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吴建英:教师成长,学校何为?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海门市通源小学 吴建英

学校的核心发展力是教师,教师的成功是学校管理最大的成功。所以,学校管理,在确立“儿童立场”的同时,还应确立“教师立场”,要把教师成长放在重要位置。只有通过教师成长,才能促进学生成长,带动学校发展。学校,应该成为教师追求职业幸福的精神家园。

愿景引领,指明前行的方向

“愿景”,即所向往的前景。它就像灯塔,为人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景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及水平的内在核心因素,起着唤醒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激励和维持教师为达到成长目标而不懈努力的作用。

学校可制定“愿景引领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定多种目标,设计多级阶梯,让教师明晰努力的方向。比如,构建教师成长的“五级阶梯”,即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让教师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每年开学初,校长还可以与每个教师签订新年愿景计划,为每个教师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对不同年级、不同课程、不同教龄的教师提出不同的愿景目标。这样,更加尊重规律、尊重人性、尊重实际,让教师感到不是校长在领导,而是和大家一起规划未来的发展,教师也不是在给校长工作,而是在做自己的事业。

文化生活,开阔高远的眼界

教师的眼界决定着教育发展的高度。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审美化的文化生活,开阔教师的眼界,满足他们的精神诉求,使专业成长成为他们最美的生命姿态。

引领教师读教育专著,铺垫理论底子;读文学名著,丰厚文化底蕴;读期刊杂文,了解前沿信息;读人文读本,浸润美丽心灵。以读书的高度,提升教师成长的高度。

举办文化讲坛,邀请专家、学者作报告,让人文精神、博雅精神、学术精神在学校里绽放,帮助教师提升文化内涵。同时,让教师走上讲坛,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独特感受。

定期欣赏名曲名画,观看经典影片,培养审美的眼睛、音乐的耳朵、生活的情趣。

举办文化沙龙,交流困惑、分享经验、百家争鸣、生长智慧……文化生活,可使教师得到日久天长的滋养与提升,走上一条诗意、丰厚、超然的专业发展之路。

研发课程,激活研究的天性

“教育即实验”“教师即研究者”,教师的成长应寻求一种“诗化”体验的方式。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深度卷入课程研发,激活他们的研究天性。让教师经历课程自行研发的过程,会促进他们独立、自觉、有深度地成长,进而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为了构建适合儿童成长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学习、钻研新的教学内容,去研究学生的需要。语文教师开发书本剧课程、吟诵课程,数学教师开发珠心算课程、数独课程,英语教师开发英语美文诵读课程、口语交际课程,音乐教师开发戏剧课程、地方山歌课程,体育教师开发游戏课程、操类课程……课程的研发,会极大地激发教师的潜能,凸显他们的个性魅力,还有助于他们重新认识课程的意义与内涵,焕发出新的职业热情。

组建团队,打造成长的高地

组建一个个价值认同、经验分享、成就激励、勇于实践的教师团队,是教师相互学习、借鉴、影响、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方式。在组建中,把有着共同价值观、学科背景相同、教学经历相似的教师凝聚在一起,组织全面开放、新鲜活泼的学习、研究活动,为他们打造成长的高地。

团队的组建是基于教师发展、为了教师发展的。团队并不完全固定,可以根据教师发展与学校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生成。比如,可以组建“青年教师发展团队”“骨干教师提升团队”这种分层式的团队。“青年教师发展团队”要求做到“五同”: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共同听课评课,共同撰写教育论文、随笔,共同参与各种展示,共同汇报成长。“骨干教师提升团队”强调向学科纵深方向发展,通过规划、例会、课题研究、论坛等多种方式,引领成员在教育思想、教学实绩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实现大提升。又比如,根据学校品牌研究项目,组建“情意语文”“博奥数学”“情趣英语”“美丽艺术”“快乐体育”“阳光德育”“智趣科学”“完美教室”等团队,促进他们相互切磋、相互勉励、真诚分享、共同提高,也让他们在相互欣赏中品味职业的乐趣和成长的幸福。

提供舞台,成为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成长,每个人都能成长,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学校管理者只有把教师当作生命个体,不“圈养”他们,不束缚他们,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挥洒智慧的舞台,提供自由思考、自主创造的空间,才能真正唤醒教师的潜能、主动性和职业使命感,用满腔的热情成就自己、超越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学校要给教师提供自由的舞台,鼓励每一位教师去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让他们拥有改变教学进度、删减整合教材、选择自己教育空间等自主权,让他们感到“我的教育我做主”,进而迸发出教育创造的激情。学校要尽可能地让每一位教师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通过“成果展示”“个人才华表演”等充满温暖、激励作用的活动,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学校还要激发教师内心深处诗的情结、创造的情结,比如,对语文教师不只局限于鼓励他们写教学论文,还要鼓励他们去创作,写小说、散文、诗歌,让他们的生命闪现理性和诗性的光辉……如此,才能点燃每一位教师心中的火焰,让他们有一种为人生价值追求而愿意全身心投入的冲动和持久的工作激情。

多元评价,体会成长的幸福

教师评价的本质与灵魂是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所以,应坚持“为发展而评价”的理念,制定有效、合理、科学的评价制度,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发现、赏识教师的成长,增强教师的成功体验,达到“赋能增值”的效果。同时,通过评价,实现教育的价值皈依,让教师体认奖励背后的办学价值观和职业理想。

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不搞一刀切、齐步走,而是要根据每一位教师的特长、个性化成就设奖,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看到自己成长的标杆和台阶。比如,可设立“教科研标兵奖”“成功班主任奖”“课堂教学风采奖”“好师傅奖”“爱生模范奖”“成功辅导奖”“教坛新人奖”等,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申报奖项。这样,让教师得到不同程度的鼓励和肯定,自我价值感得以提升,幸福指数不断上升。除了教师个体多元评价,还可以采用捆绑式评价,即以团队为单位,设置“精诚协作奖”“共同进步奖”“杰出团队奖”等,建立人才成长机制,让教师在努力拼搏中、不断创造和超越中体会成长的幸福。

作者简介:吴建英,“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现任海门市通源小学校长。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刘北洋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