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南通市教育局启动名师培养工程,制订《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型人才培养计划》,以5年为一个周期,建立名师培养的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经过5道程序遴选具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教师,共23名,集全市之力培养。第二梯队:遴选410名教师,市、县两级共同培养。第三梯队:遴选2000名教师,县(市、区)和学校共同培养。南通市教育局依托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成立了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特邀教育家李吉林、李庾南、师范教育专家朱嘉耀等顶尖名家负责名师培养的学术引领和专业指导,南通走上了一条建设“雁阵”共同体,培养“大国良师”的道路。2018年5月25日《中国教育报》头版以《为什么是南通——江苏省南通名师培养启示录》(上、下)推介培养经验。
一、创新举措
每位名师培养对象都是一只“奋飞的大雁”,每个共同体都是一个“和谐的雁阵”。众多教师发展的“雁阵”点亮了南通教师发展的广阔天空,培养了众多南通“大国良师”。专业化、标准化、精准化和协同化是新时代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目标追求,南通为此作出具有启迪意义的先行探索。
(一)建立体系化发展目标
1.终极目标:学生“终身发展”。南通名师培养的所有价值意义都聚焦在学生健康成长上。“名师成长得如何,学生发展说了算。”名师培养对象五年培养期结束,导师团要求他们展示学生发展成果,通过学生成长成果来表征检阅名师发展成果。从学生出发,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不断优化学生成长的生态和质态,永远是名师培养的终极价值追求。
2.总体目标:培养“大国良师”。建立明晰“大国良师”的内涵和标准。“大国良师”是在中国文化和教育实践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国式优秀教师,其基本特质是:有理想信念、格局大,有道德情操、境界大,有扎实学识、视野大,有仁爱之心、情怀大。专业标准分四个维度:师德与信念、知识与素养、能力与创新、学习与成长,设16项具体内容、48个行为描述点。
3.梯队目标:建设多彩“雁阵”。名师导师是曾经的名师,是“榜样雁”;名师第一梯队是南通教师的杰出代表,是“领头雁”;第二梯队是南通教师的中坚力量,是“强大雁”;第三梯队是南通教师的基础骨干,是“成熟雁”。每个梯队培养对象对自己的发展共同体而言,又是“领头雁”“示范雁”,在他们身后是其他南通教师群体和个体,共同支撑起南通教育发展的未来。
(二)确立系统化建设路径
1.市、县、校三级联动。南通市教育局是名师培养的领导机构,负责统筹谋划,局师资处负责中观指导,市教师发展学院负责具体协调,名师培养导师团负责日常培养工作,包括名师对象的培养、名师工作室的设计指导、管理考核;县(市、区)教育局和教师发展中心负责本区域名师培养的管理保障;培养对象所在学校是名师培养的主体,为名师提供必要条件,市县两级将培养经费列入预算,按时拨付,保障运行。
2.目标、模式、机制三维建构。高端定位培养目标,以培养李吉林、李庾南式教育家型名师为目标,把名师的师德涵养放在首要位置,创新培养模式,遴选一梯队形成共同体,增强名师成长的内驱力;实行导师负责制,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名师培养机制,市级主导、县区配合、学校支持,分层培养、分级负责,形成培养合力。
3.培养、引领、研发整体推进。一梯队培养对象选定后,导师团进行五年周期的培养。五年培养期结束后,进入第二阶段即中青年名师工作室建设阶段,具体分为三个层级:工作室规范建设阶段、创新发展阶段和高品质发展阶段。
(三)实施精准化发展策略
1.做优精准指导。南通名师培养采取导师和培养对象“一对一”精准培养、按学段学科“分组别”培养、重点对象“关注式”培养方式,彼此兼顾、错位发展、各显其能。根据需要对每个名师工作室共同体的师德师风、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育智慧、教育主张、教育科研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精准指导。
2.坚持开放联通。名师发展共同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坚持开放联通,保持信息和能量的流通和创造。提倡活动“四跨”:跨学段、跨学科、跨区域、跨学校;提倡工作室“四延”:以本学科本区域骨干教师为核心,延向农村、延向县区、延向师范定向生、延向其他学科;要求团队接触“四高”:高等学校、高校教授、媒体高知、高级实验室,站位高远,拓宽视野。
3.强化示范引领。名师在共同体中拔节,在示范服务中成长。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校园行”和送教送培走进基层学校,以同题异构、师徒同台献等形式,诠释教学主张,展示教学艺术。近两年来,近300位名优教师走进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完成示范课305节,同课异构371节,讲座300多场。组织256位名优教师与60所乡村学校长期结对。
(四)打造协同化激励文化
1.倡导共生共长。以建设“四有”好教师团队为引领,引导每个共同体提出文化主张:用共同目标凝聚共同学习的力量,提高团队归属感和使命感。全市共有省级“四有”好教师团队13个,市级“四有”好教师团队45个。导师团探索名师工作室管理机制,让优秀工作室成员建立“名师工作坊”,带动更多教师发展。
2.激发内生发展。以促进内生发展为目标,引导名师能动学习、持续改进,激起他们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帮助他们体认生命意义、获得身份认同、享受职业幸福。市教育局搭建让他们“放光”的舞台,举办教学成果、办学主张展示会,用外在激励激发他们教育改革的勇气,诱发他们自我发展“巅峰体验”。
3.关注持续发力。名师工作室建立初期要制定五年规划,导师团将规划目标分解成年度项目,年初与培养对象和工作室领衔人签订任务书,督促他们按期完成阅读、课改、送教、课题项目研究、写作等任务。年终进行考核,按考核结果进行奖励。培养周期结束时举办个人成长展示活动,考核合格、被评为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的,由市教育局授牌。
二、主要成效
1.获奖情况。先后培养五批名师培养对象116人。2012年起,成立名师工作室84个;获评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国家万人名师4人,获评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培养对象2人。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6项,一等奖27项,二等奖8项;获评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或苏教名家27人,省特级教师50人,中小学正高级教师51人,省教学名师9人,南通市园丁奖33人,出版专著92部(册),举办全国性展示研讨活动30次。
2.媒体推介。近20年,《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研究》等媒体介绍南通名师培养经验。“南通高品质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为被评为国培项目十大品牌之一;35个名师工作室在省级以上媒体做推介,全国25个省来南通学习名师工作室建设经验。王晓东名师工作室获评“全国十佳名师工作室”。导师团打造了一系列高端论坛品牌活动。
3.品牌影响。崔志钰、姜汉荣、王晓东、丁卫军名师工作室成为江苏省名师工作室。许卫兵工作室牵头成立“全国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联盟”,23个省276所学校加盟。姜树华在全国牵头成立由85所学校组成的“过言意共生的语文生活”联盟。名师导师团朱家耀、王笑君团长主编出版《师路纪程》,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南通样本》。导师团为年度《中国名师工作室发展报告》提供了大量范本,南通名师培养成为全国的典型标本。
新世纪以来,南通基础教育持续高位走强,“新时代教育之乡”美誉度不断提升,崛起的南通新生代名师作出了卓越贡献。反思名师培养工作,我们也发现在共同体标准化建设和名师精准化支持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我们将不断探索,建设更加多彩、更加优秀的名师发展“雁阵”,培养更多“大国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