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自己经历一场旅行,不必刻意安排,只需细赏途中风景,漫无目的地去追寻,去寻那花那叶,那菩提那世界。纵使难与桃源相逢,也愿在天地间安放片刻宁静,让心在旅途中感受温暖情怀。
曾经被那位中学女教师的任性深深感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寥寥数字,是她如诗的情怀,亦是千万人涌动的心涟。世界很大,于我却很小,它近在咫尺,就在门外,就在路上。对于世界的情怀,足够放进背包,它的距离,需要我用双脚去丈量,去丈量走过的与不曾走过的宽广。去看长城关外,金戈铁马仿佛犹在,还听得一声气吞山河的怒吼,在几千年风旗猎猎中感叹不到长城非好汉。江南在烟雨中等待,婉转莺啼呢喃了多少温情,才子别佳人,昆曲绕梁间,一江春水绵绵。我在旅行中沉醉,沿途栽种风景,和风吹我心绪,聆听独白。
古有徐霞客,心潮澎湃,壮游山水。他以笔为动力,以文来抒怀,让文字旅行,穿越自然。难怪钱谦益赞他:“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旅游自明末以来便日益成为一种文化潮流,它绝非是一次简单纯粹毫无意义的远行,而是深深融入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意识和文化生活之中。它用它寓于景物的精神内核吸引你我,让人暂忘尘俗,把心底的浪漫在朝阳里在秋叶里徐徐绽放着,那是人生的得意。
我珍视每一次的旅行,更羡慕那些时间充裕说走就走的旅人。在我看来,那不仅仅是潇洒自如,更是他与自然的冥合,是自我提升与自我塑造,是难能可贵的生命机缘。所以每每看到那些不文明出游的报道,心便被刺痛,为那清奇俊秀、古韵盎然的所在心疼。近日,新浪微博热搜头条上有则新闻很是刺眼: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展出作品《天使在等待》被两幼童摆弄后损坏,家长在旁为其拍照却不上前制止。馆内工作人员与作者协商后,只好将断了翅膀的作品改名为《折》。报道一经发布,便引发网民热议,甚至有网友调侃应将这几名游客的全家福挂在旁边,并取名为《家教》。人对于旅行文化的破坏已经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让人心寒。
不敢直视旅程中的陋习,总觉得这是对旅游文明的亵渎,是对旅人情怀的无情践踏。我曾对湘西念念不忘,不单是因为一本书红火了一座边城,更因为沈从文身上那种文人独有的高尚情操。他用他厚重的笔杆点染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在成就自己的同时,无私地回馈着,让中国的旅游文化默默倾吐人性的善美。而反观当下,肆意破坏博物馆展品一事已被网民评论得沸沸扬扬,更多的文明陋习往往在旅游时暴露得尤为真切。如今的普吉岛海面上时常飘满五颜六色的饮料瓶,成为它新的风景线;游人在景区绿化带里随意小便,绝不是为了减轻工作人员再施绿肥负担;公路边集体搬运农民西瓜,上演真人版“偷菜”。旅游似乎越来越像一种单纯消费,花钱取乐的心理渐渐让人忽略了途中渗透的文明,也丢失了文艺情怀的本真。
《围城》里赵辛楣认为结婚应该在蜜月旅行之后进行。的确,旅途中有太多意想不到的状况,若两人在长途疲惫过后仍能相濡以沫,那爱情便更为可靠。也许你憧憬柳宗元笔下“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的阔野,也许你喜爱范仲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胜景,但只需要一个猝不及防的意外,就可能完全打破你原本轻松闲适的心情,或是仅因舟车劳顿就让你失去了文明素养的坚守。倘若你克服了这些,始终维持文明形象,就像是恋人感情经过了考验,还怕有多少山川胜迹不能潜心领略。
爱山,爱水,爱的是心与世界的交流。爱远行,爱身为旅人的温暖情怀。想把江水掬于纸上,想把山峦绘在笔间,想贪婪地留住世界真实的模样,带着情怀上路,且行且珍惜。
(江苏省盱眙中学 高二(20)班 指导教师:陈孝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