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万水,旅四方,寻天堂

作者:赵 清 发布时间:2016-06-2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米兰·昆德拉写过一本书叫《生活在别处》,别处的人,别处的风景,别处的文化,这多因素也是为何现在流行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不仅是唇舌搭配的话语,那是一种向往,更是灵魂的叫嚣!

  我多想置身于塞外的沙漠去体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风景!我多想飞越时空与李贺一起共享“玉宫桂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的美景。我亦想与杜甫共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观之景;我又何曾不想与张若虚一起笑看“海上明月共潮生”,细细品味春江花月夜……心中的欲望燃烧了,染红半边天真是:寺门尚远华光来,漫天锦绣连云开!我背上行囊去追寻古人的足迹,寻找今生的生活,别处的天堂。

  我走在沙漠中寻找古人足迹。我迎着漠天黄沙,任裙裾在风中飞舞,驼铃声在耳边悠悠作响,声声敲打着内心的激荡!终于见识了沙漠的广阔无边,寸草不生的地方,惟有仙人掌闪动着绿光!我想也许千百年前这里也有绿树青草,鸟语花香,溪水会歌唱,野兽会作响,我想起了黄土高原,想起了那片广袤的黄土高坡和那摄人心魄的信天游。是黄土高原造就了真正的黄河,千沟万壑的模样,是它的流觞,是它烙在大地上印记。

  这里是曾经的天堂!

  我并非《西游记》里的人物,我不会一直向西,向西!但提到《西游记》,我曾记得那顽皮的孙猴子曾在柱上写下:“俺老孙到此一游!”王安石在《游褒蝉山记》中也有记载:“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现在华阳洞尚雕有“荆公回返处”的遗迹。这说明什么?那猴子是跟人学来的,到哪里旅游要证明自己来过,用刀刻柱,用笔镂墙,像古人一样“勒石记功”。这在人间早已屡见不鲜!以为这样把自己姓名刻在石头子便“永垂不朽”呢,真能这样吗?越是如此,风雨冲刷你的字,你的字便成了你行为卑劣的印记,或许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你的字,风刮着,天在流泪,它们使劲要咬去;它隐在后来者的心里,像关节炎一样,当遭遇风霜雨雪时便会让人疼痛,深入骨髓,见它的人会鄙视,会诅咒!毕竟孙猴子之后又有许多“畜生的行为”或是真正的畜生吧!谁知道呢!

  古人的游记很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欧阳修的《丰乐亭记》,苏洵的《木假山记》,苏轼的《赤壁赋》……旅游在古代便已十分流行,不管是封建制度还是封建帝王的影响,总之游人很多,可没给后人留下什么不齿的行为痕迹,因为他们知道上善若水,天人合一,刻在自然物身上如同刻在自己身上,是要流血的,是痛苦的。我此刻又想起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那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如在眼前,隐隐约约还能听到那女子嬉笑的声音!稼轩旅游在此,实记眼见之景,百年后我仍能通过书卷问道那夜的香气,弥久不散!那是一尘不染的美丽,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一种向往,一种天堂!

  旅游,旅游的又何止你的身!

  中国再千山万水也大不过世界的五彩缤纷!旅游从此跨出湖海,跨出民族,跨出历史,可领略异国风情,达到情感传递,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明白你的兴奋与激动,可是一旦走出国门你将不仅是你。你代表的是中国,是中华民族,是华夏文化。一则则新闻爆料许多国家轻视中国人,又有汉文标语“请不要随地吐痰”更有甚者拒绝中国人的游览,标出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每每这样的新闻播出,乍看外国人过分可又何尝不是中国人自找的!跨越国界的丢脸,中国人为你喝彩!中华怎么不以你为荣?富过三代出贵族,你们以为穿金戴银,用名衣名包就是贵族啦!你们的行为是丑陋的,不知可否称为“爆发户”!旅游的你们去寻天堂,肆意妄为,将原本别人的天堂毁成地狱,最终也寻不到自己的天堂!

  雪的纯白是这世界上最美的,可前段时间北京春暮飘雪,你难道没有心惊胆战?以前的雪纷飞而落,厚厚一层,是真正的银装素裹,而今气候变暖,雪的降临太少,以致于孩童根本不相信书中描绘的大雪之景!悲哉!

  旅游吗?旅过千山万水,游过海角天涯,即使天堂很远,却不曾放弃!我带着道德去游,我背着素质去览将环保绿色怀揣于胸膛映照着不灭的中国心!

  我从诗词中游来,又奔赴沙漠,我爱热闹非凡,我用手指,怒目而视,讽言相激,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永远的中国人心!我不曾忘!

  (江苏省盱眙中学  高二(12)班 指导教师:郑顺安)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