但覆盖范围广,是国家教育公平的最直接体现。只有找准关键问题,优化发展路径,才能实现现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开区教体局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抓住促进教育质量的关键影响要素——人力、物力、财力、课程教学、管理资源,全面掌握各学校资源需求、教师跨校合作需求、学生学习需要、社区家长期望等各类信息,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和加强督导检查等措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持续提升学校集群发展质量。

责任编辑:李朋飞

“小集群”撬动“大教育”
——“集群式发展”破解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办学难题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体局、新兴小学
  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问题提出
  受城市化进程、经济社会转型和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影响,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呈现出“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城挤村空”的典型二元结构格局。截至2023年,全区小规模学校共17所,生源平均数487 人,校均服务村庄2个、服务人口数量约8000人。小规模学校布局相对分散、优质资源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也影响了区域教育生态健康发展。为充分激发小规模学校发展活力、弥补区域教育发展短板,经开区教体局以新兴小学为领衔,探索出乡村小规模学校“集群式发展”路径。
  二、解决措施
  “集群式发展”是指小规模学校通过搭建“同质横向集群”+“优质纵向集群”的二级集群发展共同体,施行“同质互助”+“优质引领”的自主实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在经费、设施、师资、管理、课程教学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组成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内涵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学校集群的“共振效应”及其新高势能,形成乡村小规模学校“聚力成势”的后发效应,从而实现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富有特色、充满生机、和谐有序”地发展。
  第一级集群是指“同质横向集群”。由一批地域相近、校情相似的学校组成的发展共同体,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共同提升,这是集群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第二级集群是指“优质纵向集群”。在第一级集群基础上,通过区域内、跨区域、跨行政层级和跨学段等形式,采取紧密型、分散型、贯通式等多种方式,扩大优质资源供给,辐射引领一级集群校发展提升,同时在咨询评估中贡献自身智慧,锻炼眼力和判断力,在提升培训中提炼表达方式,锻炼笔力和思维力,在经验交流中提供管理经验,锻炼脑力和领导力,实现集群校,尤其是小规模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一)因地制宜,学校发展“集群共生”
  自2018年始,经开区教体局充分调研,结合地理区位、学校文化背景及特色,相继出台《经开区小规模集群式发展指导意见》相关文件,搭建了同质小规模学校横向集群和多样态优质学校纵向集群的整体框架。新兴小学作为领衔校,协同区域内城东实验小学、大黄山实验小学、和平东路小学、大庙小学、长安路学校五所地域相近、校情相似的学校开启了集群发展的探索实践,通过“潜心课程开发,提炼内涵特色”“优化资源整合,改善办学条件”“助力教师发展,深化教学改革”三项行动,率先打造出小规模学校集群样态,鼓励学校以创造共同的集群学校教育价值为目标,开展校际合作。注重发挥各校校长的主动沟通协调能力,按时间节点、任务主题定期联合开展管理者会议、教学研讨,逐渐增强学校、师生、社会对“集群发展”的认同感。
  (二)立足校本,课程开发特色互补
  2020年,领衔校新兴小学借力江苏省内涵项目“手脑相谐玩创童年——基于集群式发展的‘玩创’课程基地建设”,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以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育人目标,以“玩中学,学中创”为育人理念,联合集群学校共同开发建设课程体系,从语言、科技、艺术、体育四大领域重组学习内容,优化育人方式。
  对在地资源进行课程化开发。根据每所学校的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已有基础,精准定位,合作开发既满足学生生长需求,又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新兴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长安路学校的健康教育,城东实验小学的科技教育,大黄山实验小学的艺术特色等,课程内容互补,学习方式多样,通过技艺互传、线上同步互动课堂等形式,成为集群学校共享品牌课程。
  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基于学情相似,群校合力打造“意—动—评—享”课堂样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生的意义建构、主动参与、评价反馈和共享交流,关注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美美与共,优质资源常态共享
  共享优质学习空间。校际之间加强合作,实现教学设施、设备、场馆、图书等资源共享。在区教体局专项经费支持下,集群学校分别升级改造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科场馆,彼此功能互补,避免设备重复购置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集群学校结合区域资源优势,联合共建多维校外学习实践基地。与徐州园博园、赵疃林场合作,积极开发植物园探秘基地等体验场;用好丰厚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与区内恩华药业、徐州市农科所、徐工集团合作,共创科技研学基地,弥补小规模学校学生缺少感知社会前沿科技的经历缺憾。
  集群校通过名优教师常态性流动、数字化资源平台搭建、校外研学基地共建共享等措施,呈现出“集群学校内外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浸润式教育场境。
  三、取得成效
  (一)全面推动小规模学校优质发展
  校际关系更加融洽。集群学校围绕共同目标,定期研讨管理事务、交换信息、互相听取建议,在协同合作中分享经验,进一步建立起教育归属感,校际关系逐步转向合作共赢,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集群校共获得江苏省内涵项目4项,科研课题11项。教育规模效益提高。若干所小规模学校组成集群,优质资源共享,精准使用办学经费,有效节省成本,整体上扩容办学规模、增强了办学声誉,社会认可度、家长满意度不断增强。
  (二)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在集群办学中,学生们享受到更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同伴互动、教师指导更充分,学业成绩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力、学业质量大幅改善。学习体验更加丰富。学校集群中,课程资源、名师资源远超过单一小规模学校所拥有的数量,定期参加跨校组织的体育比赛、戏剧表演、手工作品展示等,有效拓宽了学习视野,提高了学生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名师走校、集体教研,分享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实施“集群式发展”行动以来,集群校通过实施“菁才强师工程”,强调团队协作和集体智慧的发挥,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和团队建设。教师职称结构得到优化,高级职称教师由原来的5%上升为17%,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得到增强。通过定期专业培训,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课堂管理、师生互动等各方面更具专业性,近三年来,集群学校教师共研发特色课程65门,获得区、市级优质课87节,同比增长190%,教师工作信心和价值感提升。
  四、经验启示
  (一)构建了集群式发展的共享体系
  小规模学校集群发展的理念在于通过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促进校际协同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效率与质量提升”的三重目标。经开区教体局在破解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办学难题探索中,形成以国家层面的“制度性支持”为依据,地方行政力量的“投入性和治理性支持”为主导、学校层面的“治理性和专业性支持”、社会、企业层面的“参与性支持”为支架的多元主体协同共建的有机系统,实现资源的转化与创生。
  (二)抓住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
  这些学校虽然规模小,但覆盖范围广,是国家教育公平的最直接体现。只有找准关键问题,优化发展路径,才能实现现阶段的历史性跨越。经开区教体局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抓住促进教育质量的关键影响要素——人力、物力、财力、课程教学、管理资源,全面掌握各学校资源需求、教师跨校合作需求、学生学习需要、社区家长期望等各类信息,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政府责任和加强督导检查等措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持续提升学校集群发展质量。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