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关注 > 正文

“提笔忘字”,键盘时代下的汉字危机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2-1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编者按: 汉字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认清汉字、写好汉字本应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汉字这一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正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提笔忘字”已经成为国人“流行病”。键盘时代,如何才能不“提笔忘字”?请看本周关注——《“提笔忘字”,键盘时代下的汉字危机》

 

【一位退休教师来信引发的汉字文化反思】

◆《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登读者来信文章:

 

提笔忘字如何传承文化基因

自中央电视台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来,汉字书写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的重点。这值得欣慰,但现实情况却依然不容乐观。

我所在的衢州市柯城区杨浦社区,去年举办“汉字听写大会”,95%的人“提笔忘字”。作为一名在中学教过几十年语文的教师,我十分震惊,汉字怎么了?联想起我的所见所闻所思,觉得应该给贵报写信反映一下。

在我任教的那些年,学校认为,中小学生应该打好书写汉字的基础,把午后半小时的写字课列入功课表。用毛笔写大字,语文教师督促辅导。久而久之,学生习以为常,习而为乐。春节时,学生都自己写春联张贴,引以为豪。可是到了电子科技时代,学校却受到了“分数主义”、升学“一考定终身”怪圈的袭击,大字课也被取消了,导致许多大学生不会握毛笔管、不会写春联、不会写常用的应用文。退休后,我和中学时代的老同学经常写信联系,有人就笑我:现在是什么时代了,上网、微博、发短信多方便,还用写信吗?

我认为,汉字是表达汉语的,是人们生活的书面反映,传承汉语文化,必须从写字用字开始。认真学写汉字,准确应用汉语,正确地反映生活,是爱国情怀的一种表现。举办汉字听写活动的社区干部说:“是倡导大家让汉字回归人们的生活。”祖国的炎黄子孙,都应该写好用好每一个汉字,为自己也为祖国争光出彩。不要再出现违反语法规律的现象了,如“最中国”、“最北京”、“最小说”。汉语自有它的法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它的规律。乱写汉字、滥用汉语,都是对中华汉字汉语文化的轻薄。

“提笔忘字”95%的高比例,参加听写的许多成年人“哭诉”:“平时都用电脑键盘打字,不会的字用拼音联想就直接出来了,根本用不着去想该怎么写。”这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电脑的利和弊。只要到任何单位去看一下,几乎是清一色的“电脑迷”,“提笔忘字”自然见怪不怪了。年轻人坐车、行路都玩手机成为“低头族”,更让人担忧。

教育部明确规定:“高考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的语言文字答卷。”“现行规范”四个字就把甲骨文等古文字和不规范的网络语言拒之答卷以外。“语言文字”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文字方面,要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这样传承汉字汉语文化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如果在学校里,学子们都能用毛笔写字,在社会上也有握毛笔的习惯,那么汉字文化就发扬光大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教师节前夕,对北师大老师们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同样,汉语文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炎黄子孙责无旁贷,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这个“中国化”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时代的科技化改变了生活,但汉字文化只能发展而不能改变。95%的人“提笔忘字”的现象,向国人敲响了警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太平幸福中别忘了忧患意识,我们的教育是该规范和加强汉字文化了。

浙江省衢州市退休语文教师 包其传

2014年11月23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29日第1版)

 

【洋相百出的“提笔忘字”现象】

◆今天,你提笔忘字了么?

这是一个用电脑码字的时代,普及的电脑深度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键盘正在悄悄地取代着硬笔,令越来越多的办公族成天对着电脑屏,手指随着思想在键盘上“噼啪噼啪”地有力演奏,于是,一行行、一页页的文字跳跃着码上屏幕……除了签名,几乎很少用手写什么东西。

这种书写转型所带来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深有体会,以“打字”代“写字”已经成为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工作中需要的比较正式的文件,如会议记录、公文等文字资料一般都是采用电脑打印稿的形式。打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同时,五笔、微软、搜狗等输入法层出不穷,成为我们打字的好帮手。

职业作家表示,“前些年,在稿纸上写作,修改时贴上的一块块‘补钉’,有时自己也辨认不清。现在在电脑上写,就没有这样的烦恼,无论改多少遍,版面依然整洁如故,而修改记录却又清晰可见。”

有评论道,打字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无法阻挡。科技的发展就是使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更加便捷,有了电脑的快捷方便,谁还有功夫去一笔一划地去写字呀!

然而,写字的用途还是很广,如签字、留言、题字、写信等等。当不得不提笔写字时,你是否亲身体验到这种文化的疼痛:以前用手写字很少会忘字,可提笔忘字在如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那些原本熟悉的字逐一变得模糊起来,只得到电脑或手机上查看,并且发现自己的字越写越难看……

有评论道,当“写字”遭遇“打字”,写字与书法艺术的失落,成为书写工具进步的惨痛代价。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文化过程,交织着科技演进的伟力和文化失落的感伤。那么,我们是眼睁睁地看着一代人在汉字书写技能方面的退化,还是从通过中小学语文教学来寻求抗拒、症治与救赎的良方?这正是我们在“打字时代”谈论“写字”的重大意义。》》详细

(来源:半月谈网)

◆提笔忘字成大学校园“流行病”

近日,笔者在人人网发起一个问卷调查,题目是:“您有提笔忘字的现象吗?”共收到有效问卷80份(参与调查者均为大学学历)。挑选部分常用汉字如:牙膏、大酱、辣椒、朦胧、龋齿,踽踽独行、针灸等,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酱、膏”,80人中有1/3的人没有写对;“朦胧”,有9/10的人没有写对;而“踽踽独行”中的“踽”,“龋齿”的“龋”,情况更不容乐观,全军覆没。当被问及提笔忘字的原因时,80人中有84%回答是:长期使用电脑输入,造成提笔忘字。离开纸笔、亲近键盘,闯入网络时代的汉字书写,让大学生不会写字。提笔忘字现象令人堪忧。

提笔忘字 频遇尴尬

世界上有四大古老文字,即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国的甲骨文、埃及圣书体与玛雅文字,目前仅有甲骨文经过书体的流变,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刘科,在此次调查中这样说,平时上课老师基本上用PPT;提交作业在电脑上整理好,直接打印或者交电子版;跟朋友联系大多是短信、电话、电子邮件。长期不写字,提笔写字还会手抖,真怕自己以后不会写字了。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教育部前副部长、国家语委前主任赵沁平教授痛陈,现在很多学生写字时只知道字的大概形状,但具体怎么写就不会了,因为使用电脑时这个字很快就能打出来。长期使用电脑导致学生提笔忘字,这与一个书法大国很不匹配。

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教授张普说,提笔忘字是汉字的特点造成的。中国汉字是方块文字,这意味着,即使你了解了字形的构建系统,也不一定能良好地把握它的笔画系统。比如“明天”的“明”,这个字的构建系统规定,左边为“日”,右边为“月”;但它的笔画系统则要求,“日”字旁要写得尽量靠上才会好看。》》详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人提笔忘字 七成不会写“癞蛤蟆”

汉字之殇 你还会写多少汉字

成人书写能力退步更严重

日前,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随机选取现场观众组成“成人体验团”,当“尥蹶子”、“貔貅”、“攥拳头”、“桀纣”、“瓮中捉鳖”等词语出现时,“成人体验团”错误频频。

在节目《汉字英雄》中,不少字背后都有一个“千人知晓率”。节目显示,“脱臼”的“臼”千人知晓率仅为23.9%,“舂米”的“舂”仅为20%。

不仅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即使“间歇”、“熨帖”、“黏稠”等较简单的词,“成人体验团”的正确率都不足50%。其中“熨帖”一词,只有10%的正确率,而“癞蛤蟆”则难倒了70%的成年人。

“成人体验团”的测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下中国人汉字书写方面的软肋。2013年零点指标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提笔忘字”。

不少网友在看过节目之后,纷纷在网上“晒”自己的听写记录,更有人吐槽:“我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学的汉字都还了一大半给老师了。”网友“轩辕十四Victor”感慨道:“我连自己的星座‘摩羯座’都写错了,在键盘文化横行的网络时代,我们更需要重视传统的汉字书写文化。”

学生能写出“荦荦大端”写不出“髋关节

挑衅的“衅”、东施效“颦”的“颦”、一瘸一拐的“瘸”、犒赏的“犒”……8月1日晚在河南卫视播出的《汉字英雄》,给参赛的中小学生们抛出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但都被他们一一化解。

这档面向7岁到17岁中小学生的汉字竞赛类节目,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为题库,尽可能地向参赛选手发难。同时,利用“汉字十三宫”的设计,让选手在答错题的情况下还能左右平移,以获得回旋机会。高一女生李楚楚信心满满,她在第一宫里答对了“秦晋之好”的“秦”,但第二宫里,“舂米”的“舂”,把她难住了。

“‘舂’下面是个‘臼’字,我们生活里就有捣药的药臼子。”在该节目中担任“汉字先生”的于丹惋惜道。但对于今年16岁的李楚楚来说,无论是“药臼子”还是“舂米”,都显得过于遥远。在闯到最后一宫时,她因写不出“簸箕”的“簸”,没能顺利过关。

无论是《汉字英雄》,还是央视科教频道8月2日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都汇聚了一批热衷汉字文化的青少年,但对于这些小孩而言,那些紧贴生活的词语,似乎要比生僻字还难。在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让一个个选手“落马”的,不是“沟壑”、“分道扬镳”、“荦荦大端”这样的难词儿,而是“髋关节”、“三聚氰胺”、“郫县豆瓣”这样来自于生活的词汇。

我们怎能被一只“癞蛤蟆”打败

桀纣、拾掇、癞蛤蟆、枭首示众、未雨绸缪……如果让你手写这些词语,你能写对几个?日前,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熨帖”一词,成人体验团只有10%的正确率。“癞蛤蟆”一词,只有30%的人写对。(8月5日《扬子晚报》)

不管是两个字的“桀纣”“拾掇”,还是四个字的“枭首示众”“未雨绸缪”,应该都算不上是生僻字,如果有人说这几个字不常用,所以才不会写,那么好吧,来一个常用的“癞蛤蟆”。结果,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人体验团中,只有三成的人写对了,也就意味着有高达七成的人,被一只“癞蛤蟆”给打败了。

(来源:新华网)

【“提笔忘字”折射出的汉字危机】

◆“失写症”影响的是文化传承

“400字简历写出24个错别字,重庆大学生面试遭拒。”日前一则新闻,让不少人想到了自己提笔忘字、写错别字的尴尬经历。如今,大多数人可以在键盘上敲字如飞,却无法在纸上流畅书写。在电脑时代,“写一手好字”更让人觉得可有可无。新学期伊始,北京市人大代表王建民建议,教育部门应提出指导性意见,禁止小学生用电子设备写文字作业,规定高校大学生手写作业比例。

智能终端、数码设备和信息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人们不需要手写汉字,甚至不需要写出完整的词语和句子,输入法就可以通过联想列出关联选项,动动手指选择即可。在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下,社会上不少群体都患上了或轻或重的“失写症”。

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是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中国符号,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贡献给人类文明的第五大发明。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在其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强大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创造智慧。

但汉字又是世界上最难书写的文字。独特的方块字形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等输入工具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书写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化品质的传承就会严重缺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语言文字类节目,节目的火爆程度远远超出预期。这种火爆,表面上看是因为汉字听写对于受众有一定难度,从而调动起参与者求得答案和替别人回答的兴趣,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倡导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形成全社会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承。

科技在发展,键盘只会更加普及,一些人的“失写症”可能还会加剧,而汉字书写能力的养成是百年之需,百年大计。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唤醒公众意识,找准文化传承与个人所需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让汉字书写成为大众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养的自觉自愿行动。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推动公众书写,落实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约束,采取在中小学开办书法课、汉字书写进社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全民族书写能力和文化修养水平。

(徐娟,《光明日报》)

◆“提笔忘字”冲击汉字魅力

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自太初有字,于是民族的灵魂、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提笔忘字”可能造成的“失写症”,会让人们渐渐忘记汉字的博大厚重。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负起责任,一起捍卫汉字的魅力。

9月14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201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半决赛第一场比赛。自央视从2013年推出《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各省卫视和地方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类似的节目。而在节目中,令人惊讶的是,现场媒体团和场外成人书写准确率极低,很多字的成功书写率不超过20%,甚至一些字的正确书写率为零。因此,“提笔忘字”的现象再次引发广泛的热议。针对这一情况,本报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发现“提笔忘字”这一社会现象不容乐观。

“提笔忘字”洋相百态

9月8日中午放学时分,记者在碑林区太乙路小学门口随机采访了几位小学生。一位四年级的女孩子坦言,她想给老师送张贺卡,却怎么也想不出“贺”字怎么写。太乙路中学高三文科班的王同学告诉记者,高三老师一般不在黑板上板书,采用直接念的方式让学生记笔记。“有时候忘了一个字怎么写就用拼音代替,生怕漏记了后面一句话。”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李是某都市报的记者。对于“提笔忘字”一事,她深有感触:“因为工作中长时间用录音笔,采访后整理材料又用电脑。因此,现场采访记录的时候很多字不会写就用拼音代替。”

经常接触文字的人尚且忘记书写,不经常使用文字的人就更容易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安东街一位小卖部的老板说:“有一次我把‘货款’写成了‘贷款’,幸亏发现得早。”》》详细

(来源:《陕西日报》)

◆汉字之危 追求方便的同时我们丢掉了啥

“彻底认清了自己文盲本质”

实际上,对现代人来说,写不出,念不对,勉强写出来还潦草难看到让人不忍目睹的汉字,又何止是一个“癞蛤蟆”呢?当很多网友感叹“彻底认清了自己文盲本质”的时候,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严重。也许有人会说,电脑普及时代,早就实现无纸化办公了,会不会写汉字又有什么关系?各种汉字输入法层出不穷,用电脑打字不是更方便,更快捷,也更有效率吗?

我们承认,电脑打字要远比用手书写更有效率,更方便快捷,但是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势必也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书写的乐趣,比如汉字中蕴藏的文化与传统,比如一封手写家书所带来的真诚与温暖等等。这么说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拒绝电脑等科技产品的应用,非要退回到手写时代。只是在利用电脑时代所带来的效率与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新拿起手中的笔,重拾书写的乐趣,并且在这种一撇一捺的书写中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为什么有危机

某种意义上说,汉字危机是当今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危机的一个面向,一种反映。全球化在经济上体现为跨国公司,经济产业链的全球配置,在文化上则体现为西方文化,可以说是拼音文化的扩张。

因键盘的使用而引起的这一轮的汉字危机,也是一种现代性的危机。以键盘为标志的电子技术,是一种现代技术,它已经全面接管现代社会的运转,塑造了现代生活的面貌。放弃键盘,理论上在一个封闭环境比如一个国家内部也许可以做到——事实上,根本做不到。但这意味着放弃了效率,放弃了与世界接轨,也就是放弃了“现代化”。

如果加入历史的眼光,我们会发现汉字的危机,存在历史的吊诡。在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不少重量级的文化人是非常激进地批判汉字文化,他们中有的人认为汉字与现代世界文化格格不入,主张学校都要采用拼音文字;还有的人甚至主张废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这些主张是激进的,因而可以说是革命的,这是当时中国先进分子对国家富强的强烈诉求在文化层面的反映。汉字作为旧文化的突出代表,被当做进步的拦路石,必须彻底的搬开,才能产生新的文化。在现在看来,这可能是汉字的危机,可当时人不这么看,不仅不是危机,反而是革命,是变革的机会。

(来源:新华网)

◆如何看待当下错别字横行?

日前有媒体报道,重庆一名求职的大学生因在手写的400字个人简历中出现了24个错别字,而遭到面试公司的拒绝。此事引发了网友们的围观和热议。有人认为错别字威胁到汉字传承,有人则认为无关大局。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手机、电脑空前普及,借助某种输入法写字的人越来越多,一笔一划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究竟该如何看待、应对当下无处不在的错别字?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和学生。

不能简单归咎于电脑

一个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的人,大约应该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那么,为什么一个大学生在短短400字的简历中竟出现24个错别字呢?分析起来,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互联网时代读得多,写得少,日常手写汉字的机会更少;二是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没有打牢;三是对错别字现象不以为然,不重视。

听说读写,是一个人掌握和使用一种语言的4种基本技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认为,这4种技能需要全面、均衡地发展。其中“听、说”基本上只和语言本身相关,而“读、写”则离不开记录语言的文字。错别字主要关乎文字的舛误。错别字现象的增多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电脑,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学会了高难度体操动作的优秀运动员,绝对不会因此减弱其正常行走或跑步的能力。互联网的应用和电脑的普及使得认读和书写更多字词有了更为海量的资源。“人”和“技术”的关系,有点像“水”与“舟”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发挥人的主动性,可以使新技术成为人“多出来”的一种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取代人原有的技能,这对于人类的大脑来说,能够做到,而且应该做到。》》详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汉字】

◆连云港13岁少年夺全国“汉字听写”大赛总冠军

历经三个月的激烈角逐,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总决赛于昨晚8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江苏、河北、山西三支代表队以及最佳个人晋级赛复活的5名选手,共20名汉字高手展开冠军争夺之战,最终,代表江苏参赛的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代表队,凭借13岁选手陈柯羽的精彩发挥,摘得总冠军。

逆袭夺冠

跳过半决赛,直接杀入总决赛

今年3月30日,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江苏选拔赛在南京师范大学落下帷幕,13支初中生参赛队伍经过初赛、决赛的激烈比拼,最终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逆袭夺冠,代表江苏出战“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那时,不少人对我们的水平提出质疑,因为我们的选手接连在常规词上出错,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准备比赛的时候,思路出现偏差,但是这也引起我们的重视,回来后就针对常规词语进行了训练。”连云港新海实验中学带队老师徐乙文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8月17日,全国总决赛复赛第六场,新海实验中学一出场,就展现了惊人的实力,以四人在场的绝对优势,接连战胜三支代表队,强势晋级半决赛。》》详细

◆如皋磨头小学:书写美丽汉字 传承中华文化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张飞)为增强学生写规范字、用规范字的意识,培养学生“规范写字,写漂亮字”的良好书写习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11月12日磨头小学教导处开展了“书写美丽汉字,传承中华文化”的书写系列活动。

该校利用中午的时间在全校开展写字、练字活动。书写内容取自该校经典诵读的篇目和所学教材中的经典语句,一、二年级写《弟子规》中的节选内容;三、四年级写《三字经》中的经典语句;五、六年级书写《论语》中的传诵佳句。学校统一发放写字专用纸,每次写完各班评出前十名,在班级展出优秀作品。学期末,该校还将开展“优秀写字能手”的评选,坚定不移地将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写字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而且进一步端正了学生的写字态度,激发学生写好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同学们今后正确、端正地书写作业,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央视汉字听写类节目唤起青少年对书写能力关注

网络文化盛行之下,“男盆友”、“你素谁”等青少年迷恋的“火星文”迅速流行。而最近随着一档汉字听写电视节目的走红,“葳蕤”“搴芳”等生僻古文汉语,也在年轻人的追捧之下成为用语时尚。

“‘火星文’作为一种网络次文化而出现,最早起源是由于网友打繁体字时常出现的错别字而慢慢形成。”湖南师范大学语言学副教授丁加勇说,如今火星文已发展成为由中文繁体、日文、韩文、英文、古文字、表情符号组合而成的字体,大多不符合汉字、语法的使用规律。

“正是因为网络传播的盛行,不少现代人习惯了键盘书写,以至于提笔忘字、汉语欧化等不规范使用语言现象非常普遍,鄙俗与粗鲁之风日益盛行。”丁加勇说。

珠海市中学语文老师张琼认为,如今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由作文训练出来的“惯性语言”现象让人警惕。比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样万金油式语言俯首可拾,而汉语中无数生动、丰富的词汇却在被人遗忘。

正在热播的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宣布启动“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每周精选推出一个节目中出现的“冰封词汇”,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广泛传播,激发亿万人学习和分享。首个“冰封词汇”是“葳蕤”。》》详细

◆常州横山桥小学荣膺市汉字总动员决赛冠军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徐振红 朱晓红 宋莉萍)5月9日下午,由常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常州市教育局、常州市电视台主办的常州市小学生“咬文嚼字•汉字总动员”决赛在常州大剧院隆重拉开帷幕。参加此次角逐的六支代表队分别来自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清潭实验小学、安家中心小学、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周家巷小学和横山桥中心小学。这是一场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赛事,由常州市知名汉语言文字研究专家金丽藻、刘红霞等老师担纲评委,各参赛学校的师生家长代表认真观摩了整场比赛。

蓦然回首,从去年12月份区级初赛的小试牛刀,到今年4月份市级复赛的过关斩将,直到今天决赛时的巅峰对决,一路走来,参赛选手“磨剑”都已达半个春秋。这半年,每一支代表队都是历经了千辛万苦,为“字”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从严冬跨越暖春,再走进初夏,横山桥中心小学的六位小选手王闻起、管进涛、杜超、钟敏、方心钶、黄可宁同学在朱晓红老师的指导下,在汉语词典中摸爬滚打,或查,或读,或写,或默,或赛,痛苦与快乐并存,压力与动力齐在。晨间、午休、自习课等,他们都聚集在临时教室组成“汉字别动队”,斟字酌词,乐此不疲。在与词典为伍的日子里,他们放弃了许多玩乐的时间,收获的是海量的语汇,自学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都飞速攀升,团队协作的战斗友谊、友爱互助的学习氛围在日臻形成,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也得到了培养。“付出才有回报,苦尽才能甘来。”朱老师常常这样激励孩子们坚持、坚持、再坚持!而这,是比赛带给孩子们的成长附加值!》》详细

◆苏州汉字听写大会落幕

决赛经过集体听写、逐一上台听写两轮赛程。 袁艺 摄

经过前两轮的初赛和复赛,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苏州选拔赛的决赛于3月8日举行。苏州外国语学校、木渎中学培东班、昆山葛江中学、苏州中学伟长实验部等4支晋级决赛的队伍亮相,最终,昆山葛江中学获得第一名,将代表苏州参加江苏省汉字听写大会。苏州日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APP手机客户端对本次苏州汉字听写大赛进行了全程直播。

苏州决赛继续由市语委组织,近日,经过集体听写、逐一上台听写两轮赛程,选手们一共挑战了110个汉字生僻字词。参赛的4支队伍各派出了5名选手“字坛竞技”,下午1点比赛开始。第一轮的集体听写时长半小时、共50题,考官念拼音和释义,全体选手在台下一同默写;第二轮由各队选手逐一上台听写,共60题,每个选手3次机会。在第一轮的角逐中,木渎中学培东班原本略略领先,但由昆山葛江中学“后来者居上”。

撂挑子的“撂”; 湖南地名“郴州”; 春秋末期吴国君主阖闾;模仿别人模仿不好反而出丑“东施效颦”……记者在决赛现场看到,相比初赛和决赛,赛题更有深度。决赛裁判长、苏州汉语国际推广中心主任傅嘉德介绍说,赛题考查的字词有的出自中学语文教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较易写错、读错的字,有的包含较深的文化意义,还有的与姑苏传统文化相关。更有难度的是,在逐一上台听写的挑战中,选手如果写出了正确答案但笔画顺序不对,也要扣分。》》详细

◆常熟理工学院:传承经典文化 魅力中文不减

笔划传情,重书汉字瑰丽

中文的魅力,渊远流长。从古至今的传承中,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了历史的深厚文化。 “汉字书写决赛”共分为三个环节。其中选手们在第二环节你划我猜喝第三环节风险题出现了巨大的分水岭。第三组王亚琴、王夏黎两位选手在三个环节中沉着冷静,成为最后大赢家。

汉字书写比赛不仅仅是选手间的竞争,更是选手与观众的比拼。对于选手犯难的“畛”、“鬻”等生僻字,观众轻而易举解出,同样也迎来大家的喝彩。

“现在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让我们与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汉字渐渐疏远,汉字书写大赛让我感受到了汉字书写的魅力,也让我更了解到亲手写汉字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一位观众这样说到。》》详细

◆重拾汉字之美 拯救汉字危机

时代亟须“书写文化”

有文化学者建议,现在亟需在全社会倡导书写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了解汉字,感受书写的魅力和汉字一笔一画间的意蕴。文字是表意的,包含着许多中国文化的核心。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要接触手写汉字,感受汉字。汉字文化的开发和普及需要多方的努力,这就需要社会上多开一些具有公益文化性质的汉字书法课,把书写文化恢复起来,尤其是大众文化媒体,应该多设置传播汉字文化的节目和版面。

有人说,一个人的语言,它是反映个人灵魂的一面镜子。其实,一个社会的语言,也反映着这个时代的语言文化状况。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流行的语言、文字,应该被看作在每一点上与我们的生活互相渗透的东西,与我们时代的心灵和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如今,我们对汉字缺乏尊重、爱惜和保护的态度,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的流行,提笔忘字的“新文盲”的出现,乃至汉语出现的文化危机,实际上反映出了我们今天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陷入了过度的精神贫困。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是该认真审视和反思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了。

重拾汉字之美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对文字曾有过近乎神圣的敬畏感。民间一向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凡写有字的纸张,人们都会郑重收存或焚化,丝毫不敢怠慢。这与当下年轻人“提笔忘字”的现状,有着太大的区别。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客观地说,无论电脑怎么发达,它也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今人书写能力的退化,不仅透露出学校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失落与迷失,意味着传统的汉字书写艺术及其所传承的中国语言文化离人们渐行渐远,更反映出人们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冲击下对古老文化的轻视,以及对传统文化敬畏之心的日渐丧失。

国人“提笔忘字”的危机具有可怕的弥散性,它既体现在成年人中间,也表现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电脑时代越发达,其蔓延速度越迅捷。重拾汉字之美,仅仅电视档节目文字测试档的火爆来激发我们对汉字书写的兴趣还远远不够,化解“汉字危机”,首先应当关注中小学汉字教育,当务之急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中小学汉字教学行为。写字、练字的使命在学校里就该完成,因此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无论是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们大可以使用键盘,但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别忘了笔尖上的美

当代中国人“提笔忘字”的现象早不陌生。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有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当汉字在笔尖上变得生疏和踌躇,网友纷纷扼腕。互联网时代,我们习惯于敲打键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失写症”。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对汉字“敬畏之心”的淡漠。古人常说“一字为师”,而在浮躁心态之下,人们对于汉字书写已相当草率,甚至积非成是、将错就错。不坚持正确书写,谬误就会乘虚而入,这委实是汉字和汉语言文化的莫大尴尬。

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们大可以使用键盘,但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不妨学学钱钟书给孩子写家书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犹如快餐式教育方式,学习的内容都与升学有关,读书无用。更严重的是,许多大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退步得也极为厉害,那也是因为大学对于汉字的应用能力训练较少,大学生们更倾向于使用网络上流行的段子表达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些大学生甚至无法用笔完整书写一篇文章。

而这一点,就需要全社会,需要政府、学校、家长一起改变教育模式和理念,各司其职。比如,钱钟书就习惯给自己的孩子写家书,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每个星期给子女写一封书信,并让他们回复一份。这不就是一种非常有效地、直接地锻炼家长和子女汉字书写水平的方式吗?文化的承担者是个人,要提高全民汉字水平,就应该先明白为什么会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从自己开始,共同转变观念,重视汉字学习。

(来源:新华网)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顾伟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