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教师资源 实现优质均衡

作者:张娟 刘溪 发布时间:2017-06-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盘活教师资源 实现优质均衡 

  ——扬州市邗江区推进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侧记 

  “两年的交流工作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非常宝贵的一段时光!”扬州市邗江区汊河小学教师高年青在回忆交流工作时满怀感慨地说。自2012年起,扬州市邗江区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导向,以“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和“农村教师进城跟岗学习”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推动城乡教师和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据统计,4年多来,该区共有1429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通过支教、跟岗等方式参与交流。 

  变“积极稳妥”为“稳妥积极” 

  2012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邗江区教育局先后出台了《邗江区推进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和《全区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每年交流人数不少于全区专任教师的15%,交流对象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正式在编专任教师,45周岁以下的女教师和50周岁以下的男教师全部要参与交流。同时规定,交流时间为两年,参加交流的教师在职称评聘、组织发展、干部使用、评优评先、培训深造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在政策实施之初,该区进行了大量调研工作,并且还进行了先期试点,即便如此,各中小学在开展教师交流时仍显得顾虑重重。邗江区教育局组织人事科负责人表示,鉴于这种情况,区教育局经过认真研讨后,将实施方案中的“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作”,改为了“稳妥积极地开展工作”。虽然只是两个词次序的变化,但从中也能看出该区推进教师交流工作的细致和用心。 

  变“要他交流”为“我要交流” 

  据介绍,在邗江区教育局的持续推动下,该区各中小学也纷纷制定了学校层面的教师交流办法,促进工作开展。以该区维扬实验小学为例,在工作实施过程中,该校制定了《维扬实小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实行个人申请与组织安排相结合,个人发展与教育均衡相统一,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填写《交流意向表》,凡符合交流条件的在岗教师均须排出交流计划。在制度管理上,该校通过修订职称晋升办法,依据交流教师到交流学校的路程远近每年加520分,交流教师优先评优晋级。尽管如此,第一次交流名单公布后,该校仍有一位女教师带着丈夫找到校长王云,说自己不想交流。后来,在王云的反复劝导下,这位女教师才勉强同意参与交流。 

  如今,政策实施4年多来,该区教师不仅再也没有了当初的不安和疑惑,而且不少教师开始主动地争取交流机会。两年前,维扬实小体育教师李云根主动向学校提出要到方巷中心小学交流。方巷小学是一所村小,老教师比较多,缺少音体美等学科的专业教师。李云根交流到该校后,积极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把体育打造成了学校特色。去年,在全区小学运动会上,方巷小学的体育成绩由原来的全区垫底,进入了前十名,其中田径第7名,乒乓球第7名。 

  变“一枝独秀”为“整体提升” 

  据介绍,在推进这项工作之初,为解决教师“动”起来的问题,该区采取的措施为“片区选调”“区域交流”“超编分流”和“晋升交流”,主要在邻近乡镇、邻近学校之间推动教师交流。如今,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该区的教师交流已逐渐拓展为集团交流、城区交流、城乡交流,并逐步覆盖到了全区的每一所小学。 

  为确保工作持续、有效开展,促进全区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邗江区教育局还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明确各校校长是教师交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此基础上,根据交流教师居住地与交流学校间的路程,教育局发给一定的交通补贴,其经费从全区教育系统教职工奖励性绩效总量中提取。同时,该区还将教师交流工作纳入对校长和教师的绩效考核、学校的督导评估和年度考核等,并要求各校将交流教师纳入本校的年度考核,单列评优名额。此外,该区还提出,到城区优质学校交流的乡镇教师同样有公开课和基本功大赛的任务等。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有效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近年来,我区的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对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今后,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推动学校中层干部和校长的轮岗交流,逐步固化以邗江实验学校、维扬实验小学、梅岭小学西区校、维扬中学等5个名校教育集团为核心的交流,促进全区教育工作向着优质均衡的方向发展,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的梦想成为现实。”邗江区教育局局长何云峰说。 

    

责任编辑:潘磊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