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令海,男,1976年12月出生,汉族,无党派人士,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光电材料研究所所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委员会主任,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学科学术带头人。同时还担任江苏省青年联合会软件和信息服务界别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评专家、教育部项目函评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
解令海同志2006年9月被认定为讲师,2008年7月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11年11月被学校聘为“校长专聘教授”,2012年7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二)、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2014年受聘“江苏特聘教授”;2015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十年来,解令海同志“舍妻弃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其敬业精神和拼搏精神堪称学校教师的楷模,连续七年年度考核成绩优秀。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学研究,亦或团队建设,他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的先进事迹在师生中广泛流传,并被有关媒体报道。
一、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解令海同志身体力行地推进科教强国梦想。在他心中,教书育人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夯实我国有机光电子学的基础科研的“地基”,培养一批有机电子领域的创新人才,让更多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变成“Created in China”(中国创造)。不管是在开设的《有机功能材料与器件》、《高等有机化学》课堂上,还是在忙碌的实验室中,亦或是课题组每周例行的组会上,还有与学生讨论的微信群里,他在与学生一同孜孜不倦地挑战有机光电子学科最前沿研究的同时,从未停止向学生传达科技报国的拳拳信念。他以培养新兴有机光电子交叉学科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团队育人”为理念,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支撑带动创新人才培养,以优秀的人才推动营造高水平科研的氛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科-硕士-博士”梯队式、可持续、创新型人才互动培养模式。“本科-硕士-博士互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工作荣获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10)。
二、言传身教爱无言。解令海同志扎根有机光电子学研究已10余年,带领学生夜以继日、几乎全年无休地开展科技创新和前沿探索。在他的日程表中,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离开办公室,周一到周五都租住在学校的周转房中,早已习惯了以实验室、办公室为家的他,有时甚至就在办公室和衣而睡,即使大年三十他都坚持到办公室工作。他办公室里的那盏明灯,已成为学院老师和学生心中最明、最亮的灯塔。《南京邮电大校报》(2012年2月,第119期)专题报道了他所领导的课题组几乎全年无休开展科研工作的事迹(见图2)。可以说他的青春大多都在实验室与办公室中度过,有人曾问他:“科研这么枯燥、无味,你不觉得苦、累、枯燥吗”,平时不善言辞的他,此时却像在评说梦中女神一样,与人交流着教书育人的快乐、追寻科研真谛的欢悦,而支撑他面对未知世界勇往直前的正是那个从小扎根心里的“科教强国梦”。 由于他早年家境贫寒,历经坎坷,所以非常体谅寒门弟子求学之路上的艰辛和不易,他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爱,经常邀请他们到办公室交流、谈心,自掏腰包排解他们的后顾之忧,以让他们能够安心地投入到科技创新研究当中。2010年秋天的一个夜里,一位博士生做完实验后突发急性阑尾炎,情况危急,急需住院手术,他马上赶到实验室,用并不宽裕的工资接济其入院治疗,并给予他精神上的鼓励和宽慰。学生感动之余学习更加努力,科研成果陆续被国际顶级期刊Adv. Mater., ACS Nano,等接收并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三、厚德载物育桃李。解令海同志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凌海峰同学入围“2014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获了2014年度“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全国仅50名学生),并作为“勤学”典型在颁奖现场接受采访。为了多维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带动不同年级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投入科技创新工作中,他指导建立了“超分子光电子”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集合化学、材料、电子和物理各种背景的学生,通过大组会、小组会、Training course专题课三位一体、风雨无阻的组会文化体系,团队成员广泛讨论与协作,建立起良好的优势互补机制,多维度地提高了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该学生创新团队于2014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他善于将先进创新科研成果与理念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材,指导研究生林进义等获2013年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一等奖、交叉创新奖一等奖,受到新华网、江苏教育电视台、《南京日报》、《扬子晚报》等新闻媒体的专题报道,他本人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所指导作品须为挑战杯一等奖作品中的优秀成果方可获奖);指导研究生凌海峰等获2014年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江苏省金奖。他指导的3名硕士研究生赵飞、艾伟、杜祝祝分获2013、2014、2015年度“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
四、砥砺奋进结硕果。他作为学术带头人牵头建设了分子系统与有机器件课题组(CMSOD@IAM,官方网页http://iamcmsod.njupt.edu.cn/ ),组建了一支具有不同背景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指导梯队,入选南京邮电大学首批“135人才计划创新团队”,并入选2013年“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2013年,课题组2项科研成果入选南京邮电大学年度十大新闻。
解令海同志围绕塑料电子领域中的稳定性与工艺问题,开展位阻型半导体的分级分子设计。建立了一锅法螺芴合成方法,获得世界同行公认,实践了傅克合成有机纳米方向,获得稳定激光增益介质;在四元理念指导下,发现超分子空间位阻效应,论证了吸斥协同设计组装二维有机纳米晶;提出聚芴绿光带的第三种缺陷机制,突破了位阻与beta相二元策略构筑新一代稳定的宽带隙聚合物;尝试了纳米化学水相工艺与绿色制造,获得全溶液工艺的高分子发光与存储器。特别是十年前他通过偶然反应发现的螺芴氧杂蒽(SFX),已获得包括MIT的化学系主任Swager、PLED之父R. H. Friend爵士(Org. Electron. 2014, 15, 500)、DSSC的发明人Michael Gr·tzel, 和有机激光专家Ifor D. W. Samuel (J. Mater. Chem. C, 2013,1, 8028-8032)等世界同行的关注,以及国内同行,包括北京大学邹德春研究员(Macromol Rapid Commun, 2009, 30: 1745–1750)、国家纳米中心韩宝航研究员(Macromolecules 2011, 44, 7987–7993)以及大连理工大学(ARKIVOC 2015 (v) 99-109)的关注。至此,SFX形成了原始创新成果,建立的以SFX为代表的一锅法螺芴被国际同行公认。目前其单体已经被百灵威商业化,为以OLED为代表的塑料电子产业提供了廉价的材料。SFX将在产业界表现巨大的潜力,成为发光显示行业与固体照明、太阳能源等行业重要的材料构筑单元。以SFX为代表的分子砌块为有机材料探索提供绿色平台,特别是SFX类有机半导体材料为发展绿色有机半导体应用OLED以及太阳能电池等工业界的桥梁,为工业界成果转化提供原始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