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建设跨区域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作者:南京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届全会精神,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南京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坚持一手抓资源供给,不断扩大增量;一手抓资源放大,积极盘活存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不断提升,实施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全市12个区中已有2个区被教育部认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7个区创成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但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龄人口趋势的变化,部分区域、学校因生源减少、教师专业能力不强、优质资源不够等原因,区域之间特别是主城与郊区办学水平仍然存在差距。为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打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南京市通过整体制度设计,强化专业支持,跨区域统筹优质资源等途径,有效激发办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校际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二、创新亮点和做法
  (一)紧盯“新挑战”,系统谋划共同发展目标。以系统思维推动全向发力、综合施策,整体构建新路径的实践架构。一是科学定位明目标。立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均衡的新期盼,突破区域内集团化办学原有框架,先后印发《关于启动南京市小学共同成长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推进南京市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计划的通知》,聚焦资源扩容增效、课程优化供给、教学深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和核心问题,明确推动共同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帮助区域和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市域统筹抓落实。立足共同体建设,成立由市教育局牵头,市教学研究室、市教科所协同,区域学校具体实施的共同体建设推进机制,形成行政推动、教科研带动、学校行动的生动局面。定期召开全共同体建设专题会议,部署建设任务,明确工作要求,确保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三是专家引领提质量。成立南京市城乡小学联合教研指导中心,由市教学研究室牵头,有效各区教学研究室、部分驻宁高校和研究所资源,形成共同体建设专家资源库,为区域、学校共同体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形成问题驱动、教研先行、科研助力、常态推进的精准指导机制。自实施以来,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国家教学成果应用等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开展近百场主题教学研讨活动。
  (二)扭住“双循环”,创新构建共享发展模式。采取城乡区域发展共同体、城乡学校共同体“双结盟”的形式,优化资源共享,促进多元互补、特色互鉴,实现资源整合双循环。一是全力促进大循环。充分发挥市级教育行政的主导作用,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结合区域差异和特点,将12个区建设成4个城乡区域发展共同体,扩大优质资源共享辐射半径,促进区域共享共建与互联互通,变“双向”交流为“多元”协同、单向“扶弱”为双向“互补”,推动区域以更加高效多元的协同深度探索促进优质均衡的实践路径,有效激发区域加强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精准打通微循环。按照“政府搭台、学校唱戏”的方式,由结对学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共同梳理学校办学特色和薄弱环节,并自主制订建设方案,有效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激发学校自主发展活力。如城市学校为农村学校提供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共享等支持,农村学校发挥在乡土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服务城市学校课程实践,有效摒除以往“乡仰视城,城帮扶乡”的刻板模式,构建“平等互利、优势互补、深度互动”的合作样态。三年内,全市结对形成50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覆盖100所小学。
  (三)找准“发力点”,聚力实践共进发展路径。以提升共同体质量为核心,实施“1+3”共同体行动。一是把握一个核心。以小学课堂改革为抓手,实施“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健全市级小学各学科教研中心组,实施“金陵好课堂”市级专项课题研究等,完善市域小学课堂改革研究协同创新机制,引领全市小学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主题,深化改革成效,有效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我市先后认定实验学校37所,优秀实践经验142项,立项专项课题40项。二是推进三项行动。重点项目建设行动。在推进现有省市小学内涵项目建设的同时,围绕教育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效能、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开发等四个重点领域,聚焦核心难点问题,设立50个共同体建设项目,有效实现协同发展、改革突破。优秀成果培育推广行动。将共同体建设纳入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和推广体系,指导各区、项目学校共同加强重点项目研究,使城乡项目协作工作有支点,行动有依托,效果可评估,并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高质量、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信息资源赋能行动。整合优化“金陵微校”,推动全市数字化赋能教育应用共享平台建设,开展线上同步课堂、同步教研,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有效辐射全市其他学校。定期开展“金陵好课堂”学术大讲堂线上培训,掀起了全市小学万人在线学习新理念新方法的热潮。
  (四)厚积“保障力”,持续夯实共赢发展根基。以高质发展催生配套建设、长效机制,稳固培塑新路径的体系效能。一是落实评价机制。将共同体计划作为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建立完善过程性与成果性评估相结合的机制,通过开展教学视导、现场考察、成果评审、访谈调查等,定期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视导评估,加强对工作推进的诊断与改进,推动共同体计划有效实施。二是推进教师交流。积极探索共同体间教师双向交流机制,通过教师互派、教研共进、管理共商等形式,大力推进共同体内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双方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升,逐步缩小教师的城乡、校际差距。三是加强经费保障。市教育局涉及共同体建设专项经费,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支持在教师研训、专家指导、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学成果培育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激发各区和学校的建设热情。四是落实宣传引导。加强对共同体计划推进工作的宣传报道,通过组织现场会、建设成果集中展评等形式,分享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成效和启示
  一是实践了区域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发展的经验范式。南京市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建设,按照市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全市12个区共同管理,结盟学校具体实施的模式,充分发挥先进城区和城区学校带动、帮扶、辐射、引领作用,促进郊区和乡村学校科学定位办学优势、发掘优质资源,有效凝聚全市合力、汇聚各方资源,促进共同体内区域、学校共同发展的创新实践。建立了市、区、校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强化政策导向、教研部门落实专业指导,各部门协同推进,共同支持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市域范围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享,补齐薄弱学校发展短板,整体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提供了经验范式。
  二是形成了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的专业指导模式。将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作为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充分发挥教科研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的关键作用,通过成立城乡联合教研指导中心、组建高水平专家指导组,促进教研部门与共同体建设深度融合、属地高校与基础教育有机对接,常态化开展跨区域联合教研、项目指导等活动,让共同体学校教育质量在专业支持指导下得到长足发展,有效促进新优质学校快速成长,推动发展全面均衡、全面优质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立足内涵水平提升,实施“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共同体建设课题研究等,助力区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提升。
  三是研制了科学适切共同体实施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南京市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实施评估体系,在评估对象上,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结对学校分别确定工作目标、评价指标,即增强评价适切性,又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在评估方式上,采取过程性与成果性评估相结合的机制,有效发挥评估诊断与改进功能。在结果运用上,将“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计划”作为南京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纳入督导检查,将督导结果作为区域、学校共同体年度项目建设、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有效促进各区、学校着眼自身差异和特点,发展共商、协同共进,形成“平等互利、优势互补、深度互动”的实践新样态。
  下一步,南京市将把城乡小学共同体建设,作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力器,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教研推动、学校实践的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支持机制,引导区域、学校立足自身优势,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加快办好一批特色明、质量优的乡村小学,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贡献南京智慧。

责任编辑:李朋飞

建设跨区域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发布时间:2025-02-14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作       者:南京市教育局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届全会精神,坚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南京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坚持一手抓资源供给,不断扩大增量;一手抓资源放大,积极盘活存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不断提升,实施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全市12个区中已有2个区被教育部认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7个区创成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但随着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学龄人口趋势的变化,部分区域、学校因生源减少、教师专业能力不强、优质资源不够等原因,区域之间特别是主城与郊区办学水平仍然存在差距。为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有效打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南京市通过整体制度设计,强化专业支持,跨区域统筹优质资源等途径,有效激发办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校际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二、创新亮点和做法
  (一)紧盯“新挑战”,系统谋划共同发展目标。以系统思维推动全向发力、综合施策,整体构建新路径的实践架构。一是科学定位明目标。立足人民群众对教育均衡的新期盼,突破区域内集团化办学原有框架,先后印发《关于启动南京市小学共同成长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推进南京市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计划的通知》,聚焦资源扩容增效、课程优化供给、教学深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和核心问题,明确推动共同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帮助区域和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二是市域统筹抓落实。立足共同体建设,成立由市教育局牵头,市教学研究室、市教科所协同,区域学校具体实施的共同体建设推进机制,形成行政推动、教科研带动、学校行动的生动局面。定期召开全共同体建设专题会议,部署建设任务,明确工作要求,确保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三是专家引领提质量。成立南京市城乡小学联合教研指导中心,由市教学研究室牵头,有效各区教学研究室、部分驻宁高校和研究所资源,形成共同体建设专家资源库,为区域、学校共同体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形成问题驱动、教研先行、科研助力、常态推进的精准指导机制。自实施以来,围绕课堂教学改革、国家教学成果应用等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开展近百场主题教学研讨活动。
  (二)扭住“双循环”,创新构建共享发展模式。采取城乡区域发展共同体、城乡学校共同体“双结盟”的形式,优化资源共享,促进多元互补、特色互鉴,实现资源整合双循环。一是全力促进大循环。充分发挥市级教育行政的主导作用,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结合区域差异和特点,将12个区建设成4个城乡区域发展共同体,扩大优质资源共享辐射半径,促进区域共享共建与互联互通,变“双向”交流为“多元”协同、单向“扶弱”为双向“互补”,推动区域以更加高效多元的协同深度探索促进优质均衡的实践路径,有效激发区域加强共同体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精准打通微循环。按照“政府搭台、学校唱戏”的方式,由结对学校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共同梳理学校办学特色和薄弱环节,并自主制订建设方案,有效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激发学校自主发展活力。如城市学校为农村学校提供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共享等支持,农村学校发挥在乡土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服务城市学校课程实践,有效摒除以往“乡仰视城,城帮扶乡”的刻板模式,构建“平等互利、优势互补、深度互动”的合作样态。三年内,全市结对形成50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覆盖100所小学。
  (三)找准“发力点”,聚力实践共进发展路径。以提升共同体质量为核心,实施“1+3”共同体行动。一是把握一个核心。以小学课堂改革为抓手,实施“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计划,通过建立健全市级小学各学科教研中心组,实施“金陵好课堂”市级专项课题研究等,完善市域小学课堂改革研究协同创新机制,引领全市小学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主题,深化改革成效,有效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我市先后认定实验学校37所,优秀实践经验142项,立项专项课题40项。二是推进三项行动。重点项目建设行动。在推进现有省市小学内涵项目建设的同时,围绕教育教学研究、学校管理效能、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开发等四个重点领域,聚焦核心难点问题,设立50个共同体建设项目,有效实现协同发展、改革突破。优秀成果培育推广行动。将共同体建设纳入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培育和推广体系,指导各区、项目学校共同加强重点项目研究,使城乡项目协作工作有支点,行动有依托,效果可评估,并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高质量、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信息资源赋能行动。整合优化“金陵微校”,推动全市数字化赋能教育应用共享平台建设,开展线上同步课堂、同步教研,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有效辐射全市其他学校。定期开展“金陵好课堂”学术大讲堂线上培训,掀起了全市小学万人在线学习新理念新方法的热潮。
  (四)厚积“保障力”,持续夯实共赢发展根基。以高质发展催生配套建设、长效机制,稳固培塑新路径的体系效能。一是落实评价机制。将共同体计划作为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建立完善过程性与成果性评估相结合的机制,通过开展教学视导、现场考察、成果评审、访谈调查等,定期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视导评估,加强对工作推进的诊断与改进,推动共同体计划有效实施。二是推进教师交流。积极探索共同体间教师双向交流机制,通过教师互派、教研共进、管理共商等形式,大力推进共同体内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双方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学科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升,逐步缩小教师的城乡、校际差距。三是加强经费保障。市教育局涉及共同体建设专项经费,累计投入近千万元,支持在教师研训、专家指导、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教学成果培育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激发各区和学校的建设热情。四是落实宣传引导。加强对共同体计划推进工作的宣传报道,通过组织现场会、建设成果集中展评等形式,分享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成效和启示
  一是实践了区域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发展的经验范式。南京市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建设,按照市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全市12个区共同管理,结盟学校具体实施的模式,充分发挥先进城区和城区学校带动、帮扶、辐射、引领作用,促进郊区和乡村学校科学定位办学优势、发掘优质资源,有效凝聚全市合力、汇聚各方资源,促进共同体内区域、学校共同发展的创新实践。建立了市、区、校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强化政策导向、教研部门落实专业指导,各部门协同推进,共同支持学校高质量发展。为市域范围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享,补齐薄弱学校发展短板,整体提升小学教育质量提供了经验范式。
  二是形成了聚焦教育质量提升的专业指导模式。将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作为共同体建设的核心,充分发挥教科研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的关键作用,通过成立城乡联合教研指导中心、组建高水平专家指导组,促进教研部门与共同体建设深度融合、属地高校与基础教育有机对接,常态化开展跨区域联合教研、项目指导等活动,让共同体学校教育质量在专业支持指导下得到长足发展,有效促进新优质学校快速成长,推动发展全面均衡、全面优质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立足内涵水平提升,实施“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共同体建设课题研究等,助力区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提升。
  三是研制了科学适切共同体实施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南京市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实施评估体系,在评估对象上,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结对学校分别确定工作目标、评价指标,即增强评价适切性,又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积极性。在评估方式上,采取过程性与成果性评估相结合的机制,有效发挥评估诊断与改进功能。在结果运用上,将“城乡小学发展共同体计划”作为南京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纳入督导检查,将督导结果作为区域、学校共同体年度项目建设、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有效促进各区、学校着眼自身差异和特点,发展共商、协同共进,形成“平等互利、优势互补、深度互动”的实践新样态。
  下一步,南京市将把城乡小学共同体建设,作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力器,不断完善政府主导、教研推动、学校实践的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支持机制,引导区域、学校立足自身优势,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加快办好一批特色明、质量优的乡村小学,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贡献南京智慧。

责任编辑:李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