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荡着田野牧歌的地方》
江苏省盱眙中学 曹杰 高二(24)班 指导教师:张佐君
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里这样描绘一个地方——
“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梦幻、飘落着田野牧歌的理想的地方,雪峰峡谷、庙宇深邃、森林环绕、牛羊成群;这是一个各种信仰和平共存的精神的家园,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这是一个奉行‘适度原则’的和谐世界,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即使对待欢乐也不例外。”
按字索境,人们找出“消失的地平线”,经学者和考古学家考证,确定——这是香格里拉,是迪庆,是盛产灵性动物的神秘沃土。
也是人间天堂吧,独立于烟火世俗之外的清净无扰之地。这样的地方往往吸引一些饱受生活诘难、被束缚得无法动弹之人,他们前赴后继、为之奔赴,成群结队地、有组织有纪律似的共同欣赏“天苍野茫牛羊见”的景象,并且乐此不疲。
我们称之为“旅游”。游走世界名胜、倾身自然美景,以此平复内心创伤、舒展身心,即是“旅游”。
是吗?一行人跟在导游身后,举着“环保”、“礼仪”的高牌,秉持不乱扔乱抛、对待当地人有礼的原则,浩浩荡荡闯入原本纤尘不染、自由和谐的境地,拍照留念、蹭食乡菜,硬生生将本有的静谧寸寸瓦解,再覆之以铜臭味浸染的尘衣,最后心满意足,打道回府,甚至想着,这是完美的旅游,可以与人言说。
可真正洗涤尘垢的文明旅游,是不可言说,是无法言说,是不能言说的。捧一颗心,着一袭白裳,风尘仆仆,跋山涉水去企及神话般的地方,多说一句、多进一步皆是亵渎。
到达之后呢?感受它的独特之处。时而阳光明媚,时而阴雨连连,还有冰雹从天而降,牧民们在肥沃的草地上赶着牛羊,稀有的野生动物奔跑逐越,在“适度”的原则里共处和谐。而游人,只可旁观、旁观,而不能走近打扰。自然给予你绿山绿水,你自要还以绿色,不从人间烟火地带来“白色污染”,亦不残忍留下;自然待你如宾,邀你观享万物灵性,你自要还以礼仪,来时柔声道好,走时温言再见。身外无物,心无杂念,做一个不带来市侩亦不带走明净的游人,践行文明旅游,让所及之处皆是文明的脚印。
不在厚厚城墙上刻着深深的“到此一游”,不在卢浮宫前放肆拖鞋洗脚…… 诚然,这些彰显着文明素养,可谁规定文明旅游非得借看得见的行为举止来表现呢?
文明旅游,文的是行为,明的是心境。
世界之大,许多地方太过神圣、纯净,譬如香格里拉,那个飘荡着田野牧歌的地方。大概只有灵魂这样无拘的精神生命才可来去自如,但我们生而为人,要想走向神圣,不得不带着厚重的肉体。是打扰破坏吗?那如果我们捧着澄澈的赤诚之心、怀揣着无上的敬畏之情呢?
精神上的文明总给人以虚无缥缈之感,那是因为身处现实的人们深受物质实在之害,忘却追寻精神生活,遗失对生命的感悟、自然的体验、哲学的沉思的能力,也包括忽视旅途中文明的展现。在苟且现实里摸爬滚打、流连纸醉金迷的我们,如果能摒弃周身浓烈的世俗烟火味,剥离脑海里名利争夺的欲望,背着只有水和书籍的简易行囊,去靠近近乎神圣的地方,听田野的牧歌飘荡不息,看牛羊嬉闹溪水潺潺,“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谁能说这不是文明旅游呢?不用尘世浑浊去污染,也不收藏独有的天然美好。
是了,这就是文明旅游的真谛,带着肉体走向神圣,寻以心灵慰藉。
嘿!你到站了吗?在那个飘满着田野牧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