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做会写更会说的教师

作者:周竹生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做好一个教师,从业务素质这头考虑,有一些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能说会写,是两个很重要的条件,也是广大教师着力追求的两项基本功。但是,在实践中,常常有这样一种偏向,学校和教师普遍重写轻说。

学校重教师“写”这方面能力的考核,轻教师“说”这方面能力的考核。教师在不同级别的杂志上发表论文或者论文获奖总会得到相应数量的奖励。一些教师一年之中单在这方面得到的奖金可能远远超过学校所发的其他奖金,以至于学校不堪重负,不得不对此项规定作调整。除了可观的奖励之外,有关方面在教师职称评定时对论文撰写还有篇数和级别上的要求。相形之下,学校对教师“说”的能力就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奖励制度,好说歹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教师的“说”显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轻视甚至漠视。

这样一来,显然是能“写”的教师吃香,教师也经常会以发表论文而自豪、自傲,如果是在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甚至还可能引起一定的轰动效应。

一些学校也以教师发表的论文数来证明教科研的能力与水平。相反能说会道的教师却掀不起什么波澜,得不到什么奖赏,可能是不能给学校带来什么显性的资本的缘故。这种导向,鼓励教师以文为荣,投入大量的精力爬格子,想方设法发表文章。然而什么事情一旦偏向,也就有点变味。所以有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学校硬性规定,下达论文任务数,逼着教师都去埋头搞科研,闭门写论文,使得教师消极应付,不是到报纸杂志上翻找,就是到网上搜索下载,照搬照抄,改头换面,速成论文,这与1958年“大跃进”时家家砸锅卖铁去“大炼钢”有什么区别?除了产生一大堆奖项、荣誉和一大堆垃圾外,还有什么东西?这话可能有点夸张偏激,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有一点我是深知的,一篇较高质量的论文的产生实属来之不易。需要经过观察思考,收集材料,动笔写作,润色修改好多个环节,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短则三五天,长则两三月。人人写文章会不会写出一大堆垃圾来,我不敢这么认定,但是有一点我敢下结论,那就是过分注重写论文的直接结果是巧于手而讷于嘴,手写的功能被强化,嘴说的功夫被弱化。然而,倘若教师没有一张伶俐的嘴巴,其情形又如何呢?审视一下教师工作的方式,最主要的是口授;分析一下传播知识的途径,最主要的管道是口授。有人统计过,在传统的、比较正规的课堂中平均70%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话。教师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教师主导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充满激情,充满知识魅力,富有启迪性而又准确、鲜明、流利的讲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显得尤其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嘴巴说话的功能事关授课的质量,应该是吃饭的本钱。遗憾的是,目前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这种吃饭的本钱并不是非常的厚实。表现为讲话刻板、干巴、模式化、冗长,语焉不清,不着边际,没有幽默感,缺少感染力,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听课,没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用那种未经磨练雕凿的语言包裹出来的内容,学生并不恭维,其效果自然很难尽人意。有其师,必有其徒。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将其注意力集中在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上,轻视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

教师语言的先天不足,导致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不足。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谋职、合作、讨论、请示、汇报讲课、谈判、争论、吵架,以至于打官司,都不例外地依赖于口语表达。

让嘴巴硬朗起来,是对每一个企图立足于现代社会的人的现实要求,更应是每一个希望成为合格教师的人的着力追求。有人对教师的语言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要求,我觉得很有道理。“通”。教学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精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还应把书面语言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活”。形象的教学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教师的语言必须形象生动有趣。“准”。准确性是教学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语言就没有生命。缺乏科学性的语言,无论用词如何考究,语句怎样华美,都会显得苍白无力。“精”。精练,在追求准确的同时,力求精练、洁净、明快,决不允许方言土语掺入,以保持汉语规范化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汲取信息。语病、口头禅要坚决根除。否则,既给语言添了污秽,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又占去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削减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趣”。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一定的幽默感和教学机智行为是调节师生情绪状态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机智的教师比起缺乏这方面素质的教师,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善于缓和工作中的紧张局面,也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从而造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美”。美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学得轻松有趣,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的甚至可以影响他们一生。“情”。富有感情色彩,或感情奔放,或脉脉含情,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喜怒哀乐悲恐惊都应适度、合拍。

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

语不惊人誓不休。

这里的语言指的是教师的口语。只要学校对教师说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教师对提高说的能力有足够的重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说,说真话;大方地说,说清楚;流畅地说,合规范;得体地说,看对象;连贯地说,有中心;全面地说,抓重点,说的能力自然会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会有提高,学生得益的成份也将更多。

(作者单位:丹阳教育局)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