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青年特聘教授、江苏特聘教授,现就职于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于2015年入选中组部第十一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等项目。同时担任“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陈瑞教授的加入,对于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促进本学科跟踪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组建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并积极争取重大研究项目,力争取得重要标志性成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攻坚克难,勇于创新
陈瑞教授自2014年6月全职回国工作以来,带领所在课题组在原有理论创新基础上,探讨结直肠癌细胞内乙酸分泌、ACSS2激活和HIF-2α乙酰化修饰调节肿瘤细胞迁移、黏附、浸润、体内转移多个环节的机制。
陈瑞教授的研究团队以肿瘤微环境诱导的乙酸异常代谢为研究主线,结合肿瘤的遗传与表观遗传调控研究,以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代谢为切入点,贯穿ACSS2介导的HIF-2α乙酰化修饰信号通路,结合结直肠癌相关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从崭新的视角探索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的分子基础;并且坚持从基础到临床和健康指导的转化医学思路,以乙酸代谢为切入点,初步探索膳食摄入对结直肠癌防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高通量筛选和多角度分子干预等策略,寻找结直肠癌早期危害生物标志物,为防治由肿瘤代谢异常和微环境失衡导致的肿瘤生长和转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从肿瘤微环境的角度重新认识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以此寻找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为结直肠癌防治开拓一个新的方向。
相信,随着该项目不断的开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揭开结直肠癌早期发展和转移的神秘面纱,摆脱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困境,进而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出创新性的策略。
把握机遇,多点开花
在全国范围的大气雾霾专项治理工作的开展背景下,陈瑞教授将肿瘤基础研究背景和环境卫生研究的特点紧密结合,立足于预防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PM2.5的生物效应,发现PM2.5暴露可抑制全身多个靶器官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改变细胞能量代谢,诱导乙酸异常分泌,从而激活ACSS2表达。因此,陈瑞教授创新性地发现在结直肠癌动物模型中,PM2.5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稳态,促进肠道乙酸分泌。基于此项发现,陈瑞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将PM2.5干扰肠道菌群、乙酸代谢和结直肠癌的膳食纤维摄入有机的结合起来,探索PM2.5影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结直肠癌防治的关系,从而寻找PM2.5暴露相关的特异性产乙酸菌,进而为基于调节肠道菌群分布和稳态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作用靶点。从三级预防、健康促进的角度出发,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出创新性的策略。预计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可以在相关领域的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8篇,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争取申请专利1-2项。
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入职以来,陈瑞教授不仅承担着学院环境卫生学和预防医学的中文和英文等教学任务。同时结合其自身的研究方向及海外工作经历积极开展相关学术讲座,讲授和介绍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技术方法和最新成果,以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其研究兴趣,并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水平研究生。与此同时,陈瑞教授积极邀请本学科领域专家,并组织多场学术论坛,介绍学术动态,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及参与其他国际交流合作。鉴于陈瑞教授在参与中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积累了组织实施大型科研项目的经验,具备管理运行高水平科研实验室的能力。因此,陈瑞教授的加入提高了东南大学师资队伍水平以及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推动了师资队伍的年轻化、国际化,对东南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风破浪,续写华章
作为有着8年海外科研经历、中组部的“青年千人”、江苏省特聘教授以及各种学术协会的委员的陈瑞教授来说,如今的成就是自己当初无数个日日夜夜,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努力换来的。陈瑞教授常说自己“要做实干家,不做清谈客”。因此在东南大学的公卫楼里,白天可以看到陈瑞教授繁忙的处理各种事务,到了夜晚,实验室的灯火中也经常有他忙碌的身影。有志者,事竟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陈瑞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还会不断攻克一个个科研难题,推动国家的科学事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