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省级

课堂转型:回应时代发展关切的“梁溪答卷”

作者: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变革课堂就是变革教育,变革课堂就是变革未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而课堂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围绕课堂转型开展教学范式、学习支架、学业评价等研究,通过“深度学习·思维课堂”引领育人方式整体变革,践行“在全域、在全校、在每一间教室”的草根田野实践,引领全域师生在日常教学中“人人可创”“人人敢创”“人人能创”,让改革的基因流淌在梁溪教育人的血液中,以课堂转型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螺旋上升。
  科学规划,重塑区域课改新秩序
  2016年,无锡市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合并为梁溪区,区划调整重构了区域教育发展的布局和生态,在拓展教育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在大面积的教学调研中发现:教师群体性的教改意识淡薄,浅层学习、惰性学习、假性学习的课堂依然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梁溪教育人从“深度学习”的视角重新审视学习的本质及课堂教学,整合教育行政、研训机构及学校力量,提出“深度学习·思维课堂”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主张,着力要素突破,探索教学改进策略,重构校本化课堂实践范式。
  一是顶层设计,制度先行。为改变课堂存在的弊端,梁溪区教育局发布系列文件支持课改整体推进。2018年1月,出台《梁溪区中小学推进“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指导意见》文件,以“一号工程”拉动区域课改的序幕;2018年12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指导意见》,提炼出“学得进—想得透—用得出”深度学习“九字诀”;2019年3月,出台各学科《“深度学习•思维课堂”实施指南》,提出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策略;2020 年1月,出台《关于深化中小学“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指导意见》,提出以科研的精神打造“自主任务单”,以任务单为载体推动深度学习;2020年3月,区教师发展中心出台中小学命题改革指南,以评价带动深度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评一体化;2024年9月,出台《梁溪区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稿)》,指导学校对国家课程方案的转化落地做出具体明确要求,以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区域课改走深走实做好政策保障。
  二是范式创新,建立模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2022年,在五年的区域探索和学校实践基础上,梁溪区形成了“1+3+X”区域课改模型,其中“1”是统帅区域课改的核心育人目标、核心教学主张,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为主线,以思维发展为突破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育人方式的深层次变革;“3”是课程改革的“三维”,即从整体型、选择型和保障型三个层面立体构建“梁溪课改项目任务群”,全方位推进区域课改工作;“X”是围绕“一核、三维”结合学校实际创生多项校本项目。“1+3+X”课改模型解决了学校不想变、不敢变、不会变、不能持续变的问题,激活了全区教师的改革热情和改革智慧,课堂教学呈现新面貌,学生发展彰显新气象,区域教育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关键突破,创生课堂教学新样态
  区域整体推进课改面临着诸多堵点痛点,如何打破?梁溪区通过统筹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等方面力量,推动课堂转型与学校教学实践的行动变化,引领学生从虚假学习走向真实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静态学习走向能动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
  “一个主张”孵化思维课堂样态群。梁溪区以“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教学主张引领教师站在深度学习视角重新认识课堂,推动“知识传递”向“学科育人”转型。同时,出台《梁溪区中小学全学科基本教学样态指南》,学校提炼出15种校本教学主张,出版《深度学习·梁溪表达》系列丛书。
  “一张单子”驱动学习方式深度变革。各学科教师研制与打磨全段、全科、全课的“自主学习活动单设计”,强调情境与任务的真实性,以表现性任务为载体实施循证式教学。“自主学习活动单设计”的研制和使用标志着梁溪区课改从理念设计、内容设计走向学习行为设计,也标志着区域课改从教师单兵作战走向团队协同作战,实现课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教师、全区域覆盖。
  “一张试卷”带动素养评价全面铺开。梁溪区聚焦“情境化测评、结构化设计、思维性引领、素养化表现”四大关键要素,对命题与评价体系进行全面革新,要求每位教师加入命题改革队伍,每学期设计一份“素养评价导向试卷”,以情境化命题撬动真实学习,由“选择性应答”转变为“建构性应答”,强调为学生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复杂问题解决思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一个平台”推动区域智慧教学展开。梁溪区打造基于为学生“数字画像”的“梁溪名师在线”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资源平台,突出“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协作研讨”的混合式教学形式。借助平台,学生提前在线自主学习,线下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深度协作研讨,实现课后双线作业实践,实现无障碍包容性学习、自定进度的个性化学习。
  专业支持,构建教研供给新体系
  教研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区域整体推进课改的能量“蓄水池”。梁溪区发起“深度教研行动”,打破传统教研供给主体单一、供给形式僵化、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总量短缺的困局,寻求教研供给侧的综合改革,以此撬动区域教学改革走向深入。具体包括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教学向导”模式,组建学科大教研组,围绕“有思维张力的大任务教学设计”提出根植校园文化的课堂主张,让“深度学习” 的理念落地生根;二是“教研联展”模式,教育集团总校和成员校统一教学常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定时定点定主题”的专题活动,在课堂提问、小组合作、课堂评价等方面作出改变,推动集团教研水平整体稳步提升;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模式,完善平台教学评估、智慧作业、交互评价等功能,通过个人、区域、团队等不同维度的资源汇聚,实现资源的生成与分享;四是“专家—教师”互动式教研模式,依托26个“高校支持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让专家以“进课程、进课堂、进科组”的方式进入到真实的课堂教学场域,将教学理念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每一位教师心中。
  系统梳理,擘画区域课改新方向
  从2018年至今,梁溪区通过6年践行“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探索研究和落地实践,整体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与教师育人水平。近年来,在江苏省现代化教育质量监测中以97.12的高分位列全市第一,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全省领先;区域学科教学形成五个一百,即百个学科教学高地,百个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百项精品学科实践课程,各学科培养百名种子教师,打造百节转型课例;各学校形成育人方式转型样本群,参评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奖成果丰硕,其中东林小学的“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下一步,梁溪区将持续推进以“深度学习•思维课堂”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改革,以“混合型学习”和“自主学习活动单设计”为双突破口,深化“梁溪名师在线平台”建设,尝试开展直播式、录播式、植入式、观摩式等多样化应用,完善平台教学评估、数据分析、交互评价等功能促进研修质量的提升,以数据的精准化、资源的多元化、供给的个性化实现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区域改革的“梁溪答卷”回应教育发展的时代关切。

责任编辑:李朋飞

课堂转型:回应时代发展关切的“梁溪答卷”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变革课堂就是变革教育,变革课堂就是变革未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而课堂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围绕课堂转型开展教学范式、学习支架、学业评价等研究,通过“深度学习·思维课堂”引领育人方式整体变革,践行“在全域、在全校、在每一间教室”的草根田野实践,引领全域师生在日常教学中“人人可创”“人人敢创”“人人能创”,让改革的基因流淌在梁溪教育人的血液中,以课堂转型实现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螺旋上升。
  科学规划,重塑区域课改新秩序
  2016年,无锡市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合并为梁溪区,区划调整重构了区域教育发展的布局和生态,在拓展教育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在大面积的教学调研中发现:教师群体性的教改意识淡薄,浅层学习、惰性学习、假性学习的课堂依然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梁溪教育人从“深度学习”的视角重新审视学习的本质及课堂教学,整合教育行政、研训机构及学校力量,提出“深度学习·思维课堂”区域课堂教学改革主张,着力要素突破,探索教学改进策略,重构校本化课堂实践范式。
  一是顶层设计,制度先行。为改变课堂存在的弊端,梁溪区教育局发布系列文件支持课改整体推进。2018年1月,出台《梁溪区中小学推进“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指导意见》文件,以“一号工程”拉动区域课改的序幕;2018年12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指导意见》,提炼出“学得进—想得透—用得出”深度学习“九字诀”;2019年3月,出台各学科《“深度学习•思维课堂”实施指南》,提出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策略;2020 年1月,出台《关于深化中小学“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指导意见》,提出以科研的精神打造“自主任务单”,以任务单为载体推动深度学习;2020年3月,区教师发展中心出台中小学命题改革指南,以评价带动深度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评一体化;2024年9月,出台《梁溪区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稿)》,指导学校对国家课程方案的转化落地做出具体明确要求,以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区域课改走深走实做好政策保障。
  二是范式创新,建立模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2022年,在五年的区域探索和学校实践基础上,梁溪区形成了“1+3+X”区域课改模型,其中“1”是统帅区域课改的核心育人目标、核心教学主张,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为主线,以思维发展为突破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育人方式的深层次变革;“3”是课程改革的“三维”,即从整体型、选择型和保障型三个层面立体构建“梁溪课改项目任务群”,全方位推进区域课改工作;“X”是围绕“一核、三维”结合学校实际创生多项校本项目。“1+3+X”课改模型解决了学校不想变、不敢变、不会变、不能持续变的问题,激活了全区教师的改革热情和改革智慧,课堂教学呈现新面貌,学生发展彰显新气象,区域教育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关键突破,创生课堂教学新样态
  区域整体推进课改面临着诸多堵点痛点,如何打破?梁溪区通过统筹课程、教学、教研、评价等方面力量,推动课堂转型与学校教学实践的行动变化,引领学生从虚假学习走向真实学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层学习,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从静态学习走向能动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
  “一个主张”孵化思维课堂样态群。梁溪区以“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教学主张引领教师站在深度学习视角重新认识课堂,推动“知识传递”向“学科育人”转型。同时,出台《梁溪区中小学全学科基本教学样态指南》,学校提炼出15种校本教学主张,出版《深度学习·梁溪表达》系列丛书。
  “一张单子”驱动学习方式深度变革。各学科教师研制与打磨全段、全科、全课的“自主学习活动单设计”,强调情境与任务的真实性,以表现性任务为载体实施循证式教学。“自主学习活动单设计”的研制和使用标志着梁溪区课改从理念设计、内容设计走向学习行为设计,也标志着区域课改从教师单兵作战走向团队协同作战,实现课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教师、全区域覆盖。
  “一张试卷”带动素养评价全面铺开。梁溪区聚焦“情境化测评、结构化设计、思维性引领、素养化表现”四大关键要素,对命题与评价体系进行全面革新,要求每位教师加入命题改革队伍,每学期设计一份“素养评价导向试卷”,以情境化命题撬动真实学习,由“选择性应答”转变为“建构性应答”,强调为学生创设基于真实情境的复杂问题解决思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
  “一个平台”推动区域智慧教学展开。梁溪区打造基于为学生“数字画像”的“梁溪名师在线”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资源平台,突出“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协作研讨”的混合式教学形式。借助平台,学生提前在线自主学习,线下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深度协作研讨,实现课后双线作业实践,实现无障碍包容性学习、自定进度的个性化学习。
  专业支持,构建教研供给新体系
  教研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区域整体推进课改的能量“蓄水池”。梁溪区发起“深度教研行动”,打破传统教研供给主体单一、供给形式僵化、供给结构失衡、供给总量短缺的困局,寻求教研供给侧的综合改革,以此撬动区域教学改革走向深入。具体包括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教学向导”模式,组建学科大教研组,围绕“有思维张力的大任务教学设计”提出根植校园文化的课堂主张,让“深度学习” 的理念落地生根;二是“教研联展”模式,教育集团总校和成员校统一教学常规,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定时定点定主题”的专题活动,在课堂提问、小组合作、课堂评价等方面作出改变,推动集团教研水平整体稳步提升;三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模式,完善平台教学评估、智慧作业、交互评价等功能,通过个人、区域、团队等不同维度的资源汇聚,实现资源的生成与分享;四是“专家—教师”互动式教研模式,依托26个“高校支持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让专家以“进课程、进课堂、进科组”的方式进入到真实的课堂教学场域,将教学理念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每一位教师心中。
  系统梳理,擘画区域课改新方向
  从2018年至今,梁溪区通过6年践行“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探索研究和落地实践,整体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与教师育人水平。近年来,在江苏省现代化教育质量监测中以97.12的高分位列全市第一,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全省领先;区域学科教学形成五个一百,即百个学科教学高地,百个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百项精品学科实践课程,各学科培养百名种子教师,打造百节转型课例;各学校形成育人方式转型样本群,参评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奖成果丰硕,其中东林小学的“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下一步,梁溪区将持续推进以“深度学习•思维课堂”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改革,以“混合型学习”和“自主学习活动单设计”为双突破口,深化“梁溪名师在线平台”建设,尝试开展直播式、录播式、植入式、观摩式等多样化应用,完善平台教学评估、数据分析、交互评价等功能促进研修质量的提升,以数据的精准化、资源的多元化、供给的个性化实现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区域改革的“梁溪答卷”回应教育发展的时代关切。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