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专题 > 特聘教授 > 教授风采 > 正文

胡志斌:以饱满的热情展现当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26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胡志斌,男,1978年生,中国共产党党员。二级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医药实验动物基地主任,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7年获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博士学位,留校任教。2008年破格聘任副教授,2010年破格、破例聘任教授。

  胡志斌同志自2002年以来,一直从事复杂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他有着敏锐的科研洞察力和强烈的科学探知精神,围绕“肿瘤发生发展的异质性和个体差异”这一科学问题,在恶性肿瘤易感基因的发现、精确诊断生物标志物、肿瘤异质性的生物学机制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对实施肿瘤高危人群筛查和个体化预防、个体化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1、作为负责人之一组织实施了中国汉族人群多中心肺癌、胃癌、肝癌、慢性乙型肝炎等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系统阐述了相关疾病的遗传学基础,发现了多个与复杂疾病发生或预后相关的易感基因。其中染色体13q12.12 和22q12.2为国际上首次发现的肺癌风险区域(Nat Genet, 2011);发现了两个慢性乙型肝炎易感区域(6p21.33和22q11.21),为阐明乙型肝炎病毒清除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发表在Nat Genet(2013)。

  2、开展了循环miRNA预测肺癌疗效和生存的研究,并进一步筛选验证了循环miRNA在乳腺癌、肝癌等其他肿瘤早期诊断和预测中的价值。如发现4个血浆miRNAs组成的表达谱能够预测肺癌死亡风险(J Clin Oncol ,2010),8个循环miRNAs可以用来区分HBV阳性的肝癌患者和HBV感染者,通过前瞻性队列证实4个循环miRNAs具有肝癌早期诊断价值(Int J Cancer, 2015)。

  3、系统地筛检了miRNA相关的遗传变异,并就这些遗传变异与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开展了系列研究,阐述了miRNA 相关遗传变异与恶性肿瘤的关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相继发表在J Clin Invest(2008)和Human Mut(2009)等,并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基于以上出色工作,他于2012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万人计划)。与此同时,他还组织开展了中国人群男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通过基因功能筛选和人群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进一步揭示了无精症及先心等复杂疾病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 Genet 2011,2013;Nat Comm 2014,2015)。关注到肿瘤和精子发生的相似性:无限增殖、非整倍体产生和细胞迁移,提出整合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系统研究一类特殊蛋白——癌-睾丸蛋白,获科技部首批“973”青年科学家专项。依托该项目,制定了系统的筛选CT蛋白的新策略,构建了在线CT基因公共数据库(http://reprod.njmu.edu.cn/ctatlas/),为后续的CT蛋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库基础;借助转录调控相关数据库以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CT基因表达水平在睾丸和肿瘤组织中均受到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以及周围非编码RNA的调控,提出了CT-lincRNA的概念;初步探讨了CT基因作为一类新的肿瘤表观驱动基因,可以作为经典突变驱动理论的补充,在癌症分子分型方面具有重要前景(Nat Comm 2016)。

  胡志斌已累计发表SCI论文240余篇,其中Nature Genetics通讯/第一作者论文7篇,SCI他引5200多次,单篇最高他引352次,入选2014年和2015年度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个人H指数为42。多篇论文入选汤森路透ESI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如J Clin Invest一文SCI引用288次,是当前该领域5篇代表性“研究前沿”论文之一,获国际同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首个证明miRNA 遗传变异与肿瘤预后相关的研究;J Clin Oncol一文被他引352次,是该领域10篇代表性“研究前沿”论文之一,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已被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Reviews Cancer评论为该研究是首个利用循环miRNA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生存的研究。他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件,已授权9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3)、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6)及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受邀担任Gene、Hereditas 等多个国际杂志编委;并入选2015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第二届树兰医学青年奖,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等。

  在坚持科技创新的同时,胡志斌认真履行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在教书育人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成绩斐然。分管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期间,致力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等全方位的改革创新,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他也荣获江苏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自2015年7月份担任江苏省医药实验动物基地主任一职以来,他积极完善动物基地机构建设,成立党支部和工会小组,成立医学实验动物学教研室,建立各级质量安全和技术规范,服务于全校教学科研和全省的实验动物事业。

  胡志斌现为中国生理学会生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首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江苏省预防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并担任江苏省侨界青年总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和江苏省青年联合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展现了当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