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成尚荣:管理之道 大智闲闲

作者:成尚荣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江苏教育》

学校管理要追求智慧。

智慧有大、小之分。庄子在《齐物篇》里说:“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大言炎炎,小言澹澹。”闲,空也;空也,无限大也。间,隔也;隔也,小也。庄子的意思非常明白:具有大智慧的人,总是关注、研究大的方面,比如宇宙、世界、人类,包括自己的心灵。反之有小智慧的人,抑或说,没有智慧的人,总是关注,以至拘泥于小的、琐碎的事。在表达风格上,二者同样有极大的差异,大智者说话,充满激情,似火在燃烧,具有鼓动性、穿透力;反之,小智者,或者没有智慧的人,则啰嗦,重复,缺乏感染力。不言自明,我们需要拥有大智慧,学校管理亦然:用大智慧管理,用大智慧实施教育。学校管理者应当是“闲闲”的大智者。

大智闲闲,首先要求管理者要有宏观视野、战略思维、整体建构、系统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比如,要思考校训、核心理念、发展定位、学校精神、重点突破的任务及其相应的策略,等等。这一切都是学校之魂,否则,只是在细小的问题上喋喋不休,很可能会“魂不附体”。再比如,课程。埃利奥特W·艾斯纳和富兰克林·博比特分别表达如下观点:“课程领域……正居于教育的核心。”“首要的科学任务是决定课程。”重视课堂教学改革肯定是正确的,但若不在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框架下,课堂教学改革会变得狭隘、孤立起来,甚至有可能回到课改以前去。这里有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即“细节决定成败”。所有的细节都决定成败吗?只抓细节就能成功吗?对“细节决定成败”恐怕要更辩证地去看,不是不重视细节,但不能离开闳阔背景而盲目相信,否则有可能堕入“细节”的陷阱,而“小智间间”“小言澹澹”起来。

大智闲闲,还要求让学校里有更多的“校长替身”。美国教育管理学家托马斯·萨乔万尼在他的《道德领导》里说,校长应当有自己的追随者,这些追随者会成为校长的替身,校长似乎天天都在校园,都在课堂。校长真正的权威来自他的人格和学术。人格魅力、学术魅力会搭起一个平台,平台的一边是民主,另一边则是合作,于是大家都成为学校的主人,为校长分担,也与校长分享。这样的校长具有大智慧。这里也有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所有的事校长都要亲力亲为吗?校长决不能高高在上,坐而论道,而应当深入教室,亲自实践,带头研究,率先垂范,这是没错的。但是,校长不仅要出现在教室里、走廊里、操场上、学生中,校长还应坐在办公室里,坐在图书馆里,读书、思考、著作、勾画、描绘,需要坐而论道。所谓坐而论道,就是要找到那个“道”。形而上为之道,形而下为之器。校长不能只有形而下的器,“君子不器”,校长也应“不器”。

大智闲闲,又需要校长有一种放松的以至休闲的状态。哲学家尼采论述过“四分之三”的力量。他说“四分之三的力量——如果一位作者想写出一本美好且健康的作品,他必须切记:只需使出四分之三的力量就够了。”为什么呢?“作者使出全力所写出的作品,不仅会让读者感到兴奋,且会由于紧张而陷于不安。”最后他诚恳建议:“有点懒散的特质,好比一头母牛躺在牧场中一样。”他认为,这样的东西才是美好的。尼采从哲学的角度讲出了深邃的道理,那就是不必过于紧张、过于艰苦,应当有点放松的心态、休闲的状态。这里同样有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校长勤奋、刻苦,但不应是苦行僧。有人说得好,休闲是一种诗意的劳动。诗意的劳动会结出更丰硕、甜美的果实。我常听一些校长说,我是很懒的。他真的懒吗?非也。此懒,正是放手,大家的积极性是由于校长“懒”出来的。不少精彩的观念,不少伟大的灵感,正来自那“四分之一的力量”。这是大智慧啊!

(作者为原国家督学、江苏教科所所长)

编辑:李月昭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