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血肉长城: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战役前,聂荣臻在前线侦察
第115师某部在平型关战斗中英勇作战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于平型关首战告捷。
为配合第二战区友军防守平型关至茹越口和雁门关的内长城一线,八路军总部令第115师进至平型关以西之大营镇待机。林彪、聂荣臻等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狭窄谷道伏击歼敌。24日夜,第115师师部进至平型关以东之冉庄、东长城村地域。
25日拂晓,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及大批辎重车辆,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西进。7时许,全部进入第115师之伏击圈,第115师乘机全线突然开火,予敌以大量杀伤,并发起冲锋。日军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急从蔚县、涞源调兵增援,被第115师独立团、骑兵营阻击于灵丘以北及以东地区,并于腰站毙伤其300余人。战斗持续到13时,被围之日军全部就歼。
平型关战斗用时仅一日,共歼敌1000多人,毁敌汽车100多辆,马车200多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迫使敌人进至浑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转移到平型关方向,因而有力地支援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友军的作战,同时也为开辟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创造了条件。26日,蒋介石特电朱德、彭德怀,称:“二十五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
★人物
白求恩:一个充满大爱的人
白求恩正在抢救伤员
在中国,白求恩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毛泽东同志在其名篇《纪念白求恩》中,曾对这位无私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那篇文章深入人心,很多年岁稍长的人甚至可以全文背诵。
不过,您也许还不知道,白求恩大夫不仅仅是一名医生、一位国际主义战士,他还是一个医学发明家,一个散文家,一个热爱艺术、富有情趣的人……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3月3日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镇,是家中的长子。他父亲是个牧师,因此一家人经常搬家,几乎住遍了安大略省的每一个小镇。白求恩的祖父是个外科医生,受其影响,小亨利从8岁起就开始对医学感兴趣,并决心长大后也做一名外科医生。
后来,白求恩考入多伦多大学开始学医。为了支付大学的学费,他做过侍者、消防队员、记者、伐木工人、小学教师、夜校教师等。1916年获得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46岁的白求恩已经是世界知名的胸外科医生,而且是加拿大收入最高的医生之一。然而,当西班牙民主援助委员会向他发出邀请,请他领导设在马德里的加拿大医疗机构时,尽管接受邀请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白求恩还是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在西班牙,他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在战场上,他对输血进行了很多探索性的工作,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流动医疗车,它可以储备为500个人进行包扎和做100个手术所需的药品和器械。
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初,白求恩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来到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支援前线抗击日寇的军民。当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前线缺医少药,而且急需受过训练的医护人员,医疗队最初只有3人。他们共同工作了一段时间,不久各自带领一批人分头前往河北、山西根据地。
在奔波于中国抗日战场、救死扶伤的时间里,白求恩总是在每天长达18个小时的工作之余,挤时间写战地医疗手记。战火中写就的这些散文,短则数百字,长则千字,以一个医生的眼光表达对战争、人性、生命等问题的认识,其尖锐和深刻的程度决不逊色于职业作家。这些手记在他逝世后被人们收集起来,竟有几大本。
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时,白求恩因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划破手指,感染破伤风而与世长辞。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勉强能挣扎着坐起来的时候,白求恩仍挥笔记录下自己对生命的思考,下面这段话,可以视为他对自己行医生涯中的全部思考和感悟的最精辟的总结:“人体多么优美,器官多么精巧完善!他们的运动精确无误,非常驯服,非常自豪和强壮。当人被撕碎的时候,它们一下变得非常可怕。生命的小火焰一点点地弱下去,最后闪烁一下,终于完全熄灭,就像蜡烛一样燃尽,无声地、轻轻地。它对剿灭生命的人进行了抗争,但最终又屈服了。它呼叫过,但还是沉默了。”
中国人民会永远记得他的,这个高尚的,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同时又是那么丰富立体、可亲可爱的人——白求恩。
★声音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桌前挥毫的周恩来,似乎忽然被什么打断,执笔“江”后刚落一点,突然又抬起头,神情悲愤,面色沉重而憔悴。这是美国《生活》周刊披露的一张周恩来的照片。照片上,桌面铺着白纸,已落笔的“千古奇冤”的字样清晰可辨,让人恍悟那是1941年1月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词的定格。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和直属部队9000余人奉命北调。6日,当部队行经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多人的包围袭击。经过7昼夜血战,终因弹尽粮绝,除2000多人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那时,国民党有着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报纸稿件都需事先经过审查,有关皖南事变的消息全部被扣。晚上十点多钟,新闻检查所派人来到新华日报社,坐等审查第二天报纸的大样。为了对付检查,报社准备了两种不同的版面:一种是给检查所来人看的,上面没有周恩来的题词;另一种刊登有周恩来题词手迹。题词共两条。在第二版刊登的是:“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在第三版的是首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满含悲愤的25个字,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一下子揭穿了皖南事变的实质,表达了对国民党顽固派最强烈的抗议。
针对蒋介石取消新四军番号的决定,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继续领导新四军坚持长江南北敌后抗日斗争。同时,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发言人的名义发表谈话,揭露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的真相。在一片反对声中,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更陷于孤立。1941年3月,蒋介石被迫“保证”决不再有“剿共”的军事行动。至此,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彻底击退。
★镜头
自给自足:大生产运动
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荒的情景
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动员抗日根据地全体党政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渡过难关。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生产自给”,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条件下参加生产运动。1942年12月,毛泽东发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各抗日根据地生产运动。
陕甘宁边区党政机关、部队、学校和群众响应号召,首先开展起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动手,种菜纺纱,从而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生产热情。随即,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开展起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
党、政、军、民、学参加的大生产运动是从军队开始的。当时,朱德首先提出“屯田军垦”的建议,得到毛泽东的支持。1940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1939年秋从华北调回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党中央和保卫边区任务的第120师第359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于1940年底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实行屯田政策,很快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南泥湾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成为“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军队参加大生产运动,改善了物质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并对密切官兵关系和军政、军民关系,增强劳动观念和组织纪律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边区许多部队粮食、经费达到全部自给,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毛泽东指出:“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并把它与1942年整风运动一起称为当时整个革命链条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环节。它不仅支持了艰苦的抗战,而且积累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