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考信息 > 就业 > 正文

不少考研族加入求职大军(图)

作者:杨彦等 发布时间:2015-09-07 来源: 扬子晚报网

19日,新春首场毕业生公益性招聘会在南京人才大厦举行,现场有85家用人单位提供1200多个岗位。2010届和2011届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洽谈。

葛讯 摄 转自新华报业网

2月20日,由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举办的节后首场高校毕业生公益招聘会在南京人才大厦拉开帷幕,85家企业提供了千余个岗位,吸引众多应届毕业生。记者现场发现,与年前的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相比,这场招聘会多了很多“新手”——考研成绩尚未公布,众多考生已经转了“战场”,投入了求职大军。

两头牵挂挺忐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裴升昨天一早就来到招聘会现场,昨天这场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是他大四以来跑的第一场招聘会。“之前一心考研,分不出精力来找工作。考研知道笔试结果差不多要到3月份,中间有一段‘空窗期’。”裴升说,这阵子他一直忙着做简历,心情其实挺忐忑,“考研好像并不是完全没有指望,所以出来找工作,心还一直挂着。担心万一过了,这段找工作的时间又误了复试的备考,最后两头都没有着落。”

行情:薪水比想象乐观

在湖南上学的孙玥学的是通信工程,这个专业的女生找工作比较困难,所以孙玥年前参加了考研,准备提升一下自己。“考完试觉得把握不大,所以想在南京找一份工作,离老家也近。这是我第一次跑招聘会。”孙玥告诉记者,以前总听说在招聘会上找工作有多难多难,很多应届毕业生月薪800、600也愿意做,结果真正到了现场,她发现很多单位给出的月薪都在1500以上,招聘的行情比她想象的要乐观一些。

记者现场采访了五六位“考研族”,发现他们对工作的要求很少有具体的描述,参加招聘会“试水温”的意味比较浓。

能力:初入招聘会有点懵

与很多已经在招聘会上“摸爬滚打”了半年多的应届毕业生相比,初入招聘会的“考研一族”还显得有点懵,在应对招聘人员的技巧上也显得有些稚嫩。

“同学,从一开始到现在,你只关心这份工作的工资、休假还有福利,却一点也没有问这份工作业务该怎么做,你觉得你真的了解这份工作吗?能胜任这份工作吗?”昨天的招聘会上,一位毕业生将近5分钟的只关心自身利益的提问,终于让一家地产公司的招聘人员“怒”了。面对招聘人员的质问,这位考研后初跑招聘会的同学一时哑然。

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专家提醒,节后求职的“金三银四”即将到来,对考研后开始求职的同学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各地招聘】

扬州:学中文的大学生技校“回炉”学数控

18日,扬州举办了一场名为“2011春风行动”的大型公益招聘会,当天进场招聘企业178家,提供就业岗位12000个以上。记者看到,为了招到工人,企业在现场使出浑身解数:涨工资、降低学历、放宽年龄……有的企业实在招不到员工,只能让亲戚朋友过来“顶岗”。

在招聘现场,记者发现一个文质彬彬的求职者辗转于机械类岗位,一番了解才得知,这名寻找机械类工作的小邱,竟是中文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原来,小邱是江西人,23岁,前年毕业于江西某大学中文专业。毕业后,小邱工作一直没有着落。去年3月,小邱只得放下“架子”,到一家工厂当流水线工人,在工厂上班期间,他了解到目前企业缺少技术类工人,于是萌生了到“技校”回炉的想法。一番准备后,小邱到老家一所技校学习数控,去年年底结束了课程,后经同学介绍来到了扬州,打算找份技术类工作。

据了解,当天下午进场求职者超过6000名,当场有2852人与用工单位达成意向协议,操作工、服务员等岗位招人非常困难,另外设计、技工等岗位也出现人才稀缺现象。

镇江:家长代替子女来面试 公司明确规定一律不要

19日上午,镇江苏南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兔年元宵节后首场综合性招聘会上出现火爆场面,受节后用工需求激增和毕业生求职高峰双重因素的影响,本次招聘会共有180余家企业携3300余个工作岗位进场揽才,共吸引5000余人进场应聘,火爆程度超出主办方预期。记者从主办方的统计信息中获悉,本次招聘会的求职者中半数是镇江及周边高校的应往届高校毕业生。

在江苏新越沥青有限公司展位前,一高姓女生由妈妈陪同来求职的。在三分钟的交谈中,基本上都是由其妈妈代为回答,最后该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以经验不足为由结束了交谈。

同样,在长三角酒业有限公司展位前,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格外显眼,他们在一旁听了许久后,告诉招聘经理自己的孙女是学市场营销的,条件也蛮符合,询问可不可进入该企业,该招聘经理回答说请她自己来面谈,现场不接受家长推荐。镇江华隆纸塑公司的张经理说:“现在有的毕业生太娇惯,连自己的工作都要家长陪找、代找。”他表示他们公司明确规定,对于代找的一律拒绝,陪找而自己不说话或由家长代为回答问题的也视情况做冷处理。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