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省级

“同向发力”6大行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市域整体实践

作者:扬州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扬州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校家社“同向发力”6大行动,积极构建政府创新统筹、学校科学主导、家庭积极履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同向发力”协同育人新生态、新格局,形成运河思政、候学驿站、全员育人导师制等多个协同育人品牌。首创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扬州实践中心,举办全国协同育人经验交流会,相关经验被教育部推介,获评《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央视、《人民日报》《人民教育》《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等专题报道。
  行动一:“全域育人地图”整体绘制行动
  一张动态地图,串联协同育人资源网络。统筹全市各类场馆、基地,绘制学生成长的多彩画卷,从理念、组织、课程、活动、队伍、资源等六大建设深耕,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元、新质交互的学习场域,实现资源共享、整体育人。
  因地制宜,创设扬州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心,集协同育人的“神经中枢”、家教名城的“界面窗口”、科学家教的“孵化基地”、家校共育的“活动乐园”于一体,辐射引领全市协同育人工作。“智慧学堂”教育资源平台覆盖中小学校366所,市、县、校三级家长学校建成率达100%,打造家长学校引领校100所,26所学校启用首批“候学驿站”,将协同育人触角有效延伸,利用学校社区共享平台,构建起家庭间资源互通互鉴的网络。200多个社会场馆免费开放,为家长亲子活动、学校特色课程提供助力,串联资源。校家社共同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聚合公共资源绘制“全域育人地图”。
  行动二:“协同育人共同体”素养提升行动
  一支精良队伍,凝聚协同育人多元力量。打造涵盖多元主体的高素质教育队伍,从政府规划到学校实践、家庭参与、社会助力,培育专家、教师、家长、社会志愿者“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团队,开展基础、拓展、特色、保障“四线”教研,打出校家社协同育人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
  连续16年开展师德师能“双百千万”工程,建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评选出特级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千余名,深化“1 + 9 + N”教育党建品牌矩阵建设内涵,着力培育“杏坛先锋”“育人先锋”,形成积极“示范效应”。学校、社区联手开展教师、家长志愿者培训,建立成长档案,组建讲师团分享经验,形成了涵盖10名协同育人专家、百名名师、千余名种子教师的核心团队。多层次引进人才,提高协同育人专业化水平,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交流合作,发挥新兴人才创新优势,丰富协同育人资源与力量。
  行动三:“亲子共成长”课程建设行动
  一套课程体系,汇聚协同育人教育智慧。打造满足不同需求、富有特色的协同育人课程,既解决共性问题,也面向个性需求,精准“滴灌”助学生成人成才。
  各学段制定整体规划,建设优质课程,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整合教育融媒体资源,通过公众号、“智慧学堂”推送贴士、制作精品课程,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54期,主城区建立“扬老师”润心工作站5个,开展“一老一大一小”润心体验服务。制作“切片式”“家庭教育微讲坛”139期,针对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开方抓药”。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育人方式引导、学生的社会情感培育的“1+X”协同育人课程,教师、家长、学生全覆盖。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包千余个,与家长共学共研,提升家长育儿素养,为孩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开发拓展课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拓宽学生和家长学习渠道,为课程建设增添多元活力。
  行动四:“运河思政”家国情怀根植行动
  一场运河之旅,拓宽协同育人行动路径。讲好运河故事、保护运河生态、传承运河文化,通过“运河思政”跨学科协同育人实践探索,扬州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作为大运河的原点城市,2500年间,古老的运河见证了扬州“依水而存,因水而兴”的发展史,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温和、包容、开放、创新的文化特质成为协同育人的生动教材。100所大中小学“抱团”教研,400多名思政教师深度参与,200余处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研学资源库,数十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通过“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探索多学科融合式、场景式学习,推行跨学科协同育人,将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认同感、家国情怀深植于10万青少年心中,同时也把大运河传承与保护的“接力棒”交到他们手中,让“行走的课堂” 为学生终身发展描绘鲜明底色。
  行动五:“关爱每一个”温暖社区行动
  一个关爱网络,营造协同育人温暖环境。从法律政策保障到具体关爱行动,学校、家庭、社会以社区为阵地,构建全方位关爱体系,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市人大《扬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立法工作进入审议阶段,将以法规的形式将协同育人理念纳入公共政策,从空间规划到公共服务供给,建设“一米高的城市”。中小学将特殊群体排查作为新生入学“规定动作”,为全市近3000名学生建立档案和特别关爱机制,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为困境儿童等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成立讲师团开展巡讲分享活动,举办“最美家风·德润扬城”家风分享会,以多种形式弘扬优良家风传承。全市建成 104个“三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社区和50个示范站点,开发课程资源,建设1296所百姓“家门口的家长学校”。
  行动六:“共绘同心圆”制度保障行动
  一套保障制度,筑牢协同育人坚实根基。系统建立“引领机制”“协同机制”“评估机制”“人才机制”“交流机制”等统筹机制,以制度为保障明确各方职责,形成育人合力。
  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制定《扬州市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工作职责和重点任务清单》,13个部门分工负责10项重点任务,围绕重难点问题,形成市县镇村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方位育人服务网络。中小学校积极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全市基础教育实现扩优提质、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面向家庭的宣传培训,激励家庭积极参与,提升家长教育意识和能力。实施“伴航工程”,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将协同育人成果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下一步,扬州市将以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为依托,坚持政府统筹,不断将校家社协同育人引向深入。首先,推动地方立法,提供法治保障。结合实际,积极谋划,拟出台《扬州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促进条例》,为全面持久深入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其次,创新协同机制,建构区域范式。以运河思政课改落实“馆校协同”,以院校结对落实“医教互促”,以每天一节体育课探索落实“体教互融”,以家长学校升级落实“家校互动”,以社区教育开展落实“社教同频”,以润心赋能行动落实“警校同步”,充分发挥“教联体”在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关键作用,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扬州样本。第三,聚力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构建协同育人专家智库、管理团队、骨干教师、育人导师四级人才梯队建设,聘请协同育人领域知名专家、高校教授组成智库,引领协同育人工作方向;培养以中小学校书记、校长、德育干部为主体的管理团队,带领学校探索协同育人校本路径;培育以班主任为代表的骨干教师队伍,使协同育人成为班级管理重要抓手;发展全体教师参与的育人导师群体,将协同育人融入学生成长的多维度、全领域。
  面向新时代,扬州作为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肩负着实践探索创新、引领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扬州教育将不断创新实践,校家社紧密携手、同向发力,一体化推进“学校好教育、家庭好家教、社会好环境”,共同绘就扬州全区域立德树人的最美“同心圆”。

责任编辑:李朋飞

“同向发力”6大行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市域整体实践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扬州市教育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扬州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校家社“同向发力”6大行动,积极构建政府创新统筹、学校科学主导、家庭积极履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同向发力”协同育人新生态、新格局,形成运河思政、候学驿站、全员育人导师制等多个协同育人品牌。首创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扬州实践中心,举办全国协同育人经验交流会,相关经验被教育部推介,获评《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央视、《人民日报》《人民教育》《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等专题报道。
  行动一:“全域育人地图”整体绘制行动
  一张动态地图,串联协同育人资源网络。统筹全市各类场馆、基地,绘制学生成长的多彩画卷,从理念、组织、课程、活动、队伍、资源等六大建设深耕,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元、新质交互的学习场域,实现资源共享、整体育人。
  因地制宜,创设扬州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中心,集协同育人的“神经中枢”、家教名城的“界面窗口”、科学家教的“孵化基地”、家校共育的“活动乐园”于一体,辐射引领全市协同育人工作。“智慧学堂”教育资源平台覆盖中小学校366所,市、县、校三级家长学校建成率达100%,打造家长学校引领校100所,26所学校启用首批“候学驿站”,将协同育人触角有效延伸,利用学校社区共享平台,构建起家庭间资源互通互鉴的网络。200多个社会场馆免费开放,为家长亲子活动、学校特色课程提供助力,串联资源。校家社共同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聚合公共资源绘制“全域育人地图”。
  行动二:“协同育人共同体”素养提升行动
  一支精良队伍,凝聚协同育人多元力量。打造涵盖多元主体的高素质教育队伍,从政府规划到学校实践、家庭参与、社会助力,培育专家、教师、家长、社会志愿者“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团队,开展基础、拓展、特色、保障“四线”教研,打出校家社协同育人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
  连续16年开展师德师能“双百千万”工程,建立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设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评选出特级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千余名,深化“1 + 9 + N”教育党建品牌矩阵建设内涵,着力培育“杏坛先锋”“育人先锋”,形成积极“示范效应”。学校、社区联手开展教师、家长志愿者培训,建立成长档案,组建讲师团分享经验,形成了涵盖10名协同育人专家、百名名师、千余名种子教师的核心团队。多层次引进人才,提高协同育人专业化水平,搭建服务平台促进交流合作,发挥新兴人才创新优势,丰富协同育人资源与力量。
  行动三:“亲子共成长”课程建设行动
  一套课程体系,汇聚协同育人教育智慧。打造满足不同需求、富有特色的协同育人课程,既解决共性问题,也面向个性需求,精准“滴灌”助学生成人成才。
  各学段制定整体规划,建设优质课程,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整合教育融媒体资源,通过公众号、“智慧学堂”推送贴士、制作精品课程,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54期,主城区建立“扬老师”润心工作站5个,开展“一老一大一小”润心体验服务。制作“切片式”“家庭教育微讲坛”139期,针对家庭教育常见问题“开方抓药”。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家庭教育指导、育人方式引导、学生的社会情感培育的“1+X”协同育人课程,教师、家长、学生全覆盖。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包千余个,与家长共学共研,提升家长育儿素养,为孩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开发拓展课程,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拓宽学生和家长学习渠道,为课程建设增添多元活力。
  行动四:“运河思政”家国情怀根植行动
  一场运河之旅,拓宽协同育人行动路径。讲好运河故事、保护运河生态、传承运河文化,通过“运河思政”跨学科协同育人实践探索,扬州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作为大运河的原点城市,2500年间,古老的运河见证了扬州“依水而存,因水而兴”的发展史,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温和、包容、开放、创新的文化特质成为协同育人的生动教材。100所大中小学“抱团”教研,400多名思政教师深度参与,200余处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研学资源库,数十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通过“运河思政”一体化建设,探索多学科融合式、场景式学习,推行跨学科协同育人,将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认同感、家国情怀深植于10万青少年心中,同时也把大运河传承与保护的“接力棒”交到他们手中,让“行走的课堂” 为学生终身发展描绘鲜明底色。
  行动五:“关爱每一个”温暖社区行动
  一个关爱网络,营造协同育人温暖环境。从法律政策保障到具体关爱行动,学校、家庭、社会以社区为阵地,构建全方位关爱体系,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市人大《扬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立法工作进入审议阶段,将以法规的形式将协同育人理念纳入公共政策,从空间规划到公共服务供给,建设“一米高的城市”。中小学将特殊群体排查作为新生入学“规定动作”,为全市近3000名学生建立档案和特别关爱机制,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为困境儿童等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成立讲师团开展巡讲分享活动,举办“最美家风·德润扬城”家风分享会,以多种形式弘扬优良家风传承。全市建成 104个“三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社区和50个示范站点,开发课程资源,建设1296所百姓“家门口的家长学校”。
  行动六:“共绘同心圆”制度保障行动
  一套保障制度,筑牢协同育人坚实根基。系统建立“引领机制”“协同机制”“评估机制”“人才机制”“交流机制”等统筹机制,以制度为保障明确各方职责,形成育人合力。
  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制定《扬州市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工作职责和重点任务清单》,13个部门分工负责10项重点任务,围绕重难点问题,形成市县镇村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方位育人服务网络。中小学校积极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全市基础教育实现扩优提质、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面向家庭的宣传培训,激励家庭积极参与,提升家长教育意识和能力。实施“伴航工程”,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将协同育人成果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下一步,扬州市将以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为依托,坚持政府统筹,不断将校家社协同育人引向深入。首先,推动地方立法,提供法治保障。结合实际,积极谋划,拟出台《扬州市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促进条例》,为全面持久深入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提供法制保障。其次,创新协同机制,建构区域范式。以运河思政课改落实“馆校协同”,以院校结对落实“医教互促”,以每天一节体育课探索落实“体教互融”,以家长学校升级落实“家校互动”,以社区教育开展落实“社教同频”,以润心赋能行动落实“警校同步”,充分发挥“教联体”在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关键作用,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扬州样本。第三,聚力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构建协同育人专家智库、管理团队、骨干教师、育人导师四级人才梯队建设,聘请协同育人领域知名专家、高校教授组成智库,引领协同育人工作方向;培养以中小学校书记、校长、德育干部为主体的管理团队,带领学校探索协同育人校本路径;培育以班主任为代表的骨干教师队伍,使协同育人成为班级管理重要抓手;发展全体教师参与的育人导师群体,将协同育人融入学生成长的多维度、全领域。
  面向新时代,扬州作为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肩负着实践探索创新、引领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扬州教育将不断创新实践,校家社紧密携手、同向发力,一体化推进“学校好教育、家庭好家教、社会好环境”,共同绘就扬州全区域立德树人的最美“同心圆”。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