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想起,半壁江山在战火中呻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一支自山野汇聚而成的军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北上。他们途经贵州、云南、四川、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等10多个省份,在莽莽群山里的红军将士和游击队员被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弹尽粮绝却誓死不降。
项英、陈毅、粟裕、谭震林、张鼎丞……这些后来成为新四军脊梁的名字,他们当时只是无数游击队中最普通的指挥员。他们住山洞,吃野菜,“把脑袋挂在裤带上”,把红旗插在山头,与敌人殊死搏斗。
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有的因为山高极寒又不敢生火取暖,一夜冻死20多个游击队员;有的怕伤及无辜百姓,只能把伤员藏在死人坟墓棺材里养伤。
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将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当分散在多省的游击队陆续向皖南岩寺集结时,人们看到的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只有1万余人、6000杆枪。
但这3年炼狱般的游击战争中,为新四军锻造了最宝贵的精神内核:听党指挥、忠诚不渝的政治信念,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英勇顽强、敢于胜利的战斗作风,独立自主、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团结奋斗、顾全大局的集体意识。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1938年4月,新四军刚完成部队集结,即组成先遣支队,由司令员粟裕率领,直插苏南敌后。6月17日凌晨,韦岗伏击战打响。半小时内,击毁日军野战重炮兵第5旅团运输队汽车4辆,毙伤日军20余人,缴获长短枪10余支,新四军伤亡2人。
这是一场典型的“粟裕式”战斗:快、准、狠,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震动。陈毅闻讯,挥笔写下《韦岗处女战》:“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交战,脱手斩得小楼兰!”
更重要的是,韦岗之战像一颗火种,迅速点燃江南人民的抗战热情。当地百姓第一次发现:“原来日本鬼子也不是刀枪不入!”
1938年夏,新四军各支队全面出击,向东抗战一线挺进。面对装备占优势的日军,他们以一直擅长的游击战术,速战速决、积小胜为大胜,迅速在敌后打开局面。
真正让新四军“一战封神”的,是1940年10月的黄桥决战。面对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3万余人的进攻,陈毅、粟裕指挥新四军7000余人,以“退避三舍、诱敌深入”的战术,在黄桥地区将顽军分割包围。激战4昼夜,歼敌1.1万余人,其中俘虏3800余人,开创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范。
“新四军已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整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9万余人。面对“无饷、无弹、无冬衣”的困境,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在全军大会上举起仅有三发子弹的手枪:“一发打鬼子,一发打汉奸,一发留给最危险的时候!”
1942年11月,两万多日伪军分五路扑向淮北,实行“铁壁合围”,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把部队化整为零,白天让骑兵连牵着敌人的鼻子漫山转,夜里他亲率主力杀回马枪,奇袭敌辎重,33个昼夜,大小战斗37次,毙伤日伪军700余人,缴枪500余支。
1943年,日伪军在盐阜区搞“治安强化”,强迫百姓进行“良民登记”。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指示《盐阜大众报》连夜刻印传单:“不做亡国奴,不当顺民!” “拒领良民证”。300名民兵化装成送柴、卖菜的农民,拂晓前把传单塞进家家户户门缝,甚至贴到日军司令部大门上。第二天,登记处前冷冷清清,汉奸保长也纷纷告假,日军“治安强化”的阴谋被粉碎。没有硝烟的斗争,同样让敌人胆寒。
1944年3月,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把目光投向了淮安东南的车桥镇。这里,驻扎着日军第65师团一个大队和伪军一个团,共800余人。更重要的是,车桥是联系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大根据地的枢纽。粟裕决定,打一场“围点打援”的运动战。3月5日凌晨1时50分,攻击开始;3月6日晨,车桥被攻克,全歼守敌;3月7日,打退日军多路增援,共歼日军大佐以下465人、伪军483人,生俘日军24人、伪军168人。这是新四军在华中发起的首次较大规模对日攻势作战,也是抗战史上“游击战转运动战”的经典范例。
1945年12月,日本投降已4个月,高邮却仍被日伪军据守。粟裕、张震指挥新四军发起攻坚。敢死队肩扛云梯,腰系手榴弹,踏着冰河冲锋;炮兵排长把山炮推到离城50米处直瞄射击。经过一昼夜激战,红旗插上城楼,日军最高指挥官岩崎学大佐缴械投降。
从1938年韦岗初捷,到1945年抗战胜利,新四军在华中大地,共进行了24600余次战斗。毙伤俘日伪军47.8万余人,其中日军11.4万余人;新四军伤亡8.2万余人,其中团以上干部377人;光复国土25.3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420余万;建立包括苏南、苏北、苏中、淮南、淮北等八块根据地。
新四军的人数,不到当时全国军队的4%,却抗击了侵华日军总数的22%,伪军的31%。毛泽东主席点评:“按其所抗击的日军和伪军数量及其所担负的战场之广大说来,按其战斗力说来,它已经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朱德更赞颂道:“大江南北,敌后战场,半壁河山撑在你们的肩膀上!”
十年浴血,十年淬火,新四军从一支缺枪少弹的游击队,成长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盐城考察新四军纪念馆,深刻指出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今天,新四军纪念馆“铁军忠魂”雕塑巍然屹立,那昂首挺胸的战士,仿佛仍在吹响冲锋的号角。伟大抗战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作者:缪毅(系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原载:2025年8月28日《新华日报》,版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