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捧读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任钟印选编的《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如丝丝清泉从心底流过,荡涤着我的心灵。
一
“既然儿童们要力图模仿他们看到别人所做的事,那就让他们做一切的事,除了使他们招致伤害的事。”
——引自论著《母育学校》P43
活动是孩子的天性,玩具是他们的伙伴。当其不方便的时候,应为他们找些玩具以代替真的工具,以帮助他们自寻其乐,并可以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多种肢体的敏捷。实际管理中,一些中小学以消除安全隐患为出发点,严控学生课间活动。一种是将体育设施、设备束之高阁,不去组(安)装,以供使用;一种是即使组(安)装了,也当成摆设,明确要求学生不得触及;再一种是对学生自带自备的玩具也给予没收。一些学校还为此设立曝光台、批评栏,借此触动学生的神经,进而给班主任施压。这种为安全而安全,看不去是对学生负责,实质是对他们天性的抹杀。诸如此类做法应当就此打住。“不论孩子们喜欢玩耍什么东西,与其限制他们,不如满足他们,因为就精神和身体而言,不爱活动比爱好作业反而更有害处。”
二
“为使儿童注意好的榜样和训练,有时是需要惩罚的。”
——引自论著《母育学校》P52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期望值高,教育难度大,这种难度体现在独生子女存在的共性问题上,即贪玩、好吃、任性。影响在学习上大致表现有三种:一种是玩心太重,不把学习当回事,学习任务难以完成;一种是吃字当头,课上想吃,课后光顾校园商店;一种是自以为是,听不进师长的教导。对独生子女体现在学习上的诸多表现,老师只能苦口婆心,摆事实,讲道理,有一条“高压线”是万万碰不得的,即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校长巡视要教育,家长举报要查处,不少老师慨叹“孩子难教,教师难当,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得。”我曾惩罚一名经常不做作业的学生,于晨读时间让其在教室外把作业补完,被巡值看到,说“不能把学生置之门外”;也曾在下班后留一名作业频频出错的学生进行三遍订正,遭到家长的非议。
夸美纽斯则认为,“有时需要更加严厉的斥责并使他们感到羞愧,训诫可以带有威吓。假如第一步训练无效的话,那么第二步就要用鞭打或掌击,为的是使这个孩子自知反省并使他们更加注意。”实际情形中,现在的孩子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训导;不是缺少责任,而是缺乏教育的力量。因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好,中小学校也罢,对“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要科学解读,执行有度,但不要过头,让老师“心有余悸”。
三
“如果语文科学的学习不能使人对生活实际有充分准备的话,那么造成这种过错的是学校里根深蒂固的习惯,或者不如说是毛病。”
——引自论著《泛智学异论》P191
新课程理念强调注重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与夸美纽斯的这一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他认为,经院式教学不能使人对生活实践有足够准备。
我是教语文的,就谈谈语文方面的事。课程标准指出,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机会。”有人认为语文是实践活动就是牧羊式的课外活动;有人认为不增加现行课程计划中的课时总量,没有时间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有人认为有些学生课本掌握还存在问题,那还谈什么语文实践活动。尚不论教者有意识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去进行语文实践,就连教材中提供的实践活动也懒得去搞。
夸美纽斯指出,“就像不学习技巧不能成为行家,不练习抄写不能成为录事,不参加辩论活动不能成为雄辩家一样,孩子们也是通过与人交往,不同人类的事情打交道,也不能真正成为真正的人。这样做,是为了他们在生活中不至于遇到他们在映像中没有见过的、在学校没锻炼过的事情。”
四
“制度使学校成为智慧工厂,像一个印刷厂,在那里书增加得如此迅速,且印刷精美,按规定的正字法,其正确程度,如果不是众所周知,真像难以置信的奇迹。”
——引自论著《泛智学异论》P248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难有秩序。规章制度对规范教育教学秩序,达成办学目标起着保障作用。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当遵循既规范人、约束人,又激励人、发展人为基本理念,激发每一个组织成员工作的热情和智慧,去创造奇迹。
纵观中小学校已建立并付诸施行的规章制度,我们在肯定其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过于框框条条,缺乏接受和认同感,几乎将学校管理的角角落落、教学行为的方方面面都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之以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换言之,被管理者必须按程序化、机械化、标准化的流水线,履行职责和行为。如“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将教师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赋予相应的分值,备课空白多少分,上课突出多少分,教学实绩突出多少分,等等。殊不知,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知识技能和生命情感融为一体,单纯用规章约束、经济奖惩很难达到最佳管理效果。
其实,学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每一个组织成员的主观内驱力和精神境界。正如夸美纽斯所言,“制度像钟表的自动装置,里面有里面有维持自身的运转所需的一切,没有任何废物,哪怕是最小的轮子、圆柱或者是齿轮,这些零件都有一定的位置,他们的转动使人想到天的转动和世间时间的推移。”
五
“一个好教师,他不仅尽力做到享有其名,而且要名副其实,不能只是徒有虚名,因此他不应逃避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工作,而是认真地去找着干,完成工作不是走过场,而是认真地完成,把辛尼加的话引为己用或告诫学生时,不是当做耳边风,而是使学生终身受益。”
——引自论著《根除学校的惰性》P404
谈到一个好教师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绝大多数人认为,教学质量高的人就是好教师。我则不敢苟同,因为这要看他的教学质量是怎样得来的,如果是靠死背滥抄、吹胡子瞪眼睛得来得的,那不能说是质量高。“好教师总想着怎样教好,让学生愉快勤奋地吸收知识,而不采用殴打和惩罚的方式,致使学生哭叫,产生厌学情绪。”
要使学生愉快勤奋地吸收知识靠的是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上的精湛技艺,让每个孩子获取不同的发展。所谓“功夫花在备课上,本领显在课堂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老师备课不精心,上课照本宣科,课后让学生围绕“考试点”死背滥抄,学生哪有学习的兴趣可言,多半机械应付而已。
“像一位精明能干的建筑师那样砍倒知识之林,运到某地,送到适当的地方放置整齐,砍削成相应的形状,然后建造多式多样的住宅;像辛勤的园丁那样悉心照管别人托付给他的花园里培育的幼苗,在生长期间给予精心的照料,浇灌施肥,使它生机勃勃,茁壮成长……”夸美纽斯运用形象的比喻给“好教师”作出了生动的阐释。
(东台市四灶小学 吴锡龙)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