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和灵魂,请都带在路上》

作者:梁苏阳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身体和灵魂,请都带在路上》  

  江苏省盱眙中学 梁苏阳 高二(4)班 指导教师:付翠云

  有人说过:“一个人,要么旅行,要么读书,总之身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要在路上。”

  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是会令人厌倦的。每天面对重复的车水马龙的人,怎么体会这滚滚红尘中形形色色的美?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是的,远方是个听起来便令人心生向往的词汇。也许远方是水天相接的汹涌波涛,那一起一伏的浪水把一阵阵淡淡腥咸的温热海风拍进你的视野,你的心里;也许远方是一望无垠牛羊身影若隐若现的草原,那令人目不暇接的绿,像是在唤醒你血液中那几分之一的游牧民族的跳动节奏;也许远方是川藏交接的稻城,沿途可以看见新人在倒映天空的泉水和瀑布前,等待摄影师将这刹那的幸福与身后美不胜收的自然一同定格;也许远方是有人穿着和服踩着木屐,走在岩井俊二镜头下的日本街道。

  远方是很多地方,却又哪里都不是。当一个地方引起你想要前去的欲望时,你短暂抛开冗杂日常时,你就会在路上,收获旅行的意义。一如席慕容所说:“万水千山,随心而至。”人际、名利束缚之下的面具得以解开,还给麻木僵硬的目光以一次纵情自在的机会。被整齐规划的城市拘泥的目光和身体,洒脱上路。

  可是,浮躁社会里的我们,又有多少能真的为了远方,为了旅行的欲望,为了身体一次走在路上的机会而出游呢?

  多少人的目的地是旅行社抑或网络推荐的风景名胜、旅游热点?多少人旅行前比起这个地方这个国家的风俗历史,更热衷的是旅游攻略、购物攻略?多少人面对终于抵达的碧海蓝天,第一反应不是久违的满足与激动,而是以风景为背景自拍一张,发到微博或者朋友圈等别人点赞?多少人的旅行感慨不再是由心而发,而只配上时新的网络用语又或者因种种原因而被网友集体称道与滥用的古诗?

  近来又或者说长久以来,媒体揭露出的国人不文明出游现象屡现不穷,诸如埃及神庙、长城的墙壁、北京故宫可以触摸的文物上留下的横平竖直却不在清秀的汉字。这些行为,早已逼得国外许多景区,将作为交流通用语言的英语和“礼仪通用语言”的汉字共同做出文明标示。比起将这样的行为简要的概括为没素质、不爱国,我更相信这个人也不爱生活,没有身体和灵魂一起走在路上的旅行。提出“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的人,将读书看作灵魂走在路上。但我有些断章取义的认为,这里的“灵魂”用来指对旅行本身的热爱以及这种热爱带来对旅行本身的尊重,也再合适不过。

  试问,一个真的尊重与热爱旅行的人会用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这样不可修复的破坏式方法来证明和纪念自己的曾经存在吗?一个真的尊重与热爱旅行的人会骑在融入历史的雕塑上自拍吗?会在一个国家的抗战纪念馆前将楼梯当作滑梯玩得不亦乐乎吗?看到风景名胜的第一反应会是一句网络粗口,忘却曾令我们骄傲的“礼仪之邦”的称号吗?

  显然不会。而这个不会的人群的个体又不止限于被许多充满歧视色彩的地方所诟病的“中国旅游团”,他们是每一个只带了身体上路的人。

  与其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地游,不如身心一起沉浸在这行中。不再为了去一个地方而旅行,不再为了别人的关注而哗众取宠般的言行,你会发现这场旅行可爱了很多,别人也会觉得你可爱了很多,礼仪之邦可爱了很多。

  纪伯伦曾在《沙与沫》中说过:“当我的灵魂和肉体由相爱而结婚的时候,我就得到了新生。”那么同理,当灵魂与身体能真的因热爱而一同走在路上的时候,那些山山水水辽阔四海,以及你曾清澈柔和的目光、即将接受洗涤的身心,再加上旅行这个词本身的意义,都获得了新生。“愿山谷成为你们的街市,绿径成为你们的里巷,使你们在葡萄园中相寻相访时,衣袂上带着大地的芬芳。”

  卡瓦菲斯在《伊萨卡岛》中,祝言:“但愿你的道路漫长,但愿那里有许多夏天的早晨。”那么我也祝你的旅途漫长,不过这漫长旅途中,请将身体和灵魂,都带在路上。

责任编辑:潘磊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