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省级

实施全员导师制,提升育人协同力的教育行动

作者:镇江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面对基础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教书与育人脱节、家庭教育失衡、社会支持乏力等问题,镇江教育历经十二年区域探索与实践,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推进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破解班主任负责制的制度难题,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促进育人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发挥校家社育人的协同力量,取得了显著成效和社会影响力。
  一、基本情况
  1.制度建设。建立以班主任作为首席导师的全员导师团队,构建班主任统筹、导师协同、家长参与、学生自治的班级建设机制;明确导师的育人岗位职责,提升育人意识和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构建由导师主导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健全导师工作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以及学段衔接、管理运行等机制。
  2.发展历程。历经“三阶段”渐进式推进。探索奠基阶段,缘起于2013年润州区“班级教育小组”区域实践;提档升级阶段,作为“双减”改革任务,2022年制度化的“全员导师制”应运而生;2024年聚焦提升育人水准、完善配套机制,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3.工作内容。具体包括:(1)明确导师工作职责和岗位,建立导师匹配、管理运行机制。(2)实施“规范与指引、技能与素养、路径与策略、学生发展指导、家庭教育指导、社会协同联动”导师胜任力提升工程。(3)校内外协同联动,推动学校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构建学生发展社会支持系统。(4)强化科研引领,实施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前瞻性项目与内涵项目6项,开展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1项,市级专项课题25项、区域学校招标课题28项等研究。
  二、创新亮点和做法
  1.创新育人机制,提升教师育人协同力
  (1)多元匹配,互动引领成长。在双向选择、统筹协调基础上,建立多元师生匹配机制。指导学生制定适切的个体发展目标,加强师生交流沟通,建设“快乐成长”小组等成长共同体,发展良好朋辈关系,落实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向导等导育工作。
  (2)凝聚智慧,协作共同治班。构建以班主任为首席、导师协同的班级教育团队。班主任统筹班级日常工作,导师协同开展班级建设,建立“日碰头”“周例会”“月研判”工作制度,加强个案研究,强化家校联动,谋划主题导育活动。 
  (3)学段衔接,贯通导育工作。遵循规律明确学段育人目标,确定导师工作重点,区分不同学段的实施方法和路径,建立“一生一档”交接机制,明确心理准备、习惯养成等衔接内容,以学段衔接贯通导育工作。
  (4)系统推动,激发育人动力。优化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安排导育时间和场所,建立常规研训机制;实施考核评价,设置导师专项津贴,挂钩评先评优、职岗晋升;评选市(县、区)“星级导师”资格认定和“星级导师团”,并将其作为参加市骨干教师及以上拔尖人才评选的必备条件。
  2.指导家庭教育,提升家长育人协同力
  (1)开展入户家访,实施个性化合育。出台《镇江市教育局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中小学家访工作制度》,研制《导师家访手册》、《导师家校沟通内容清单》,明确导师入户家访要求。近三年开展入户家访超130万家次,实现全覆盖。家访的制度化安排,促进了共商合育,增强了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
  (2)开设导师课堂,强化指导实效性。开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面向全体举办家长学校;建立班级家长学堂,每月开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导讲座,每位导师每学期要开设一次专题讲座,推动家庭教育指导经常化、专题化、小型化。
  (3)建立会商制度,凝聚家校合力。建立家校会商机制,定期交流班级发展情况。发挥家长优势,拓展教育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快乐成长小组”、家长课堂、主题班会等活动,担任兼职导师。
  3.建立联动机制,提升社会育人协同力
  (1)政府统筹,织密共育网络。依托联席会议机制,坚持教育主导,促进联席单位履职,联合市卫健委、文明办、妇联、团市委、关工委等部门,建设“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学校”四级联动的社区辅导站和家庭教育指导站,由学校导师、社会导师进站联合辅导帮扶。
  (2)拓展空间,整合育人力量。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建立社会导师队伍。加强与各类教育基地、实践基地,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建立育人资源清单;邀请“五老”、道德模范、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等担任社会导师。
  (3)专设机构,强化专业支撑。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率先成立“镇江市校家社协同育人中心”,以专门机构统筹育人工作,推动专业引领,全面负责全员导师实施,着力学校主导、家庭主动尽职、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落地落细落实。
  三、工作成效
  1.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新生态。
  全员导师制紧抓教师这一育人主体,紧扣育人责任落实这一中心任务,紧盯育人能力提升这一工作目标,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已成为推进我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与同步实施的“学科中心制”,构成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体两翼”。
  2.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普遍提升。
  围绕育人能力提升,近两年自主开发配套培训课程40课时,专题培训75场次,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育人本领和家庭教育促进能力。调查显示,96.62%的受访教师表示“很愿意或比较愿意”担任导师,96.57%的教师认为推行全员导师制“很有必要”,91.4%的家长了解导师,98.3%的家长认为配备导师非常有必要。
  3.育人改革成效和社会影响力形成辐射。
  润州区“班教小组”实践入选镇江市“2013年十大教育新事”;在全省推广,并先后在全国教育局局长论坛、全国卓越校长高峰论坛上进行交流。2023年江苏省教育厅来镇专项调研,将其纳入省《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润心”行动实施方案》。2024年省政府领导对镇江全员导师制等批示,给予“优先倾斜支持”。江苏教育报头版和《江苏教育参考》进行专题报道。上海、南京、马鞍山、邯郸、宿迁和扬州等地多次前来考察学习。
  四、经验与启示
  1.全员导师制强化了育人工作的制度保障。以落实教师育人职责为重点,破解了仅靠班主任一支队伍育人的工作困境,为促进“教书和育人统一”找到了实施路径。
  2.全员导师制有效撬动基础教育的深层改革。聚焦育人方式变革,带动学科育人意识和水平同步提升,整合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育人力量,推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促进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
  3.全员导师激活了育人工作的新质生产力。遵循新时代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激发全员育人的责任意识和潜能,明晰个性化精准施导,倡导团队合作,校家社协同发力,以其创新性、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创新了育人方式和工作机制。
  五、问题和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仍面临升学压力、家长内卷、校园安全、教师负担过重等现实困境,实施全员导师制也存在经费紧张、资源缺乏、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实施全员导师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学校因校制宜,完善校本化实施方案,促进学校优化内部管理机制。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导师育人能力普遍提升,工作机制更加科学规范,育人质量明显提高。
  二是完善校家社协同机制。建设好“镇江市校家社协同育人中心”,坚持学校主导,强化导师纽带作用,促进联席单位协同,使其成为导师研训、育人研究、家庭教育指导和校家社联动的工作基地。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健全导师履职考核制度,完善导师绩效考核办法,强化经费保障。加强督导检查,促进机制落实完善。

责任编辑:李朋飞

实施全员导师制,提升育人协同力的教育行动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镇江市教育局
  面对基础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教书与育人脱节、家庭教育失衡、社会支持乏力等问题,镇江教育历经十二年区域探索与实践,全面推行全员导师制,“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有导师”,推进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破解班主任负责制的制度难题,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促进育人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发挥校家社育人的协同力量,取得了显著成效和社会影响力。
  一、基本情况
  1.制度建设。建立以班主任作为首席导师的全员导师团队,构建班主任统筹、导师协同、家长参与、学生自治的班级建设机制;明确导师的育人岗位职责,提升育人意识和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构建由导师主导的“三全育人”新格局;健全导师工作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以及学段衔接、管理运行等机制。
  2.发展历程。历经“三阶段”渐进式推进。探索奠基阶段,缘起于2013年润州区“班级教育小组”区域实践;提档升级阶段,作为“双减”改革任务,2022年制度化的“全员导师制”应运而生;2024年聚焦提升育人水准、完善配套机制,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3.工作内容。具体包括:(1)明确导师工作职责和岗位,建立导师匹配、管理运行机制。(2)实施“规范与指引、技能与素养、路径与策略、学生发展指导、家庭教育指导、社会协同联动”导师胜任力提升工程。(3)校内外协同联动,推动学校与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构建学生发展社会支持系统。(4)强化科研引领,实施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前瞻性项目与内涵项目6项,开展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1项,市级专项课题25项、区域学校招标课题28项等研究。
  二、创新亮点和做法
  1.创新育人机制,提升教师育人协同力
  (1)多元匹配,互动引领成长。在双向选择、统筹协调基础上,建立多元师生匹配机制。指导学生制定适切的个体发展目标,加强师生交流沟通,建设“快乐成长”小组等成长共同体,发展良好朋辈关系,落实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生涯向导等导育工作。
  (2)凝聚智慧,协作共同治班。构建以班主任为首席、导师协同的班级教育团队。班主任统筹班级日常工作,导师协同开展班级建设,建立“日碰头”“周例会”“月研判”工作制度,加强个案研究,强化家校联动,谋划主题导育活动。 
  (3)学段衔接,贯通导育工作。遵循规律明确学段育人目标,确定导师工作重点,区分不同学段的实施方法和路径,建立“一生一档”交接机制,明确心理准备、习惯养成等衔接内容,以学段衔接贯通导育工作。
  (4)系统推动,激发育人动力。优化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安排导育时间和场所,建立常规研训机制;实施考核评价,设置导师专项津贴,挂钩评先评优、职岗晋升;评选市(县、区)“星级导师”资格认定和“星级导师团”,并将其作为参加市骨干教师及以上拔尖人才评选的必备条件。
  2.指导家庭教育,提升家长育人协同力
  (1)开展入户家访,实施个性化合育。出台《镇江市教育局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中小学家访工作制度》,研制《导师家访手册》、《导师家校沟通内容清单》,明确导师入户家访要求。近三年开展入户家访超130万家次,实现全覆盖。家访的制度化安排,促进了共商合育,增强了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
  (2)开设导师课堂,强化指导实效性。开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面向全体举办家长学校;建立班级家长学堂,每月开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导讲座,每位导师每学期要开设一次专题讲座,推动家庭教育指导经常化、专题化、小型化。
  (3)建立会商制度,凝聚家校合力。建立家校会商机制,定期交流班级发展情况。发挥家长优势,拓展教育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快乐成长小组”、家长课堂、主题班会等活动,担任兼职导师。
  3.建立联动机制,提升社会育人协同力
  (1)政府统筹,织密共育网络。依托联席会议机制,坚持教育主导,促进联席单位履职,联合市卫健委、文明办、妇联、团市委、关工委等部门,建设“市—县(市、区)—街道(乡镇)—学校”四级联动的社区辅导站和家庭教育指导站,由学校导师、社会导师进站联合辅导帮扶。
  (2)拓展空间,整合育人力量。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建立社会导师队伍。加强与各类教育基地、实践基地,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建立育人资源清单;邀请“五老”、道德模范、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等担任社会导师。
  (3)专设机构,强化专业支撑。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率先成立“镇江市校家社协同育人中心”,以专门机构统筹育人工作,推动专业引领,全面负责全员导师实施,着力学校主导、家庭主动尽职、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落地落细落实。
  三、工作成效
  1.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新生态。
  全员导师制紧抓教师这一育人主体,紧扣育人责任落实这一中心任务,紧盯育人能力提升这一工作目标,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已成为推进我市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与同步实施的“学科中心制”,构成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体两翼”。
  2.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普遍提升。
  围绕育人能力提升,近两年自主开发配套培训课程40课时,专题培训75场次,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育人本领和家庭教育促进能力。调查显示,96.62%的受访教师表示“很愿意或比较愿意”担任导师,96.57%的教师认为推行全员导师制“很有必要”,91.4%的家长了解导师,98.3%的家长认为配备导师非常有必要。
  3.育人改革成效和社会影响力形成辐射。
  润州区“班教小组”实践入选镇江市“2013年十大教育新事”;在全省推广,并先后在全国教育局局长论坛、全国卓越校长高峰论坛上进行交流。2023年江苏省教育厅来镇专项调研,将其纳入省《关爱青少年生命健康“润心”行动实施方案》。2024年省政府领导对镇江全员导师制等批示,给予“优先倾斜支持”。江苏教育报头版和《江苏教育参考》进行专题报道。上海、南京、马鞍山、邯郸、宿迁和扬州等地多次前来考察学习。
  四、经验与启示
  1.全员导师制强化了育人工作的制度保障。以落实教师育人职责为重点,破解了仅靠班主任一支队伍育人的工作困境,为促进“教书和育人统一”找到了实施路径。
  2.全员导师制有效撬动基础教育的深层改革。聚焦育人方式变革,带动学科育人意识和水平同步提升,整合教师、家长和社会的育人力量,推动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促进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完善。
  3.全员导师激活了育人工作的新质生产力。遵循新时代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激发全员育人的责任意识和潜能,明晰个性化精准施导,倡导团队合作,校家社协同发力,以其创新性、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创新了育人方式和工作机制。
  五、问题和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仍面临升学压力、家长内卷、校园安全、教师负担过重等现实困境,实施全员导师制也存在经费紧张、资源缺乏、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实施全员导师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学校因校制宜,完善校本化实施方案,促进学校优化内部管理机制。通过三年努力,实现导师育人能力普遍提升,工作机制更加科学规范,育人质量明显提高。
  二是完善校家社协同机制。建设好“镇江市校家社协同育人中心”,坚持学校主导,强化导师纽带作用,促进联席单位协同,使其成为导师研训、育人研究、家庭教育指导和校家社联动的工作基地。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健全导师履职考核制度,完善导师绩效考核办法,强化经费保障。加强督导检查,促进机制落实完善。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